张廷玉的三等伯含金量有多高?对于文臣来说,比大学士吃香多了

笑看风云雨 2024-11-18 16:20:49

一生维护着封建皇权统治的忠正之臣张廷玉,在乾隆十三年的时候向皇帝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请求,他希望将自己的三等伯头衔世袭给儿子。

从此事中可以看出,这“三等伯”一定是含金量很高,否则恪守礼法的张廷玉也不会对此动私念。

所以,三等伯在清朝官场之中究竟处于何等地位呢?

古籍记载,这个职位可要比大学士还吃香得多。

爵位头衔,无法世袭

虽说清朝是由关外满族在中原建立起的封建政权,但是这个王朝依然延续并采用了前朝历代的封爵制度。

清代的爵位制度依旧是王、公、侯、伯、子、男这六种。

可由于此时帝国的统治者并非汉人血统,为了凸显出满人血脉的正统性和尊贵性,统治者就将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三种。

这宗室爵位的分封对象是皇室中人,蒙古爵位的分封对象是被清朝收编的蒙古亲王等人。

而这异姓功臣爵位则是会赐予那些对朝廷作出了显赫功绩的异姓臣子,比如说张廷玉。

虽说有三种爵位,但宗室和蒙古爵位的获封率要远比异姓功臣爵位得要高。

此外,这异姓爵位又有着25个等级之分,最高的是一等公,接着是二等公、三等公等,最末等的是恩骑尉。

而张廷玉的“三等伯”头衔是处于第11等。

虽说朝廷划分了25个爵位,但其实在第15等的“三等子”之后的官职并不能归于“爵”一类,而是要被归于“世职”一类。

《宋史》中对“世职”的解释是可以世代承袭的官职。

这也就是为什么张廷玉会主动向乾隆皇帝提出,他想将自己的三等伯爵位传袭给儿子继承。

按照张廷玉所处的时代律法来看,三等伯属于“爵”,是无法世袭。

但是,倘若张廷玉生在清朝初年,那或许他的儿子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被冠上“三等伯”爵位了。

据清史记载,在王朝在建立之初,由于皇族宗室子嗣凋敝,因此这个时期的皇帝是允许“爵位”传承的。

到了乾隆时期,皇帝得益于鼎盛的国力,就对由清朝先圣所制定的“爵位制度”进行了整改。

于是,乾隆就决定将宗族爵位世袭改为降级承袭。

超出一品,含金量高

可是按照这个“降级”的逻辑,张廷玉的“三等伯”可以世袭16次。

倘若张家的每代子孙都能在承袭爵位之后活个30年的话,那由张廷玉创造的荣耀就能维持480年之久。

而,清王朝的寿命不过短短276载。

按这个逻辑来推断,张廷玉本不需要向乾隆提出这样的请求,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当然是因为三等伯的爵位能带来颇多的好处。

如果能获三等伯,那张廷玉之子就能每年收到460两的俸银以及460斛的俸米。这个俸禄是连清朝官居正一品的大学士都比不上的。

清史中记载过,大学士每年的俸银不过白银180两,俸米不过180斛。

可见,三等伯的含金量很高,可比大学士要吃香多了。

虽然“三等伯”在爵位制度中的等级并不算最高,但能得到这个头衔的臣子,他的官职就超出了一品。

满人是以“武功”定天下的,因而格外重视军功。

纵观整个清朝的历史,能获得爵位殊荣的臣子要么是爱新觉罗家的亲戚,要么是蒙古族的亲王,要么就是战功彪炳的武将。

因此,对于异姓臣子来说,想要加官晋爵,那最有成效的方式就是为朝廷去征战沙场,比如说《甄嬛传》中大名鼎鼎的年羹尧。

在真实的历史中,年羹尧就是为雍正皇帝屡次出征异族才获得了爵位。

史书中提到,公元1724年,年羹尧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将青海纳入了清朝的国土版图之中。

雍正对年羹尧这份显赫的军功以示嘉奖,特赐他一等公爵位。

在张廷玉看来,他的儿子张若霭只是文采斐然,并没有对军事战争中展现过独到的见解。

倘若要让皇帝特赐“爵位”给他,肯定是不可能的。

汉人文臣,很难封爵

另外,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在清朝一直以来都有着汉文臣不封“公、侯、伯”的先例,凡是获封者都属于皇帝的“破例加恩”,人数屈指可数,张廷玉是其中的特例之一。

张廷玉是一个汉人,并非皇家宗族,因此他的爵位是无法降级世袭的。

一直到乾隆二十二年,才开了汉人世袭爵位的先例。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张廷玉会急着向皇帝给儿子要爵位头衔。

张廷玉知道,倘若他没有为儿子向皇帝要到“三等伯”的爵位,他死了之后,张家就不能享受爵位带来的殊荣了。

那么,张廷玉为什么能获得这个爵位呢?这是因为他对清朝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他的一生中,共辅佐过三任皇帝。

在康熙年间,他因学识和见解进入了内阁,也因直言敢谏的性格得到了皇帝的信任。

在雍正时期,张廷玉在军机处任职。

史书记载,有一次张廷玉生病了,雍正就对着近身伺候的太监说,他感觉到近日来手臂一直酸疼,这是因为身为他左膀右臂的张廷玉告假了。

张廷玉到底为朝廷作出了什么样的功绩呢?

由于他是个文官,因此无法像武将那样取得令天下皆知的战功。

而他做出的最大的功劳就是帮助皇帝稳固朝局,巩固皇权统治。

雍正曾当众夸奖过张廷玉能“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

此外,雍正还写了诏书,要让张廷玉得入太庙。

正是这样一个维护了王朝安稳的臣子,才会在乾隆时期被破格晋升为“三等伯”。

当张廷玉提出要将自己的爵位世袭的请求时,乾隆皇帝却没有同意。

这其实也是因为在清朝统治者心中,满汉就不是一家,因此清廷对汉人文臣一直以来持有的都是保守态度。

史书记载,清朝中期一共只给了五位汉文臣爵位,可见统治者对汉人还是心存芥蒂,并不是全然地接纳。

1 阅读:182

笑看风云雨

简介:你想不到的事情,都在我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