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古代帝王的权力与奢华,往往伴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习俗——活人殉葬。
那些在生死边缘的“幸运儿”,被迫陪伴君主走向永恒。
我们常听说,活人在墓穴中能活多久?尸横陈列,时间变得极其可怕。
然而,事实上,这些殉葬者能活多久的真相,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历史上,有些活人居然成功“逃脱”了死亡的束缚,活过了墓穴中的漫长岁月!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活人殉葬的背后,到底是怎样的“生死博弈”?
殉葬:帝王欲望的极致体现
作为皇权至上时代的产物,殉葬是帝王们展示权力的极致方式。
在他们看来,带着一大批奴仆和宠妃步入"来世",才能凸显尊贵地位,让自己死后依然能继续行使特权。
可以说,殉葬完美诠释了帝王变态的心理——凌驾一切、不可一世的自私。
为何帝王们如此热衷于殉葬?原因或许要追溯到他们扭曲的世界观。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皇权被无限拔高,君王被视为天命所归、与神明相通的存在。
于是乎,连死亡也无法将其与凡俗划等号。
即便躺进了坟墓,他们也要彰显自己超然物外的地位。
正是在这种畸形心理的驱使下,殉葬成了帝王们的必选项。
一方面,它满足了他们永享尊荣的虚荣心;另一方面,也迎合了"视臣民如草芥"的统治理念。
在他们眼中,平民和奴仆就是随意宰割的披毛戴角之辈,即便献祭性命,也是理所应当的。
由此可见,殉葬其实是君主专制下人性扭曲的悲惨写照。
它以最血腥的方式,成全了帝王们有悖伦理又不可一世的欲望。
这种丧心病狂的行为其实从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考古发现,商代皇陵中常有大量殉葬者的遗骸,其中不乏宫女、奴仆、太监等。
更有甚者,连皇后和亲王都难逃厄运。
可见,殉葬在当时已成为习以为常的葬礼"标配"。
春秋战国:活人殉葬达到疯狂的顶峰
进入春秋战国,列国争霸导致战事频繁,殉葬的残忍程度也随之升级。
此时,不少君王为彰显霸业,甚至强迫战俘充当殉葬品。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的女儿去世,他竟下令用活人填满墓穴,无辜的百姓被成批推入坑中,无一生还。
令人发指的是,有些帝王还会强迫近臣殉葬,视之为臣子尽忠的体现。
齐国的桓公去世后,因为生前威名赫赫,身边的大臣将相纷纷被迫殉葬。
更有家族全员被陪葬的惨剧上演。
人命在统治者的淫威下,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就在殉葬之风愈演愈烈之时,也有识之士开始发出反对的声音。
墨子就曾对此提出尖锐批评,他在《墨子·节葬》中指出,殉葬"伤财害民",是不得人心的昏庸之举。
然而,在尚武好斗的诸侯们看来,这样的仁义之言无异于虚谈。
杀戮,成了他们沟通阴阳、传递权威的不二法门。
直到战国后期,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现,才为殉葬画上了句号。
这支由陶俑构成的地下军团,堪称古代工艺的奇迹,也预示着殉葬陋习的终结。
然而,生生不息的欲望哪里是泥塑木雕能够阻挡的?在那之后漫长的岁月里,活人殉葬的恶习依然顽固地存在着。
汉唐宋元:数千年的顽疾难除
汉朝虽提倡"以俑代人",但殉葬之风却卷土重来。
据史料记载,汉文帝刘恒的生母王太后去世时,多达200余人被活埋。
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其陵墓中也发现了不少宫女的遗骸。
宋代皇帝赵炅的皇后,死后竟带走了16名宫女殉葬。
当时舆论大哗,批评者认为这有悖人伦。
但整个宋朝,活人殉葬从未停止过。
元代的殉葬则更多地渗透到了民间,不少蒙古贵族和官员去世后都要奴仆陪葬。
这一切,无不昭示着殉葬之风有多么根深蒂固。
它不仅是帝王们炫耀权力的工具,更成为笼罩在亿万生民头上的梦魇。
多少无辜的生命,就这样被任性地剥夺;多少家庭,就这样支离破碎。
而那些始作俑者,却永远不会在奢华的宫殿里,听到幽冥地下的哀嚎。
明清:殉葬走向衰落
明朝皇帝多为汉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故而不太提倡殉葬。
然而在民间,这种陋习仍未绝迹。
据说戚继光的原配夫人去世时,竟有人劝其纳妾殉葬,幸好被他严辞拒绝。
此事从一个侧面映射出,彼时的民风民俗依然难以摆脱殉葬的泥淖。
"以命殉葬"似乎成了某种约定俗成,在不知不觉中,将生命的意义庸俗化了。
直到清朝,满人君主们才开始力图禁止殉葬。
康熙帝诏令严禁陪葬活人,这才终结了延续数千年之久的陋习。
不过,即便在后来的帝王陵寝中,考古工作者也常能发现大量珍奇的器物,从侧面反映出统治者们对财富的无尽渴望。
或许,源自内心的贪婪永远也难以被时光磨平,它总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显山露水。
只是到了文明社会,再也不会有鲜活的生命,为之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了。
殉葬者的悲惨命运
对于那些被强行殉葬的人而言,走向死亡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
一些幸运者或许还能提前服毒自尽,从而免于更大的痛苦。
但更多的人,是被直接推入墓穴,在黑暗与绝望中煎熬数日才窒息而亡。
据研究,按照古代帝陵的规格,如果殉葬者在18人以下,或许还能靠贮存的空气苟延残喘三天。
而人数一旦超过56人,恐怕连一天都活不过去。
由此可见,殉葬简直是一种最没有人性的谋杀。
那么,殉葬者都有谁?除了帝王的近臣和侍从外,他的妻妾嫔婢往往也在其列。
这些女子,有的是从小就被选入宫中,一生都在尽心服侍君王;有的则是战争的牺牲品,从此沦为帝王的玩物。
但无论出身如何,最后都难逃殉葬的悲惨结局。
或许,在封建等级观念里,女性的命运本就是任由摆布的。
更何况,多数殉葬者都是身份低微的奴仆和俘虏,生死全凭主子一念之间。
对于帝王而言,他们就是手中的尘土,不过随手一抛罢了。
但我们不能忘记,每一个殉葬者都曾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着自己的悲欢离合。
正是无数这样的个体,填满了历史的沧桑巨变。
而在令人唏嘘的命运背后,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结语
作为古代帝制的产物,殉葬制度体现了君主专制的荒诞和不平等。
帝王们丧心病狂地将自己的权欲延伸到死后,肆意剥夺他人的生命,只为满足可笑的虚荣心。
如此泯灭人性的行径,不禁让人感慨,在欲望面前,人性是多么的脆弱。
历史见证了无数个体的悲剧,也预示了时代的局限。
今天回望过去,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毕竟,在一个文明与法治的社会,每个人的生命都理应得到尊重。
古代中国幅员辽阔,朝代更迭不断,但唯有人性的光辉才是永恒的主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丧葬文化的变迁,也反映出人类伦理观念的升华。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信息来源:《墨子》、《吴越春秋》、《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