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票房20亿的背后,是怎样的社会真相?

一束阳光一束爱 2024-07-29 13:05:54

截至7月27日,《抓娃娃》这部影片的票房已经突破了20亿大关。

对于这部电影,观众的评价呈现出了极端的两极分化。

有人称赞它是年度最佳喜剧,认为其幽默元素足以获得五星好评。

也有人表示观影体验不佳,甚至将其视为一种精神折磨。

为何同样的电影能够引发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响?

这或许取决于观众是否能够投入其中,以及他们所认同的角色是谁。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充满讽刺意味的喜剧片。

喜剧只是表象,其内核则充满了尖锐的社会批判。

01所有的结果是可以被操控的

影片中,由沈腾饰演的超级富豪马成钢为了培养接班人,创造了一个类似《楚门的世界》的环境,不过是以贫穷的方式进行培养。

他让接班人马继业回到他童年时居住过的简陋楼房,并精确地复制了他的成长背景。

在这个环境中,一家四口每月的生活费仅为一千元。

马继业每天不仅要为卧床不起的“奶奶”煎药,还要跑步五公里去上学。

周围的“街坊邻里”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训练的员工,他们全面监控着马继业的生活,并不断地灌输知识给他。

马继业的人生被预先设定好了。

在政治课上,马继业提出了一个哲学观点:这个世界本质上是由意识驱动的。

因为他感觉到,每当偏离预定路径时,他的命运就会被人为干预。

为何要实施接班人计划?

原因是“大号练废了”,他的长子马大俊的文化素养堪忧。

高考成绩只有98分,把“老大徒伤悲”误读为“老大走伤悲”,并且将“放弃”的“弃”字写成了“生气”的“气”。

尽管马成钢全程参与了马继业的成长过程,但他更关注的是最终的结果。

他最擅长的就是“操控结果”。

为了确保孩子按既定的路线发展,他排除了一切干扰因素,甚至包括自己的情感和个人偏好。

他不在乎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幸福感。

他所有的努力都集中在如何实施控制上。

尤其荒诞的是,他对“上清华北大”这一目标进行了极端的灌输。

从家人到邻居,甚至是路人,无不将“上清华北大”作为口头禅,频繁提及。

甚至在奶奶的葬礼上,主持人也不忘强调“奶奶的灵魂正在清华北大的上空等待你”。

马继业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NPC

他的父母、邻居、商贩以及路人,他们的任务都是协助主角完成任务。

至于拥有主角光环的马继业本人想要什么,似乎并不重要。

为了实施孝顺教育,马成钢坚持要孩子给他买一双新皮鞋,即使他自己并不需要。

为了纠正孩子的贪玩行为,他故意让平板电脑进水,哪怕这是孩子首次真正表达自我需求的机会。

更不用说,他用虚构的谎言轻易摧毁了一个孩子的梦想,并让所有人引导孩子去“上清华北大”。

表面上,马成钢是为了孩子好,全心全意地付出。

实际上,他用欺骗来激励进步,玩弄了少年的纯真。

02最委屈的人,连委屈的资格都没有

甚至没有资格感到委屈

有些观众表示,电影的最后半小时让他们感到极度不适。

在马成钢的设想中,马继业会欣然接受家庭富有这一事实,并毫不犹豫地成为接班人。

然而,他严重低估了马继业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情感和意志。

即使场景、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但马继业的感受和痛苦却是真实的。

他会因为平板电脑无法退换而伤心哭泣;会因为没钱买药导致奶奶病情加重而自责;会为了补贴家用、弥补过失而努力捡瓶子。

电影的高潮部分是马继业对着自己的亲生父母冷冰冰地问道:

“你们是哪位老师?墙上没有你们的照片。”

当他最终揭开这场长达十几年的大戏的帷幕,看到墙上挂着各个学科工作组的照片,以及遍布他生活角落的监视视频。

当他发现自己的日记被放大研究,自己的微表情被精密分析,甚至连为奶奶送葬的眼泪和悲伤都被无情利用。

谁能想象这样的绝望?

十几年来,每个人都对他演戏。

十几年来,他的生活轨迹都是一场策划。

十几年来,他对世界的信任支柱轰然倒塌。

当马继业说他想去一个真实的地方时,马成钢立即反驳:

“哪里不真实?这里每个人都照顾你,围绕着你转,每天都让你有所收获。哪个家庭能像这样为培养一个孩子付出如此多的努力呢?”

然而,对于马继业而言,无论家长式的“用心良苦”的付出,还是“吃苦才能成才”的大道理,都无法掩盖欺骗的事实,也无法弥补他内心的崩溃和绝望。

父亲的信任、母亲的孝道以及奶奶的教诲,此刻都显得苍白无力。

当大戏结束,一切都成了谎言

一切都变成了一场巨大的骗局,一次荒谬的表演,一次愚蠢的实验,而输掉的却是他实实在在的人生。

他是一个人!不是工具,不是玩物!

但马继业最大的委屈还不止于此。

在他家庭倾注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之后,却听到这样的话:

“你,究竟有什么可委屈的?”

03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工具

马成钢对着孩子义正言辞地说:

“善意的谎言从来不是欺骗,而是关怀,是爱,是最高的爱!”

也许在马成钢看来,孩子没有理解他的付出和用心。

“我都是为了你好”,这是多么熟悉的话语。

有多少父母在等待孩子的一句感谢,又有多少孩子在等待父母的一句道歉。

事实上,马继业的许多痛苦都源于他父亲的安排——

平板电脑进水不能退款、不能报考体校、奶奶突然去世。

即便马继业第二年以705分的成绩考上了心仪的体育大学,并选择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但当他看到一堆矿泉水瓶时,仍然本能地跑去捡瓶子,完全忽略了比赛。

童年的心理阴影仍然深刻影响着他。

这种伤害已经根深蒂固,怎么可能仅仅因为一句“为了你好”就轻易被忽略?

电影的结尾,马成钢提出再生一个孩子。

似乎所谓的“抓娃娃”不仅意味着从孩童时期开始培养,更像是在娃娃机前的选择和抓取。

如果这个不行,就抓另一个,那个不行,再抓下一个……

对于未能按他期望成长的两个儿子,已经成为他教育实验的“失败品”,被他果断抛弃。

而面对马继业知道真相后的叛逆,马成钢也有自己的抱怨:

“你以为是我操控了你的人生吗?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

他当时的表情充满了委屈和伤心。

这一次,看起来并非伪装。

不知道他是否意识到,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他把所有人都变成了工具,包括他自己。

尽管观影过程中充满欢笑,但留给观众的是深刻的反思。

愿我们都能够拥有一段不受操纵的人生,愿我们都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0 阅读:3

一束阳光一束爱

简介:情感领域文章、故事分享,向幸福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