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一生做什么都出色,唯独皇帝做不好

青梅煮酒英雄汉 2024-12-02 17:04:14

皇位,有人费尽心机,争得头破血流,也得不到。

而有人不争不抢,没这个心思,却赶着往他面前送。

在后面这个赛道,最有代表性的,李煜和赵佶。

李煜在前,赵佶在后,因为两人有着比较类似的人生轨迹,便流传了前世轮回的说法。

李煜的家国被宋朝所灭,自己也死在了宋朝都城汴梁。

宋神宗在秘书省看到了李煜的画像,惊叹于李煜的才华,对这位才貌双全之人心仪不已。

就在之后不久,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出生了,也就是赵佶。

据说赵佶母妃分娩之前,也曾梦到过李煜。

这些传奇的事有鼻子有眼,世人便说赵佶便是李煜转世。

如今我们来看,这事当然属于子虚乌有。但不可否认的是,赵佶的人生经历,却是和李煜高度重合。

赵佶虽然是皇家贵胄,可上面有哥哥,他只有闲散王爷的命。

因此赵佶从小也不会去学习治国理政、驾驭臣子的手段,而是沉浸在诗词歌赋、笔墨丹青,斗鸡走马的世界里。

这种富贵悠游不用操心的生活,也让赵佶养成了活泼轻佻的性子。

作为王爷艺术家,这种性格其实保护色,毕竟你要是成天钻研治国,收买人心,那命可就不久矣了。

原本赵佶认为自己就会这么潇洒的度过一生,可在他18岁那年,自己的哥哥哲宗去世了。

哲宗走的太匆忙,又没留下子嗣,也没指定继承人,因此朝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开始角逐,赵佶竟然成了平衡各方势力的最佳人选。

据说当时端王继任大统的消息传出时,赵佶作为主人公还在蹴鞠,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成了大宋天子。

哪个少年心中没有点凌云志。年轻的赵佶,一朝权在手,也想做出一番事业来证明自己。

从王安石变法开始,朝中的党争就没停过,新党上位旧党遭殃,旧党执政新党遭殃,搞得人心惶惶。

赵佶上位后主张不搞无谓的派别之争,赦免启用了一大批原先被贬的官员,将年号改成“建中靖国”,表明要中正公允。

他一度鼓励群臣谏言,他自己也虚心纳谏。

比如徽宗喜欢画鸟,宫中养了不少鸟,有官员就上书此举不妥,容易玩物丧志。徽宗一听有道理,便忍痛割爱将鸟全部放飞了。

官员说要奉行节俭,徽宗听。官员说要勤于政事,徽宗听。官员说要贬那个曾经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的宰相章淳,徽宗却有主见的不听……

总之徽宗执政前两年的话,还真的显示出了明君的气质。“徽宗之初政,粲然可观”这是史书上的评价。

可人都是有惰性的,三分钟热度谁都可以有,可要长时间坚持,就是一件难事了。

赵佶励精图治一段时间以来,发现事情并没有像自己想象之中的方向发展,当皇帝远没有之前当王爷那么有趣好玩。

尤其是朝堂党争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以致于他无论做个什么事,发布一条什么政策,都会遭到反对,这很打击一个小年轻的信心的。

于是再三斟酌之下,他宣示放弃调和政策。

保守党很多都是一些老学究,固守传统的人,会用各种条条框框来约束自己,因此他选择了更加偏向自己的新党。

变法党最初是一些为国为民的大臣,可是这么多年来,早就充斥着投机取巧,善于钻营的小人,徽宗艺术细胞开始得到满足的同时,身边逐渐站满了奸臣。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蔡京,他给徽宗提出了“丰亨豫大”、“为王不会”等的享乐理论,强调皇帝尽情地吃喝玩乐是天意,不享受反而对国家不利,皇帝花钱不需要精打细算,尽管花花花,开心就好……

这些奸臣为了自身的权势,开始逢迎讨好徽宗,让徽宗开始在奢侈享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徽宗开始感受到了当皇帝的乐趣,他将国事尽数交付给讨好自己的臣子,自己则在艺术世界徜徉,这也让他在艺术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可天下蛋糕就这么大,皇帝和奸臣花花花,百姓利益就少了,于是天下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各地爆发了起义。

只是宋朝重文轻武、重干弱枝的政治军事体系,使得国内有起义,也只存在于可控的小范围内。可这一体系如果遇到外敌入侵,那便是天大的灾祸。

宋徽宗为了解决辽国的问题,和金国联合。

可宋军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表现太菜鸡,让金国看到了宋朝的落后无能,于是辽国灭亡后,金国顺势南下攻宋。

宋徽宗见金兵来势汹汹,不想担责的他便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儿子,自己像只鸵鸟把头埋进土里,眼不见为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宋钦宗也是个昏庸的主,敌军杀来,他不组织抵抗,信了一个懂“六甲”道术的江湖骗子来守城,最终城破国亡,遭受了靖康之耻。

徽钦二帝都被俘虏北上,过上了极度屈辱的生活,最后凄惨离世,魂归他乡。

史书上评价赵佶,“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是呀,他本可以凭借才华留名青史,却阴差阳错坐上了皇位,专业不对口,最后一步步将王朝推向了深渊,自己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成了遗臭万年昏君的代表。

时也,命也!

--END--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