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入秋,处暑将至,但很多地方天气依旧炎热,潮湿的空气让家里的米和面,很容易生出虫子。很多人奇怪,明明买的是新米,处理的也很干净,哪里来的虫子呢?况且米袋子和面袋子还是密封保存的,这些虫子怎么还会出现?它们是不是会带有传染病呢?
其实,米袋子和面袋子里的虫子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从虫卵里孵化出来的幼虫。主要来自两个地方,一个是粮食生长过程中本身就带有虫卵。在成品米面加工时候,成虫会被杀死,但保留下来的营养部分里依旧带着虫卵,一旦条件适宜,它们就会孵化成幼虫了。还有一个来源,就是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这个过程中接触到虫源后残留下来的,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时候,就会迅速繁殖。
这种米和面里的虫子到底是什么?
米虫其实学名叫米象。它个头只有3到4毫米,而鼻子就占了1毫米,它有翅膀可以飞,但是在米仓里极少飞行。
面虫其实学名叫拟谷盗,它们的个头比米虫大一些,成虫一般长度在4.5到6毫米,颜色为红褐色,一般有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的分别。
不管是米象,还是拟谷盗,米虫和面虫一旦成熟,会继续在米面内产卵。
成熟的米象会用自己的口,把糙米挖孔,并在孔内产卵。虫卵渐渐发育长大,长大的虫卵会继续将米粒咬穿,并最终将米粒掏空。米象本身不含病菌,也不传播传染病。所以米象对我们不存在叮咬或者传播病毒的危害,不过生过虫的米粒,表面暗淡,厚度变薄,淘洗时候会漂浮在水面之上,只要吃米前将米淘洗干净,就可以安全食用。
拟谷盗也可以在面中产卵,不过只有气温较高时候才会迅速繁殖,一般拟谷盗每只雌虫可以产卵1000粒,不具有传染性疾病。在通风处晾晒,面虫会慢慢爬出,不过有些面虫比较顽固,需要用筛子反复过筛。
怎么才能防止米面生虫呢?
可以摘取新鲜干净的杨树叶或者槐树叶,经过清洗和晾晒之后,将晒干的树叶盖在米粒之上,厚度3厘米左右,就能预防米象。还有一种传统的方法是把花椒或者麻椒,用纱布包裹后,放入米袋子,一般15到25粒的麻椒或者花椒,就足够驱除1升大米里的米象了。
面粉的保存则需要隔绝氧气或者低温,这样保存的面粉,因为没有足够氧气,也没有适宜活动的温度,而无法继续生长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