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天津市河西区法院的一纸判决引发社会热议——全职妈妈小丽(化名)在离婚诉讼中获判2万元家务劳动补偿。这场官司的细节折射出无数全职妈妈的生存困境:
小丽与丈夫于2009年结婚,婚后为照顾孩子辞职成为全职妈妈。然而,丈夫不仅长期不承担家庭开支,甚至逼迫她向娘家索要孩子学费,并多次因赌博、暴力行为导致家庭关系破裂。2021年两人分居后,小丽独自抚养孩子,最终诉请离婚并要求家务补偿。法院最终判决小俊支付2万元经济补偿,并分割房产折价款94.5万元。
尽管这一判决依据《民法典》第1088条肯定了全职妈妈的家务贡献,但公众质疑:日均10小时、全年无休的家务劳动,为何仅“价值”2万元?若按天津家政服务时薪35元计算,小丽5年家务劳动的理论价值应达63.88万元,但实际补偿不足其3%。
《民法典》第1088条被视为保护家庭劳动的重要突破,规定“承担较多家务的一方有权请求补偿”,且不再局限于夫妻分别财产制。然而,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三大矛盾:
补偿标准模糊:法院需“综合考量”家务时间、职业牺牲、受益方收入等因素,但缺乏量化模型。例如,小丽因未提供职业损失证据,补偿金额仅以基本劳务时间折算。
举证难度高:全职妈妈需提交家庭事务日志、医疗单据、智能家居数据等证据链,但现实中多数人难以系统留存。
社会观念滞后:72%的公众仍认为“家务是女性天职”,导致家庭劳动价值被系统性低估。市场化的家政服务可量化计价,但家庭主妇的付出却难以获得同等认可。
小丽的案例并非孤例。湖北天门法院曾调解一起离婚案,全职主妇陆某因照料丈夫父母及孙子获1万元补偿;江苏常州金女士因多年独自承担家庭责任获法院支持补偿。这些案例背后,全职妈妈的牺牲远超表面上看到的那些。比如职业发展断层:小丽辞职前本有职业前景,但十余年的家庭劳动使其丧失职场竞争力,年近五十只能缴纳最低社保。还有身心双重压力:长期处于丈夫的语言暴力与赌博恶习下,小丽与孩子的心理健康严重受损,却难以量化索赔。还有更难以取证的情感劳动:育儿、赡老、家务不仅是体力劳动,更包含情感投入。法律虽认可其价值,却无法用市场价衡量。
如何从“象征性认可”到“实质性公平”呢?要弥合法律理想与现实落差,尚需多方合力!首先司法标准化:借鉴德国“家庭劳务工资化”或日本“抚慰金梯度制”,建立“机会成本法”量化模型,将职业中断损失纳入补偿。再者制度保障:江苏已修订妇女权益条例,明确离婚时家务补偿条款;未来可探索补偿金独立支付(从对方个人财产支付)及举证责任倒置。还有社会观念革新:通过政策将家庭劳动纳入GDP统计,推动公众认可其经济价值。如天津法官所言:“补偿金额是社会对家庭贡献的价值标尺”。
2万元补偿虽微薄,却是法律对家庭劳动价值的一次重要宣示。然而,若仅停留在“象征性认可”,全职妈妈的困境仍难解。唯有通过司法细化、制度保障与社会观念革新,才能让那些在厨房、婴儿房和老人病榻前默默付出的身影,真正获得尊严与公平。家庭不是一个人的战场,而是两个人的责任共同体。唯有如此,全职妈妈的牺牲才不会成为时代进步的代价,而是社会文明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