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研究生退学卖土豆泥,高学历摆摊,人生真是虚无吗

清风过竹影 2025-03-28 12:29:57
复旦大学研究生退学卖土豆泥,这事儿最近挺火。你说,辛辛苦苦考上的名校研究生,最后却跑去摆摊卖土豆泥,这图啥呢?是学历贬值了,还是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

费宇的故事,让我想起身边不少朋友,他们也曾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犹豫、彷徨。有人坚持走既定的道路,最终却发现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人勇敢地“脱下长衫”,却又在生活的泥泞里挣扎。按理说,费宇的人生剧本,应该是爽文才对。小镇做题家一路开挂,考上川大华西,又保送复旦,妥妥的人生赢家。可谁能想到,读研期间,他却选择了退学,跑去卖土豆泥。

这剧情反转,比电视剧还精彩。网友的反应也挺有意思。有人觉得他有勇气,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有人觉得他浪费了教育资源,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说实话,这两种观点我都理解。毕竟,在咱们的传统观念里,读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出人头地。

费宇的选择,无疑是打破了这种约定俗成的规则。不过,话说回来,费宇的选择真的那么“离经叛道”吗?他自己说了,摆摊是因为从小就有经验,而且本科时做销售还拿过“销冠”。这说明啥?说明他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当然,退学的真正原因,费宇一开始并不愿意多说。直到网友们各种猜测,他才透露是因为和导师之间的一些问题。具体的细节,他没说太多,只说是“涉及到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自己不便多谈”。这话说得挺隐晦,但也足够让人浮想联翩了。这事儿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亦师亦友?

还是权力关系?这几年,研究生因为和导师矛盾而选择退学、甚至走上绝路的新闻,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仅这一个现象,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学生抗压能力差”时,是否忽略了导师的权力过大,缺乏监管?再说说费宇摆摊卖土豆泥这件事。

有人觉得他“自甘堕落”,但我觉得,这未尝不是一种勇敢的尝试。比起那些坐在办公室里,拿着固定工资,却整天抱怨生活无聊的人,费宇起码在努力地寻找自己的价值。和费宇经历相似的,还有那个写下“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顾少强。当年,她辞掉稳定的工作,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可十年后,她又回到了原点,干起了心理咨询的老本行。

很多人觉得她“何必呢”,但顾少强自己却说,她不后悔。她说,重要的是过程,是体验。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以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但走着走着,却发现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方向。这时候,我们是应该继续硬着头皮走下去,还是勇敢地掉头,去寻找新的可能性?

费宇和顾少强的选择,或许会引发争议,但他们的经历,也给了我们一些启发:人生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最终回到原点,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起码我们曾经努力过,尝试过,体验过。就像费宇,他或许最终会重返校园,继续他的学术生涯;或许会一直摆摊卖土豆泥,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但无论他选择哪条路,我都相信,他会活出自己的精彩。因为人生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而他,已经在用自己的方式,体验着这不一样的过程。这,或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