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以“反补贴”为名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这一举措在欧洲引发了广泛讨论。德国大众汽车旗下的西雅特库普拉(Cupra)品牌首席执行官格里菲斯在采访中直言不讳地表示,若欧盟按计划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21.3%的关税,库普拉品牌将面临消亡的风险。这番话被认为是目前欧洲汽车制造商对欧盟关税政策发表的最强烈的言论之一,揭示出欧盟所谓的“保护”欧洲车业的政策,反而可能对欧洲自身的汽车产业造成伤害。
德国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国,其汽车行业不仅在欧洲范围内拥有巨大影响力,更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关税的决定,表面上是为了保护欧洲的电动车市场,但实际效果却可能适得其反。对于德国车企而言,关税政策不仅增加了其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压力,同时也增加了它们在中国市场的风险。
事实上,德国汽车制造业与中国市场有着深厚的联系。多年来,德国车企依赖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特别是在电动车和高端汽车领域,德国品牌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如果欧盟对中国车企施加高额关税,中国极有可能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首先受冲击的,正是德国的汽车制造商们。欧盟内部利益的不一致欧盟委员会此举明显忽略了欧洲汽车业,尤其是德国车企的利益诉求。欧盟在制定政策时,似乎没有充分考虑到德国车企与中国的紧密经济联系,或者有意无视这一关系。而对于德国而言,汽车工业不仅是其经济的重要支柱,更涉及数十万工人的就业问题。如果德国车企在这一博弈中受损,将直接波及大量工人家庭,进而对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经济产生连锁反应。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此番关税政策反映出欧盟内部各国利益的不一致。德国车企无疑是这一政策的主要受害者,但其他一些欧盟国家可能并没有这种经济压力。欧盟层面的政策制定,常常面临各成员国利益难以协调的困境。而布鲁塞尔的决策者们似乎对这一现实要么忽视、要么低估。贸易战的隐患从直觉上看,对中国电动车加征高额关税,似乎是为了提升欧洲车企的竞争力,避免中国电动车过度蚕食欧洲市场。然而,实际情况往往与表面逻辑相悖。正如二战时期美军对受伤返航的飞机进行弹孔统计,以为弹孔多的地方最需要加强防护,却忽略了那些被击中致命部位的飞机已无法返航。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表面上可以抑制其在欧洲市场的竞争优势,但背后却隐藏着更大的隐患:对中国车企的打击,可能导致中国的反制措施,从而首先打击的将是依赖中国市场的德国车企。
在国际贸易战中,一方的打击往往会招致另一方的报复,这种“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拳”的循环,最终可能让双方都难以承受。在这个过程中,最先倒下的或许并不是中国车企,而是依赖中国市场的欧洲车企,尤其是德国品牌。美国的背后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政策与美国的对华政策存在一定的联动性。美国一直以来在全球市场上推动与中国的“脱钩断链”,并在包括电动车等多个领域对中国采取高额关税政策。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加征超过100%的关税,其背后的意图是进一步削弱中国电动车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也是其对华政策的延续。
欧盟与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步调看似一致,但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与欧盟的情况并不相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虽然与中国的贸易总额巨大,但其市场上中国电动车的份额并不大。相比之下,欧洲尤其是德国的汽车行业与中国市场的关系更加紧密。欧盟此举,实际上是盲目跟随美国的对华政策,忽略了自身与中国的特殊经济联系,尤其是在电动车领域。中国的反应面对西方国家的关税措施,中国的反应是多层次的。对于美国来说,虽然中美两国在多个领域存在竞争和对抗,但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依然深厚。中美之间的贸易额高达6000多亿美元,完全脱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双方在很多领域依然保持着对话和合作的需求。
对于欧盟,中国采取了相对温和的反应。欧盟虽然提出了“反补贴调查”,但中国方面目前的回应主要以程序性措施为主,还没有实施大规模的报复措施。然而,如果欧盟继续推动高额关税,中国的报复措施恐怕不可避免。而对于日本、加拿大等国,中国已经采取了更为强硬的反制手段,包括发起反倾销调查、反歧视调查等。
全球市场的复杂局面当前,中国电动车行业面临着来自西方多国的集体打压,不仅仅是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都对中国的电动车及相关产品采取了限制性措施。历史上,类似的贸易争端并不罕见。日本、韩国等国家在进入西方市场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西方国家的重重阻力。然而,不同于当年日本和韩国的情况,中国拥有更强大的经济基础和自主技术,能够在面对国际压力时采取更加多样化的应对策略。
面对不同国家的打压,中国采取了因地制宜的策略。对于美国,中国与其保持必要的对话和协商;对于日本,中国则采取了更为强硬的姿态;而对于欧盟,中国目前的应对相对克制,但这一局面可能会随着欧盟政策的进一步实施而发生变化。
中国车企的全球化未来尽管面临多方打压,中国的电动车行业依然在全球市场上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从长远来看,中国的电动车行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发展势头难以阻挡。虽然西方国家采取了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但中国车企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依然有能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