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外曾祖母:“中国古代十大女中医”,生了个儿子成为两代帝师

花间无四时 2024-12-17 11:37:02

琼瑶的一生给我们大家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一直到琼瑶飘然离去,她的家世才真正被众人所注意到。

原来,琼瑶的才华是有迹可循。

她的外曾祖母曾懿,也是当时那个年代有名的才女,更可以被认为是一位被埋没的女医。

曾懿的孩子也个个都非常优秀,甚至其中一个还是帝师。

那么琼瑶的外曾祖母,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与故事呢?

被埋没的女医

提起曾懿,熟知她的人并不多。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和其他医学部门,多次讲述过曾懿的事迹,因为历史上并不缺乏医生,但像曾懿这样的女性医生却是少之又少。

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曾懿不仅是少有的女医,还是拥有著作的女医。

包含着《女学篇》、《医学篇》等在内的《古欢室丛书》,以及《家庭经济学》,谁能想到居然都是出于她之手。

曾懿出生于四川华阳,要说她从小就拜师学医,往医学事业的方向发展,那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曾懿接触到医学,完全属于一个意外。

在她十八岁那一年,因为咸同之乱,本来就民不聊生,又因为战乱的缘故伤亡遍地,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清理,而导致了疫病的发生。

而且这场瘟疫几乎是蔓延到了全国,时间长达十年之久。

当时本来经济水平就不行,富贵人家还好说,普通老百姓平时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一旦遇到这种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他们根本无力治疗。

更不用提当时技术条件并不先进,许多老百姓因为治疗无效而没能及时挽回生命。

根据苏州市的《吴江县志》中所描述:一条巷子有百十来家,没有一个人能幸免于难,一户人家有数十口人,也无一人能幸免于难,可见当时全国的瘟疫都到了令人恐惧的地步。

曾懿虽出生于大户人家,但是从来不草芥人命,反而对他人有一颗慈悲怜悯之心。

她看见因战乱伤亡的百姓,因瘟疫而丧生的百姓,感到悲痛不已,她更心痛众人没有医学知识被庸医耽误了病情。

而在此同时,经常外出奔波的她也不幸感染上了此病。

在先后经历了足足四次瘟疫的曾懿,曾经一度在生死的边缘徘徊。

由于一直在病中,久病成医,曾懿放下了过去常读的诗集,拿起了医家典籍,研究起了岐黄之术。

上到汉代下到当代,只要是著名的论著,无论是叶天士还是吴鞠通,亦或是张仲景所著,她都一一摘录学习研究,并不受学派以及框架的约束。

没想到经过几番钻研,最后自己竟然转危为安了。

后来,曾懿还在民间拜访了许多大夫,去收集不同的方子,在各地为百姓看病治疗,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因为当时中方正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许多西方医学伴随着贸易等途径传入中国,以至于遭到了很多传统中医的排斥。

曾懿在面对西方医学的时候,秉持着欣赏对方优点,没有像其他人还未有清楚的认识就先反对,而是在了解之上,吸收西学之精华,中西结合,融会贯通,创新了中医的发展。

甚至她通过研究悟出了当代女性还如何生活的态度,她不主张女子守着礼教拘于深闺之中,更反对女子不能抛头露面的观念。

她认为女性应该多出去走动,如此既可以加强运动,以疏通经络,还能够舒心散气,达到减少疾病的发生的目的。

不仅如此,因为国家积弱,曾懿在她本人所写的《医学篇》中,详细地论述了通过强身健体来增强国民的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以及女性卫生知识的重要性。

家族环境造就人

在清朝末期这样一个比较封建的时代,能够有女性有像曾懿这样的成就的人真的太少了。

大即使已经将近于晚清,许多思想不断流入我们国家。

但是从实质上来看这依然是一个封建社会,绝大多数百姓的思想并没有得到解放,大多数女性被禁锢于传统的观念之下。

可是,曾懿同样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她为什么能够摆脱封建带来的束缚呢?

其实这一点与她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

从琼瑶的身上就可以看出来,她们家族非常重视每一代的发展。

往上数几代的话,不难发现,无论是琼瑶,还是她的外曾祖母曾懿,她们身处的家族是名门望族,祖上人才辈出,名声显赫。

曾懿的母亲名叫左锡嘉,是江苏常州一带有名的贵女,更是清代大理寺丞左昂的女儿。

左家共有三个女儿,并称为左家三才女,尤其是左锡嘉,遗传了其祖父左辅的才华,尤其擅长作诗词歌赋。

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出身于高墙楼阁之下,左锡嘉并没有养成每天待在闺房中做女红的想法,反而是通过读书形成了自己的观念。

这一点在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是非常难得的事儿。

当时大多数能够给女子看的书籍,几乎清一色都是讲述《女德》、《女戒》一类的。

曾懿的父亲曾咏虽然不如其母亲富贵,但是学富五车,换成现在的话讲就是“潜力股”,他是清道光甲辰科进士,妥妥的学霸。

所以曾懿的成长,也归功于父母对于她的支持。

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亲自教导她,而且从来不限制她观看家里面的藏书,培养了她非常广泛的兴趣。

在曾懿十岁那年,曾咏不幸因病去世,家里的顶梁柱塌了,曾懿的母亲不得已带着她回到了成都挤在破茅草房里居住。

不过,这依然没有令左锡嘉放弃培养曾懿,甚至为了能够让曾懿得到良好的教育,咬咬牙卖书画也要带着全家搬到浣花溪那一片儿生活。

正是如此,曾懿才能够有底气不像其他多数古代女性一样,按部就班的结婚生子,困于小小的一亩三分地,才能成为一代女医。

教养有方

但是,也许有人会认为,曾懿这样的女性,是不是在古代是一个“叛逆”的存在,很多人以她的形象为耻呢?

事实上,曾懿不仅没有被旁人指责议论,反而被许多治疗过疾病的百姓称为“圣手”。

即使她推崇中西结合,接纳西方的学说,并主张女性的权益与地位,探索了当时那个年代女性的一条崭新道路,但是她丝毫没有因为这些耽误自己的家庭。

袁绩懋是曾懿的五姨夫,在他战死于沙场之后,他的儿子袁学昌来到了成都,入赘到了曾懿家。

虽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是夫妻俩爱好兴趣相同,均在书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是“先婚后爱”的典范,夫妻二人在当地更被人们称作郎才女貌的一对儿。

袁学昌又十分争气,在官场上步步高升,曾懿便跟随着丈夫先进入福州,在夫家生活了几年。

之后袁学昌考上举人,曾懿又一同与丈夫奔往安徽上任。

这一路之上,夫妻二人共同探索了多个城市,每次旅途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新的诗集出现。

可能得益于曾懿家族的开明,还有曾懿和丈夫袁学昌的博学,他们的孩子也特别优秀。

大儿子袁励准和其父一样,是清代的进士,一开始就进入了翰林院,后来还当了帝师。

等到京师大学堂建立,袁励准出任了当时这所北京大学前身的校长一职。

不仅如此,袁励准本身还创办了学堂,在实业救国方面投入自己的力量。

清朝覆灭之后,因为声誉较高,实力不凡,被袁世凯几度请求出来任职。

不过袁励准这个人非常有骨气的拒绝了,因此也遭到了一些麻烦。

后来袁励准在乱世中靠着售卖书画维持生计,在诗词书画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就连现在某部门门口那苍劲有力的“新华门”的牌匾,都是袁励准所书写。

至于曾懿的二儿子,名为袁励恒。

与父母和哥哥不同的是,袁励恒没有选择在文学方面发展,而是在金融行业打下了一片天地。

他是民国时期交通银行的创办者之一,是著名的银行家。

不得不说曾懿真是一代奇女子,明明身在古代,却有着巨大的能量,做了这么多事。

在那个女性容易被泯灭于时代的岁月里,曾懿的名字值得被铭记。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0 阅读:3
花间无四时

花间无四时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