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那故事,我看了不知多少回,大家伙儿提起来商纣王,都觉得他是个又糊涂又残暴的家伙,相反,周武王去打他,那就像是英雄出征,正义满满。但说实话,演义嘛,终究还是演义,里面加了不少个人的想法和情感。
正史里头,也有不少靠不住的事儿,说到底,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咱们得擦亮眼睛,看看商朝到底是咋没落的。话说回来,商朝的灭亡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商纣不纣,帝辛不暴】
说起商纣王,文学作品里把他写得那叫一个凶狠,又是酒池子又是肉林子,还有那残忍的炮烙刑罚,结果“纣”这个字,现在一提起来,大家伙儿就想到暴君,这印象比夏桀还要刻骨铭心。
夏桀那会儿,留存下来的文字资料确实挺少的。但到了商纣王时期,记录历史的方法就变得很完善了,因为记录的东西多了,所以被人刻意抹黑的地方也就相应增加了。
说起夏桀和商纣王,他俩干的坏事都挺多,我老是分不清谁是谁。每次想对比下他俩的残暴行为,我就容易犯迷糊。夏桀那家伙,听说做了不少坏事,但具体跟商纣王比起来,我还是有点懵。商纣王也是,残暴得很,可我一到要把他们两人的恶行区分开,就头大了。总之,这两个人都不是好东西,但具体谁干了啥,我还得好好捋捋。
根据古籍《竹书纪年》里的说法,夏桀这家伙建了个超豪华的倾宫,还装饰了瑶台,造了美玉装饰的房间,并且设了个玉门。他不仅这样,还到处搜罗漂亮姑娘,全给弄到后宫里。整天就跟妺喜和那些宫女待在一块儿,喝酒玩乐,啥正事也不干。
商纣王那家伙,跟夏桀那家伙几乎没啥两样,就是多整了个残忍的炮烙刑罚,其他方面,简直就像双胞胎似的,一模一样。
这让人忍不住琢磨,周武王会不会是为了让自己的战争看起来更正义,才给商纣王扣上这些罪名的。
司马迁在《史记》里头,不光说了纣王那些从周人那儿传下来的坏事,还提了他不少好方面呢。“纣王这人反应快,脑子灵光,啥事儿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力气大得惊人,连猛兽都能徒手对付;他还挺聪明,别人劝他,他能找出理由反驳;说话也溜,能把错的说成对的……”
纣王这家伙天生脑子转得快,嘴巴也能说会道,跑起步来跟飞似的,动作麻利,力气大得惊人,空手就能跟野兽干架;他聪明到能把大臣们的忠告都挡回去,口才也好到能把自己的错都掩盖起来。
从这事儿就能瞧出,纣王这人吧,虽说有点儿自大,但确实挺有本事,并不像大家传的那样,是个啥也不懂的笨蛋。
要是纣王真的那么有本事,咋最后会输得那么惨,一战之间老家就没了呢?
【人皇帝辛,逆天改命】
国家的大事,说白了就是祭祀和打仗这两样。不论是周朝,还是更看重鬼神祭祀的商朝,都是这么回事。祭祀祖宗庙宇,还有对外发动战争,都是国家最为关键的两个方面。
不过咱们那位纣王啊,想法实在有点太新潮了,对祭祀这事儿根本不太瞧得上眼,心里头还琢磨着要把祭祀给取消了。
商朝那会儿,是个奴隶社会,宗教在政权里头可重要了。每当要干点啥大事,或者有啥兆头出现,商朝的人就会搞祭祀、占卜,问问老天爷这事儿是吉是凶,是好是坏。
那些魔法师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王朝的一些重大事件的发展。
不只是商朝的末代君王帝辛,就连他的父亲帝乙也对那些迷信鬼神的事儿表示不满。他说:“以前的帝武丁,行为不端,竟然做了个木偶,说是天神。还跟它玩博弈游戏,找人操控木偶。结果天神输了,他就狠狠地羞辱天神。又做了个皮囊装满血,挂在高处,用箭射它上百次,还称之为‘射天’。”
武乙这人吧,不太靠谱,他整了个木偶,管它叫天神,然后跟这木偶下起了围棋。他还不自己动手,找人替天神下棋。要是天神输了,他就各种欺负那木偶。更过分的是,他还弄了个皮袋子,里面装满血,然后朝天上一射,嘴里还喊着,说这是“射天”。
这么说吧,从纣王他老爹那时候,商朝的皇族就开始想办法不再受那些巫蛊术的影响了。
不管是后来拿着祭祀用具迎接周王的大哥微子启,还是后来被安排到宋国的微仲衍,他们两人都特别在意鬼神之事,都没能好好接着干帝乙想让他们做的事。
真正把帝乙的事业接手过来,并且一路推行变革的人,就是帝辛,大家叫他纣王。
接过老爹的担子,帝辛搞起了严酷的法律和规矩,他琢磨着得靠这些章程来把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好让那些靠烧龟壳看裂纹算命的巫术没市场。
但他并非完全不进行祭祀活动,只是缩减了祭祀的规模,尤其是对天神的祭拜少了许多。不过,对于祖宗宗庙,他依然保持着敬重。他只是觉得,占卜这类事情,没必要太过干扰国家的决策过程。
改革路上总会有人跳出来阻拦,不光是那些思想老派的亲戚,比如叔父比干、箕子,还有在争王位时输掉的大哥微子启这些人,他们都拼命反对。这样一来,咱们王朝里面,大家的意见就分裂得不成样子了。
这些老贵族不买我们商纣王的账,那该怎么解决呢?干脆就启用新面孔呗。商纣王打定主意,从下面的贵族里挑了一批人上来,重点栽培他们。
里头包括了秦人的老祖宗蜚廉和他的儿子恶来,还有那个从卖鱼盐行业里被发掘出来的胶鬲,据说这家伙其实是周文王悄悄安排的人等等。
文财神里头,有个挺出名的人物,叫比干。
这样一搞,不就动了那些老贵族的奶酪吗?想想看,从盘庚搬到殷地那会儿算起,都过了200来年了,虽然具体是275年、273年还是253年说法不一,但老贵族的根基,那可是深得很,早就在那儿稳稳扎根了。
纣王开始挑新人进朝,这让那些老贵族,像比干和微子启这些人心里很不爽。结果,纣王就先拿意见最大的比干开刀,杀了他,想给其他人看看,别跟他对着干。
【内奸作乱,里应外合】
微子启这家伙,之前咱们聊过,他就是在商朝王位之争里输掉的那位微子启。
《史记》里头是这样写的:周武王去打纣王,打下了殷都。微子就拿着祭祀用的家伙什儿,跑到武王军队的大门口,他光着膀子,两手绑在背后,左边拽着一只羊,右边拿着茅草,跪着往前挪,去跟武王说话。武王一看,就把微子给放了,还让他回到了原来的位子上。
在把姬昌抓起来那会儿,微子启就一直在姬昌耳边说他的好。等到决定放姬昌回去的时候,微子启又带着一帮人,里头还有胶鬲,一块儿跑到周地去迎接他。
尽管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微子启真的叛变了,但从他那种低头哈腰的态度来看,很明显,这位纣王的大哥在商周大战那会儿,肯定没怎么使劲帮忙。
在历史上,微子这个名字曾引发过诸多争议。有人甚至将微子称为“汉奸第一人”,这种评价无疑是对他的一种贬低和误解。就连毛泽东在1995年《党的文献》中的批注也提到了“微子最坏”这样的说法。然而,我们深入历史的长河,仔细审视这段过往,就会发现这样的评价并不客观公正。
微仲衍,也就是纣王的二哥,后来被封到了宋国。这位二哥啊,在历史上几乎没啥存在感,就像没出现过一样。
他既没跟纣王一起拼到底,也没像大哥微子启那样低头哈腰。可他却拿到了宋国那么大一片地方作为封地。至少,在打仗那会儿,他没明确表态支持哪边,说不定还暗中使坏,当了内应都有可能。
箕子这位叔叔对纣王其实挺不错的,他试着劝纣王改革时别太着急,得慢慢来。但纣王年轻不懂事,听不进他的话,还把箕子给关了起来。
箕子在周王放了他之后,就悄悄地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过上了隐居的日子。武王打败纣王以后,他好几次跑到箕子住的地方,想找箕子问问,怎么处理好商朝那些老臣留下的问题。
不过,箕子心里始终挂念着故国,不愿意成为周朝的官员。所以,他带着剩下的殷商族人,远渡重洋,最终落脚在辽宁和朝鲜北部那一块地方,创立了箕子朝鲜。
胶鬲这人吧,跟那个大名鼎鼎的“商界叛徒”微子启可不一样。他原先是由周文王推荐给商纣王的,说白了,就是周文王安排在商纣王身边的一个卧底。
从能力角度看,他圆满达成了主人委派的任务。说到道德层面,他的行为也是合乎情理,不能算作阴险小人,只能说他是个出色的密探。
给周王递去纣王帝辛的军事动向,然后我自己走到朝歌城门,把大门敞开,让周王大军进城。
【东伐夷方,趁虚而入】
商朝其实并不像咱们通常想的那样,是个一统的国家,它更像是由好多小方国凑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比较松散的联盟。
邻近的国家都认商王朝为老大,把商王看作是联盟的头儿,但实际上,各个小国在军事、政治这些方面还是有着不少自己说了算的权力。
因此,不少方国一旦实力壮大,就会跟商王对着干,直接起兵造反。
商纣王坐上王位那会儿,西岐的周族和东边的东夷部落,都已经壮大得挺像样了。
特别是到了周朝,他们在关中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大力发展基于奴隶的劳动种植,尽管时常受到犬戎的侵扰,但他们还是成功占据了关中平原——中国四大平原之一——的大部分地方。
商纣王刚坐上王位没多久,东边夷方那边就闹起了事。夷方靠着大海,渔业盐业都挺发达,军事力量也挺强悍。在商纣王在位那会儿,他总共三次亲自带兵去攻打东夷。
《左传》里头写着,昭公十一年那会儿说了:“商纣王打赢了东夷,可自己却丢了江山。”这话就把跟东夷的那场仗,看成了商纣王丢掉国家和性命的关键。很明显,商纣王跟东夷的开战,把商朝的家底儿给掏空了不少。
纣王是个挺有能耐的君王,他心里也清楚得防着西边那些周人。所以,头一回去打东夷的时候,他直接就把姬昌给关了起来,生怕后方出啥乱子。
不过姬昌在被关起来那会儿,老是生病。纣王呢,也不想真把姬昌给弄没了,免得跟周人彻底翻脸。后来听了微子启的主意,就决定把姬昌给放了,想跟周那边缓和缓和关系。
文王琢磨出了八种基本符号,用来解释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咱们现在说的就是这事儿——文王创八卦。
不过周人早就有了自己的实力,不是商纣王想跟周人拉近关系就能轻易做到的。姬昌回去后,就一门心思扑在农业发展上,到后来,周的地盘和势力都大得惊人,几乎占了天下三分之二,心里早就盘算着怎么对付商朝了。
纣王再次出兵攻打东边的夷方时,恰好碰上周文王姬昌去世,周武王刚接手的这个节骨眼儿。结果呢,周人这回又没瞅准时机,还是选择按兵不动,继续观望。
得承认,东夷真是个难缠的对手。经过两次交战后,两边都元气大伤,损失惨重。可东夷那边靠着大海,一点也不怕,还是接着闹事。
为了彻底掌控天下,不让未来有麻烦,纣王就让飞廉去发动第三次攻打东夷的大战。
这时候,商朝国力已经大打折扣,再加上他们的大部队都去东边打仗了,家里头就显得空荡荡的,没啥人了。
时候到了,今天咱们就动手!多亏了胶鬲提前给咱通风报信,周武王立马带着300辆战车、3000精兵,还有4万5千大军,一路飞奔朝歌,生怕耽误了最佳时机。
其他像庸、卢、彭、濮、蜀、羌这些部落,还有微子启的封地微国,以及髳等势力的军队,也都跟周王的军队汇合到了一起,大伙儿一块儿朝着朝歌进发。
当大军抵达牧野战场,纣王手头虽没提前布局,但火急火燎地也临时召集了17万兵马,勉强能顶上一阵子。
但这支仓促组建的军队,成员大多是些奴隶,打起仗来真不行,而且里面还有胶鬲这些人做内应。
纣王那时候可真是前后都有敌人,就算身边有恶来这种勇猛的大将,也还是挡不住周朝的精英军队。最后,商朝的都城被攻破了,纣王也被杀了,商朝就这么完了。
【结语】
尽管心中充满无尽的惋惜,商朝终究没能抵挡住西岐大军的猛烈攻势,很快就土崩瓦解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的篇章终究是由那些取得胜利的人来撰写的。
岁月不会回头,咱们只能从历史里找教训。但商朝的那点火星子还没灭,就是不知道这残留的一点小火能不能再烧成大火,重现当年的辉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