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黎明(三),联络两个韩信,搅乱整个大汉,那个神秘人是谁?

独立面壁人啊 2024-12-29 23:54:33

汉高祖10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十分诡异的一年。

这一年,整个大汉王朝似乎都不得安生,帝国北部全部势力都行动起来了,汉高祖刘邦亲自上阵,各诸侯或助刘邦,或反刘邦,都或多或少地有所行动,甚至匈奴势力也没闲着。

这一年,淮阴侯韩信和梁王彭越均被杀掉,汉廷与诸侯王间那种脆弱平衡被迅速打破。

这一年过后,天下大势已经基本确定,刘邦清洗异姓王的行动也基本完成。

汉高祖10年所发生的一切,都与一个人的突然叛乱有关,这个人在史书上留下的笔墨不多,他的叛乱却着实让大汉帝国地动山摇。

陈豨,这个名声不算太大的人如何搅动起那场波及甚广的叛乱?另外,这个《史记》中笔墨寥寥的人,他到底是谁?

两个韩信

陈豨在《史记》中没有被单独列传,他的事迹散见于《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周勃世家》等一众汉帝国开国重臣的传记中,比较多的记载记录于《韩信卢绾列传》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韩信卢绾列传》里所说的韩信与我们熟知的那个背水一战的韩信不是一个人。

在汉初,有两个韩信,一个是我们熟悉的背水一战的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又降为淮阴侯。

而我们今天说的这个韩信是韩王信,其在楚汉争霸时在韩地复立韩国旗号,并站在刘邦这一边。

陈豨反叛牵扯之人众多,司马迁为何选择将其主要事迹记录于《韩信卢绾列传》中呢?

仔细对比《韩信卢绾列传》和《高祖本纪》,我们能发现一件惊人的事:

陈豨反叛和韩王信反叛时的将领,有着极高的重合度,甚至可以说就是同一批人,某种意义上讲,韩王信反叛是陈豨反叛的预演或者说上半场。

韩王信反叛事件比陈豨反叛事件早三年,它最大的影响便是导致了刘邦被匈奴冒顿大单于围困的白登之围。

事情的经过大致时这样的,当时,刘邦认为韩王信算个将才,让他负责防御北方胡人的进攻,治所设在晋阳,韩王信则表示晋阳距边境较远,希望把治所放在马邑,刘邦同意了。

后匈奴冒顿大单于率领大军围困马邑,韩王信决定投降冒顿单于,并且让他的部下曼丘臣、王黄立一个叫赵利的人为赵王,配合反叛。

韩王信的投降有些诡异,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他与匈奴发生过大规模战斗,也没有记载过他向汉廷求援,好像一被包围就投降了。

此时的匈奴汗国在冒顿大单于的经营下已经成为了一个强大的游牧王国不假,但是韩王信投降的如此果断却也有些不合常理。

韩王信投降匈奴后,刘邦亲自率军征讨,开始时进展顺利,韩王信战败,逃往匈奴,但随后刘邦轻敌冒进,被匈奴冒顿大单于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

《史记》中说刘邦最后是贿赂了冒顿单于的爱妃,后者向冒顿单于吹了枕边风,才让冒顿单于解开重围放过刘邦一马。

冒顿单于对于匈奴汗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日后在汉匈战争篇会详细讲他,简言之,他是一个为了权力和利益可以泯灭人性的家伙,他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不可能被枕边风左右的人,冒顿的撤兵更多是因为汉军的援军到了,这一点在《周勃世家》里也有记载。

因为有白登之围横插了一杠子,刘邦彻底剿灭韩王信势力的计划没能成功,让后者逃往匈奴,追随韩王信造反的那群人没有详细记录去向,一般认为这些人也逃往匈奴了,但3年后的陈豨叛乱时,包括韩王信在内的这些叛将几乎全部参与进来,这似乎又预示着事情没那么简单,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陈豨叛乱

现在看一下陈豨叛乱的大致过程:

《韩信卢绾列传》记载:

韩王信叛逃匈奴后,陈豨负责赵、代地区的防务,手上有精锐边军。

陈豨喜欢养门客,府上门客上千,赵国国相周昌将这件事告诉了刘邦,刘邦想敲打一下陈豨,收拾了他几个犯法的门客。

后来,刘太公逝世,刘邦召陈豨入京为刘太公吊唁,不想陈豨却害怕了,不敢进京见刘邦,后来直接直接自称代王,反了。

陈豨的反叛似乎有些不合理,因为刘邦只是收拾了他几个门客,又召他入京为刘太公吊唁,需要说明的是,刘太公逝世,刘邦并不是只叫了陈豨一个人,当时朝中有头有脸的王侯重臣都来了,但是陈豨就是非常害怕,他怕什么?这个问题一会详细解答,这里先按下不表。

刘邦听说陈豨反了也立刻开始行动,他一边亲自率大军前往代地平叛,一边召集天下诸侯一同前来剿灭叛乱。

八月,赵相国陈豨反代地。上曰:"豨尝为吾使,甚有信。代地吾所急也,故封豨为列侯,以相国守代,今乃与王黄等劫掠代地!代地吏民非有罪也。其赦代吏民。

——《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率军来到赵地时,赵国国相周昌来见刘邦,并带来一个坏消息:赵国二十五座城池,有二十座已经落入陈豨之手了,刘邦先是赦免了所有作战不利丢失城市的官员,只要未参加陈豨的反叛都留下来继续仍用,而后,刘邦又问周昌,说赵地有没有能够作为将领对抗陈豨的人选,周昌说有4个。

刘邦再次展现出了他卓越的驭人之术,这四名赵地本地将领来见刘邦后,刘邦大骂身边的周昌:说这些废物也能当将军?

这4个被骂成废物的将领十分羞愧,但刘邦转身就封他们千户侯,并让他们领兵作战。

这种先打压后重赏的方式刘邦很擅长用,当初对待英布也是这样,先轻慢英布,而后给英布建与自己同等规格的宫殿,先在心理上让你失望到底,然后给你一个意外之喜,刘邦对人性的拿捏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英布也好,这四名赵将也好,都在刘邦这一通操作下来变得死心塌地为刘邦办事。

上问周昌曰:"赵亦有壮士可令将者乎?"对曰:"有四人。"四人谒,上谩骂曰:"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伏。上封之各千户,以为将。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这还没完,刘邦不但擅长收买自己人的人心,也擅长收买敌人的人心,刘邦问了赵国国相周昌陈豨将领的出身,周昌说里面很多是商人,刘邦说那就好办了,商人重利,拿重金贿赂他们,他们必反叛陈豨。

完成这一系列准备后,刘邦亲率汉军与陈豨的部将王黄、曼丘臣、赵利对战,大破之,斩敌上万。

王黄、曼丘臣、赵利眼熟吗?没错,就是3年前韩王信造反时,与韩王信一同造反的将领,三年前的韩王信,三年后的陈豨,造反的主要班底竟然是同一拨人。

汉军首战告捷,这样一来一切都好办了,刘邦集团头号战将周勃率领的援军也到了,与陈豨叛军一番鏖战,陈豨军败北,汉军连胜,而陈豨军连败,刘邦之前的布局开始发挥作用了。

眼看获胜无望,一些陈豨军的部下开始反水,陈豨最重要的两个部下王黄和曼丘臣都是被部下绑了送给刘邦换钱。

与他的这两个部下相比,陈豨倒是跑得够快,率先逃往匈奴。

但是这也只给陈豨续了一年的命,一年后,陈豨被樊哙杀死。

这是陈豨造反的主线剧情,但陈豨反叛事件背后的暗流汹涌甚至比主线剧情更加精彩。

暗流汹涌

第一个牵扯进来的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韩王信。

既然他的手下都直接参与到陈豨反叛中,他又岂能不插上一杠子,陈豨反叛后,韩王信积极联络匈奴作为陈豨的外援。

在白登山吃过匈奴一次亏的刘邦这次自然也特别注意了一下匈奴这股力量,他让自己的老兄弟燕王卢绾出兵进攻匈奴,牵制匈奴与韩王信的行动。

匈奴方面应该是出兵在边境地区进行了一定的袭扰,但是规模应该不是太大,收效也不是太高。

后来刘邦的将领陈武(或曰柴武)曾去劝降韩王信,韩王信拒降,与陈武交战,不敌被杀,韩王信被杀的时间应该也是汉高祖11年,与陈豨是同一年。

刘邦在对付陈豨时命燕王卢绾进攻匈奴,但燕王卢绾也动了别的心思,他想养寇自重,这个寇既包括匈奴,也包括陈豨。

卢绾与刘邦是真正从小玩到大的好兄弟,二人是同乡,又同年同月同日生,卢绾与刘邦的关系,甚至比萧何这样的沛县老伙计还要铁。

但是即便如此,为了利益,卢绾还是坑了刘邦,并且后来直接反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在那巨大的权力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1000多年,另一个布衣皇帝朱元璋与他的那群老伙计们将再次上演类似的戏码。

韩王信联络匈奴,卢绾养寇自重,匈奴也确实进犯了边境,刘邦这边,周勃、樊哙、陈武等将领都拍马赶到,陈豨的造反几乎牵动了北方所有势力,陈豨和韩王信都是已经逃入匈奴的人,但还是在第二年被杀,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是刘邦与冒顿单于达成了某种妥协,以这两个人的脑袋换汉与匈奴达成更大的合作;第二种则是战火已经烧到了匈奴一边,两种可能性都存在(如此看来,匈奴对汉也没有多大优势),总之,匈奴势力一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这场大乱斗。

你以为陈豨只牵涉到这些人,不止,韩信(背水一战的淮阴侯韩信)的死也与陈豨有关。

《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韩信曾与陈豨密谋:陈豨在代地起兵,韩信在长安响应,来个里应外合干掉刘邦。

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个计划听起来就挺不靠谱的,韩信在长安一不掌禁军,二无实权,按照《史记》的说法,他最后是准备带着几百名仆人造反,算无遗策的韩信为何会想出这样一个如此荒诞的反叛方案,我们不得而知,当然,这样的计划到底有没有我们也不得而知,反正《史记》确实是这么记载的。

刘邦出征陈豨时曾叫上韩信,韩信称病不去,后来吕后也是让萧何打着陈豨已死的幌子才把韩信骗进宫杀掉的。

综合多处史料记载,说韩信真与陈豨一同执行了那个听起来就极端不靠谱的谋反计划可能是吕后要杀韩信的借口,但是基本可以确定,韩信与陈豨之前就认识,而且关系不错。

除韩信外,另一个被杀的异姓王:梁王彭越的死也与陈豨有关。

陈豨谋反后,刘邦曾让梁王彭越出兵支持,彭越却称病不出,刘邦不高兴了,命人暗中去拿下彭越。

彭越被抓后直喊冤枉,但吕后仍认为彭越不能留,于是才出现了将彭越杀死,并把肉做成肉酱送给英布的戏码。

陈豨起义的波及范围之广让人瞠目结舌,大半个中国的势力都被卷入其中,刘邦不惜以封侯为诱惑招募赵地人士反抗陈豨,再加上从全国诸侯处广泛调兵的做法,我们大致可以猜测,平定陈豨的战斗可能没有像《史记》记录的那样轻松。

按照《史记》的说法,陈豨早前经历不详,造反前的职位是赵国国相,那么他哪来的那么大能耐牵扯如此之多的人,发动如此之大规模的叛乱,于是这便引出那个最根本的问题:这个并不太出名,却又神通广大的陈豨,他到底是谁?

字缝里的陈豨

为了保证《史记》能够留下,也为了保住自己的脑袋,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对于那些已经被定性为反贼的人更外谨慎,由于某些原因,一些事迹不能直接记录,那么为了安全起见,就选择不记录。

陈豨这么重要的人物的生平,司马迁不可能一点线索都没有,不写,大概率是因为不方便写。

但是司马迁仍给了我们一些线索,最重要的线索就是:门客。

《韩信卢绾列传》中说,陈豨门客上千,再结合之后刘邦拿门客敲打陈豨时,陈豨恐惧到直接反了,这两段描写加在一起,应该能说明一个问题:陈豨的门客有问题。

有什么样的问题呢?还记得陈豨起兵时的将领吗?对,与三年前韩王信起义时的将领高度重合,这便引出了一种可能:韩王信反叛后,诸多反叛将领并没有一直待在匈奴,而是藏在陈豨的门客中,陈豨以门客的名义与这些人暗通款曲,所以陈豨起兵时,韩王信的原部下能够如此之快地加入陈豨军并身居高位,陈豨与韩王信集团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可能超过我们的想象,或者说陈豨就是韩王信的延续。

如果上述分析成立,那么陈豨养如此之多的门客就得有一个前提,他在赵代之地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什么样的人能够在赵、代一带有着巨大影响力呢?两种人,一种在该地区的本土势力,另一种是平定这一带的人,韩信与陈豨关系密切,且韩王信造反后,刘邦第一时间想到要用陈豨去管理赵、代一带防务,综合以上事实,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陈豨可能是随着韩信一同去攻灭赵国的人。

陈豨造反时,刘邦说了一句话:陈豨办事我一直很信得过。

刘邦三番五次地能够夺取韩信的兵权,军中没有自己人是不可能的,结合上述事实,可以做一个猜想:陈豨可能是当初刘邦安排在韩信军中的亲信。

当然了,这也只是一种可能性,不一定准确。

如果陈豨是刘邦安排在韩信军中的亲信,那么他跟随刘邦就得比韩信更早,得在刘邦当汉中王之前就跟随刘邦,但《史记》记载的陈豨籍贯是宛朐人,这又证明了陈豨并非刘邦老家沛县集团的人。

不是沛县集团的人,又是老关系,有没有这样的人呢?还真有一个:张耳,秦尚未统一六国时,张耳与刘邦就是好朋友。

而司马迁在对陈豨的评价时,也留下了一句可能是线索的话:陈豨很崇拜信陵君。

陈豨,梁人,其少时数称慕魏公子。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史记》中明确记载仰慕信陵君,又活到汉朝建立的人就三个:刘邦、张耳和陈豨。

如果上述假设成立,那么陈豨的身份大致是这样的:陈豨早年与刘邦在信陵君处,或在张耳处相识(张耳可是秦末复立赵国的主要发起者,而且张耳也是大梁人),秦末大乱,陈豨应该也拉起了自己的武装,实力应该也还不算太差,大约是在刘邦西进灭秦时,陈豨武装并入到刘邦集团中。

由于二者是老相识,所以刘邦对陈豨非常信任,很多重要任务刘邦都愿意交给陈豨,这些任务包括随韩信一同灭赵,并监视韩信,以及韩王信反叛后,负责赵、代一带的防务。

但是陈豨这位老伙计最终仍避免不了与刘邦拔刀相向的结局,不必感慨人性凉薄,永远别用利益去考验人性,更不要说那世间最有诱惑力的至高权力了。

权力杀局

杀功臣,是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位平民皇帝共同的黑点,但是刘邦与朱元璋杀功臣的方式仍有不同,这得分开来看。

刘邦的主要清洗对象是异姓王,而其他功臣,如萧何、周勃、樊哙等在大汉朝廷中做事的功臣几乎都没有受到波及,相反,他们和他们的子孙活的都还算不错。

而韩信、英布、彭越,也包括陈豨这些昔日的合作伙伴(陈豨应该是带着队伍加入的刘邦集团),却在天下大定后立刻翻脸,拔刀相向。

韩信、英布、彭越,与萧何、周勃、樊哙都是重要功臣,为何结局会有如此之大的不同呢?

答案非常简单,因为这两个群体与刘邦的集团的利益关系变了。

异姓王群体虽然名义上还是刘邦的臣子,但是他们对自己封国的控制力极强,在自己的封国里,他们就是土皇帝,无论这些人表现得多么恭顺,他们在事实上与刘邦的关系就是竞争关系。

而在朝中做事的功臣集团则不同,他们与刘邦在一个系统里,在汉初,杀皇帝篡权这样的操作还没有广泛出现,所以刘邦与这些官僚集团们更多的是合作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他们的处境决定的,陈豨与韩信的交情大概率没有他与刘邦的交情深,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行动时站在同为地方势力的韩王信和韩信一边。

屁股决定脑袋,陈豨是被刘邦派去代替韩王信的,他之前与韩王信之间应该也没什么交情,但是从陈豨成为代地方势力的那一刻起,他与老伙计刘邦就是竞争对手,而与韩王信却成为了盟友。

规模巨大的陈豨叛乱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异姓王这一群体与皇帝刘邦之间的矛盾总爆发,战场上、朝堂上皆暗流涌动,随着陈豨起义被平定,皇帝与异姓王之间的较量也初步分出了胜负。

陈豨反叛被平定后不久,淮南王英布也在南方反叛,这是异姓王群体最后的力量了,当然,结局也是不意外,英布兵败身死。

有些历史人物,他们登上历史舞台似乎带着某种使命的,当使命完成,他们也该退场了,刘邦,这个起于毫末,提三尺剑定天下的传奇“亭长”,他的使命是完成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构建,并将这个帝国平稳地交到继任者手中,随着英布被杀,刘邦代表的中央势力已经完全压制了地方势力,刘邦的使命基本完成了。

在征讨英布时,刘邦中了一箭,或许是有某种预感,中箭后的刘邦竟拒绝了医生的治疗,并表示自己的死活都是天意,他应该知道自己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了。

但是,此时的刘邦仍不能安然长眠,随着异姓王代表的地方势力被干掉,汉帝国的权力斗争逻辑也变了,中央在与地方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但是中央政权内部的斗争却变得更为激烈。

而这所有的斗争都围绕着最终的核心:皇权。

上一个皇帝秦始皇也压服了所有地方势力,更在他活着的时候让整套中央权力系统对他俯首帖耳,但是随着秦始皇的逝世,这套系统立刻分崩离析。

秦始皇的教训也告诉刘邦,这套系统看似强大,实则脆弱不堪,在涉及到皇权问题上,一定要慎之又慎。

现在刘邦必须做完最后一件天大的事才敢咽下最后一口气,那沉甸甸的皇权要在他手中完成交接,这又是一个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宏大工程,之前的秦帝国只留下了失败的教训,刘邦将如何完成他人生最后的考题?

大汉帝国,在刘邦死后,将走向何方?

0 阅读:1
独立面壁人啊

独立面壁人啊

不忘历史,不蹈覆辙,欲言不止,为所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