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骂了一句脏话,流传千年,却成为现代人的口头禅,是哪句呢?

董知夏来了 2025-02-21 17:08:57

孔子,这位被世人尊称为“至圣先师”的仁爱圣人,有一次却在课堂上,对一个学生破口大骂,而这句脏话,竟然被他的弟子写进儒家经典,成为一句流传至今的口头禅。

这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脏话?背后又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根据史记记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相当于现在的1.96米。

孔子父亲是鲁国的一个贵族,但在孔子3岁时便去世了。

而孔子母亲是一个没有地位的小妾,在孔子父亲去世后,便被孔子父亲的正妻赶出了家门,在孔子十六岁时因操劳过度也去世了。

因此孔子从小是在孤苦的环境中长大,为了生活,只好到各地打工,做过管理粮库、牧养牲畜等基层工作。

虽然生活贫苦,但孔子很好学,15岁时即立志于做学问,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学无常师,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学问,并周游列国,博采众家,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万世师表的一代先圣。

孔子倡导"仁”和“礼"的思想,作为个人修养和国家施政的行为准则。

孔子在五十五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大司寇,摄行宰相职权,但不久因与当权者政意见不合而弃官离开了鲁国。

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14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但终究没有得到重用。

孔子的学说在当时也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多次被拒之门外,甚至遭遇生命危险。

在卫国,他险些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陈国,他经历了长达数月的饥饿与困苦。

有一次在郑国,孔子跟学生们走散了,人生地不熟,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于是路人就嘲笑他“你看那人,好像一条丧家狗啊!”孔子知道后不仅不生气,还高兴地说:“说我像条丧家犬,真是太对了。"

但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始终坚持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探索。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留下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

晚年带着弟子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提倡“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让平民和贵族一样接受教育。

然而,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有时候面对不听话的弟子,急起来的时候,也会骂“脏话"。

这个学生就是宰予。

宰予思想活跃,善于思考,能言善辩,是孔门中少有的“刺头”。

他甚至会在课堂向孔子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

有一次,宰予问孔子:“有仁爱之心的看见有人掉入井中,是否要跳下去救人?”

孔子一听,愣了一下,这明显是一个两难问题,不太好回答。

宰予还没等孔子回答出来,就着又追问说:“如果跳下去,不仅救不了对方,自己也会丧命;如果不跳,那又违背老师你提倡的仁爱的原则。老师您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孔子微微一笑,说道:“宰予啊,你这个问题实在刁钻,不过呢,这实际涉及到人性的根本。所谓仁者爱人,但亦需量力而行。若贸然跳井,不仅救不了人,反而还会白白搭上自己的一条性命,当然是不明智的。仁者行事,应该审时度势,以求达到最佳的结果,才是大仁。”

宰予除了会向孔子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还经常正面对孔子的学说提出异议。

有一次,孔子正在讲述春秋时期“守孝三年”的传统意义。

孔子说: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付出的时间和心血远远不止三年,因此孝顺父母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所以守孝三年是合理的,是为了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去缅怀逝者,修身养性。

没想到,宰予却突然举手对孔子的说法提出异议。

他问孔子:“老师啊,学生斗胆一问,如果守孝三年,那么国家大事谁来决断?社会秩序谁来维持?百姓生计谁来照料?难道守孝的孝行,就要牺牲掉这一切吗?

宰予认为,旧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都已经轮换过一遍,因此守孝一年就可以了。

孔子听了宰予的话,就问宰予:你守孝一年后,就可以吃着精米,穿着锦缎,你心安吗?

宰予不加思索地回答说:“心安呀。”

孔子一听,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沉默了一会,孔子说:“君子居丧守孝期间,吃美味都不觉香甜,听音乐都不觉快乐,住好房子都不觉自在。如今你却觉得这样很心安,既然如此,那你就去做吧!”

等宰予出去后,孔子对其他学生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孩子生下三年之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礼仪。难道宰予没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的养育之恩吗?”

孔子费尽心思教导宰予,但最终也无法说服他,因此对他颇感失望。

然而,让孔子真正生气的,并不是宰予对自己观念的质疑,而是他在课堂上打瞌睡的行为。

有一天,孔子正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着儒家学说,而宰予却趴在书桌上睡着了。

孔子看到这一幕,不禁怒从中来,脱口而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朽木不可雕,烂泥扶不上墙。

孔子之所以生气地骂宰予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实际是父母对孩子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并不是真的放弃对宰予的教育。

实际上,孔子始终始终秉承"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潜力,只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引导和教育,都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但孔子说的这句话,后来却被他的弟子记录在《论语》中,特别是“朽木不可雕也”这句话,几千年来,就成了老师前辈用来责备年轻人没出息的口头禅。

只是,孔子没有料到的是,自己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对学生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宰予虽然在课堂上时常让孔子生气和失望,但他在孔子去世后,却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学术和仕途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最终成为了孔门中最有出息的“孔门十哲”之一而从祀于孔庙。

以今天的眼光看,宰予的独立思考、绝不盲从,恰恰是作为学生所需要的品质

;同时,他的质疑和观点并非是无理取闹,相反,还可以从中看到他对儒家思想思考的深入和旺盛的求知欲。

宰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不要随便评判一个人,更不要草率地否定一个人。

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每个人都有其成长的过程和阶段,只要保持一颗谦逊和包容的心,给予每个人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大家都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在这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让我们铭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客观看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