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仙”卢仝:一诗即封神,七碗铸茶魂,后人留其名抗日寇

浩贤看旅游 2024-01-25 21:36:29

在我国茶文化史上有三大封神级人物,他们都生活在唐朝,分别是“茶圣”陆羽,“茶道之父”诗僧皎然,“茶仙”卢仝。

对于爱茶人来讲,唐朝诗人卢仝最为后人广为传颂的是他的“七碗茶诗”,更为他赢得“茶仙”的美名。

今天,虽然讲“七碗茶诗”的人多如牛毛,但本文还是想聊一聊这首诗里有关喝茶的体验和感受。

一碗喉吻润。这是解渴;

两碗破孤闷。这是解除烦恼;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这是获得灵感后的思潮汹涌;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这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洒脱;

五碗肌骨清。这是超凡脱俗,重获新生的欣喜;

六碗通仙灵。这是天人合一,逍遥自在的轻快;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是参透一切的顿悟。

七碗茶诗,道出了喝茶的七种境界和体验。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用“仝吃到七碗,坡不禁三碗“,调侃茶诗第一人苏东坡。

虽是一句玩笑话,却也说出其中七种喝茶境界的感受,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体会到的。

苏东坡一生嗜茶如命,留下80余首与茶有关的诗词。73岁时,他在《汲江煎茶》一诗中写到“枯肠未易禁三碗”,意思是苏东坡认为自己茶喝过三碗后,却没有达到搜枯肠的境界。

那么,这首七碗茶诗对茶文化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

此诗在传到日本以后,日本人在学习煎茶道之初,都是从卢仝的《七碗茶诗》开始,并成为日本茶道的精髓,卢仝也被日本茶道奉为鼻祖。

日本高僧、煎茶道先行者高游外在《梅山种茶谱略》中这样评价卢仝:“种茶于神农,至唐陆羽著经,卢仝作歌,遍布海内外。”

七碗茶诗描绘的饮茶境界和品茶感受,为后来的文人墨客,带来了无数的创作灵感。

在流传至今的唐诗宋词中,提到卢仝和他诗作的诗词,有五千多处。

比如北宋诗人苏轼这样说:”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连乾隆皇帝也深受他的影响,写下”兴入卢诗风满腋,书浇边腹响鸣车“。

卢仝对古代绘画艺术领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卢仝烹茶图“更成为各个朝代画家喜爱的创作题材。

在北京和台北两大故宫博物院,就珍藏有宋明清多位著名画家多个版本的卢仝烹茶图,无名画家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封神的卢仝,还能震慑战争期间,侵略者丧心病狂的邪恶行径。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在河南济源一带扫荡村庄,一路烧杀抢掠。当他们入侵到卢仝出生地村庄,看到村口树立的一块石碑刻着”卢仝故里“四个大字时,这些杀人如麻的侵略者,竟然整肃军装,对着石碑恭恭敬敬的鞠了三个躬,便绕村而行,避免了一场屠村悲剧的发生。

卢仝为什么能在中国茶史上被封神呢?

他生活在茶文化刚刚开始盛行的唐朝中期,一生虽然仅活了40岁(公元约795-公元835),却仿佛是为茶而生、为茶而活。

他是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之孙,优秀的家族基因赋予了他逼人的才气,加上刻苦读书,诗文风格浪漫又诡谲,语言风格自成一派,正是这种跳脱世俗的思路,才成就了七碗茶诗在世人心中的地位,成为了茶道至高境界的文化符号。

卢仝生性清正耿直,看不惯官场黑暗,宦官横行,朝廷要招他做谏议大夫,被他两次拒绝。他不到20岁就隐居嵩山少室山,以书茶为伴,仅靠邻僧送米度日。

虽说生活过得很艰辛,他却整日研究如何种茶、如何采收制作、如何冲泡品鉴,因著有《茶谱》、《七碗茶诗》,被世人尊称为“茶仙”。

卢仝,最终就像自己的《七碗茶诗》所写的那样,两腋生清风,以”茶仙“之名,让茶道精神永存于世。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0 阅读:0

浩贤看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