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在小red书有很多出圈名言,被公认为“育儿专家”。但她的实际身份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
李玫瑾教授由于工作原因,接触过很多犯罪人员。他会对这些人进行心理画像,通过分析他们的家庭背景,小时候生活经历等等,就知道这个人有哪些心理特征。
曾经发生过一起系列强J抢劫杀人案,犯罪人戴着头盔看不清面貌,而且在三四个地方流窜作案,很难追捕。
不过有个细节是,作案地点都在农村,犯罪人员作案时对女性态度凶狠,口气多为命令式。
李玫瑾教授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说,犯罪人应该是农村人,家里有姐姐,而且不止一个。
两个多月,警方抓到人,发现这个人家里确实有姐姐,他是家里最小,上面有6个姐姐。
经常长时间的研究,李玫瑾教授发现大多数犯罪人员都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小时候没有得到很好的抚养,也就是心理匮乏。
印象深刻的一个案例就是,17岁剥兔子少年。
他把一个16岁女孩强J杀害,并且肢J了100多块。
刚看到这个案子的描述让人愤怒,觉得这个男孩丧心病狂。
但了解男孩的生活环境和小时候经历后,又觉得令人可怜。
他刚出生就被父母抛弃,送到一家饭店,想着总不会饿死。饭店当然不会白白养他,等到他能干活的时候,就被分配去剥兔子。
少年生性木讷,不爱说话,做错事也不会道歉,被骂也不会还嘴。
这样的孩子肯定不受欢迎,自然不断被欺负,受了很多委屈。心里也积累不少怨气。
到了17岁,少年有了生理冲动,就跑到楼下一个女大学生房间实施犯zui。
作案过程少年始终不肯透露,只是单从肢J的手法来看,和剥兔子一模一样。
这个男孩就是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疼爱,生来不知道亲情的滋味。长大过程中也没有得到亲人的关心呵护。所以没有人引导,更没有基本常识。
李玫瑾教授认为危险的人格有两类:
一类是先天的反社会人格,这种是天生的人格障碍,一般10岁以前就会表现很多行为问题。
就是俗称的养不熟,不管父母付出多少爱都无济于事。
另一种是后天形成的危险人格。往往跟个人的家庭养育方式,以及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关。
其中又分为两个小类别,即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
缺陷人格是由于小时候被溺爱宠坏,养成很多性格缺陷。
犯罪人格通常就是小时候缺乏关爱,早早被迫进入社会大染缸,一开始被欺负,到后面不得不变得凶狠冷血,情感上失去温度,越来越冷漠。渐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李玫瑾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有个浙江农村的董某,父亲成天出去赌博,母亲精神不正常。没有人管他,也没人做饭。他经常一个人饿着肚子睡觉。
11岁就开始离家出走,警察打电话让家里人来接,父亲只说不用让他回家,爱怎么办怎么办。
听到父亲这么说,董某的心都凉了,也不再回家,整天在外游荡。后来连续制造5起入室抢劫杀人案件。
看了很多书中的案例,其实很多犯罪人员都是被迫走上犯罪道路,他们如果生长在充满温暖,关爱的家庭,不会轻易做出这样丧心病狂的事。
一个人不会平白无故突然变坏,通过了解Ta的生活背景,家庭情况,就可以对这个人知道个大概。
还有一种缺陷人格生长经历恰恰相反。Ta们是被太多爱包围,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被当做小皇帝养。结果年龄长大了,心里还没长大。不具备独自生活的能力。甚至有些人遇到事情就抱怨都是别人的错,他什么问题都没有。
这种人就是从小被养废了,变成心理残疾,是名副其实的巨婴。
以前我觉得孩子是属于家庭的,养育全由家庭做主,别人无权干涉。
但是李玫瑾教授提出全新定义,孩子其实属于全社会,不是私人财产,一个孩子养得好了,可以为社会做贡献。养废了,长大就会危害社会,是整个社会的危险和灾难。
常常感叹父母难做,没有人强求学习相关知识,孩子一出生就自动升级为父母。做好做坏全凭个人自觉。更可怕的是,很多父母自己还没活好,自己人生一塌糊涂,还要生个孩子出来接着祸害孩子。
李玫瑾教授是怎么分析出犯罪人员心理的呢,其实人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共分为4个阶段,不同阶段需要培养不同的抚养内容,错过了就要花费成倍代价来补偿。
0-3岁:情感抚养
3-6岁:性格教养
6-18岁:能力培养
18-n岁:自我修养
0-3岁,需要进行情感抚养。这个阶段需要养育者随叫随到,孩子的每一次呼喊哭闹都能得到充分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和养育者产生依恋关系,进而对世界形成信任感。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室里养了一只小猴子,Ta身边放了2只大猴子。一只是钢丝做成的铁猴子,身上绑了一个奶瓶。还有一个是浑身毛茸茸的仿真猴,身上没有奶瓶。
小猴子每次吃奶的时候就跑到钢丝猴身边,吃完后就回到另一个仿真猴身上,抱着不撒手。
对于人类也一样,虽说生育之恩大于天,但生而不养对孩子来说却是最残忍的事。
对于没有得到过关爱的孩子,很容易变成没有感情的动物。
情感是人类的核心,有情感就有人性。
3-6岁,就需要性格教养。从3岁开始,孩子就能听懂大人的话,也能用语言进行基本沟通。这时候需要养育者对孩子进行规范和约束,建立规矩。
最好在很多情况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就要教会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以及沟通示范。慢慢让孩子知道,哭闹是没有用的。
人只需要经过2个6年,就已经能看出ta的心理模式。第3个6年,就有能力任意妄为了。
如果一个罪犯肆无忌惮,胡作非为,那可以判断他大概率生长在一个宠溺的家庭,后来又逃学,没有接受教育。对法律和人命没有敬畏心,无知无畏。
如果一个罪犯冷酷无情,只针对年轻女性下手,就说明他青春期后在异性交往方面有问题。如果对老年女性下手,很可能和小时候父母外出的家庭背景有关。
虽说大多数犯罪都是由于极端家庭环境造成,很多父母对孩子还是尽到应有的责任义务。
不过看这本书也是类似于交通宣传片,让我们看到犯罪分子的恶行,知道他们不是无缘无故犯罪,而是有迹可循。对我们起到警示作用。
一方面童年的经历会对一个人产生深远影响,如果已经做父母,应该有自我觉察意识,不要把上一辈不好的教育方式和观念继续传承下去。最起码,从我这一代彻底隔绝。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怀有一颗宽容的心,世事艰难,做人更难。正如苏格拉底所说,善良一点,因为你遇到的每个人都在进行一场不为人知的战斗。
更重要的是,预防要比惩罚来得有用。
惩罚意味着已经发生不可挽回的后果,不管是对犯罪人员还是受害人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与其在事情发生后加大惩罚措施,防止下次再犯,不如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加大家庭和社会的抚养力度,养出一个身心都健康的孩子。
对孩子,家庭还有社会,都是最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