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萧牧梵
职场微系列定位:为工作10年以内的职场人士,分享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论,分享提升工作效率和改善团队协作关系的思路与建议。
最近,对自媒体感兴趣,在研究它的起起落落和运转规律。从过程中可以看到有很多网红莫名其妙地火了,然后又忽然之间消失,消失的原因根本都不知道是什么。
网红火了一批又消失了一批,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大浪淘沙的行为,如果没有真正的护城河保持,在媒体潮流当中是难以存活下去的。
要怎样才能成为网红常青树,长时间保持网红特质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认真思考,得到下面几点想法。
第一点,创作内容是实实在在的干货,经得起时间的打磨。提到干货,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词语,叫做抽屉文学。
简单来讲就是凭借个人的喜好书写了很多文字内容,展示到公众台面上来的时候,会发现内容并不适合,而且对于公众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借鉴作用。
与之相反的就是干货,通常来讲,干货在行为指导上面给予人们具体实操的参考和引导;在思维层面上来说,能够启迪人们的认识,去发掘个人不了解不熟悉的领域,去开拓更广阔的认知范围。
干货又分两种,一种是短时间内有用,过了这段时间他就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如果要想让这类干货持续有用,需要根据时间的变化而对其进行更新和完善。举个例子,目前你知道从甲地购买一批车厘子,进货价是20元,运送到乙地之后,能够卖上60元。但这个信息只是在近段时间有用,过了这段时间就需要重新考虑进货原地,去丙地进货。
另外一种是长时间有用,这是做事情的本质和基地,掌握这些东西,能够在长时间内起到效用。就像是学好了数学,知道第一层级的加减法原则,明白60-20=40,知道做车厘子生意是有利润可以图的,也知道乘除的道理,明白40*200=8000,这是一笔不错的临时外快。而不管我们贩卖的是车厘子还是黄皮,都能使用加减乘除的本质干货去计算。
第二点,能够随着时间进行浮动,与时俱进形成年龄的律动。提炼这个观念的时候,脑海里闪现出来的第一个例子,是起点中文网白金大神唐家三少,他的第一本书《光之子》,现在去看的话,会觉得这就是小学三年级的文笔,且带着低龄动漫和中二病的味道,再看他的《斗罗大陆》系列,会发觉的他的文笔进化到了六年级的样子,2004年到现在已经十数年过去,似乎作者的写手手法并未取得进步。
可深入思考,却发现,并非作者的写作手法没有进益,而是他主要创作内容所面向的读者群体,都是较为低龄化的那段时间,超过那个年龄段,就不再是他作品所服务的对象。
创作干货与年龄浮动的第一种类型,也就是稳定在某个指定的年龄段,超过这个范畴,皆不在服务群体里面。
与之相对的,便是随着年龄增长,会变化文风,不再青春疼痛,去挖掘更深邃的内容。比如当年七堇年在郭敬明的助推之下,推出爆款畅销书《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大地之灯》,看上去都是高中生的小爱小情,及至到后来的《平生欢》、《晚风枕酒》,创作涉及层面拓展,手法日渐成熟,主题愈发紧扣人生脉络,与之前的风格在渐次拉开泾渭分明的分割线。
而这,也正是另外一种干货的创作类型,创作者的年龄增加,经验丰富,再以全新的视觉点反省创作,深度思考后,得到崭新的内容形式。
第三点,精英式核心团队,一个人做不完的事情,一群人就能把事情做完,而且做得更好。最近两年,有一句话听到耳朵起茧子: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提到干货创作者,率先想到的词语是:木板。
每位创作者,都能成为很长很长的板材,在个人专长的领域里面,如鱼得水一般,去发挥长处和优势,但模板再长,也不能成为水桶去装水。
一种办法是,舍去自身长处优势,转而去弥补木桶的短板,这样才能装到水,但会很慢,也不能盛放太多水。所以,才会有精英式核心团队的形成。
既然有了一块长长的木板,自然会吸引到更多木板在此聚集,其间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想到一处去的,能够劲往一处使的朋友,彼此组成团队,各自发挥己身特长,那么,这样搭建起木桶的速度才足够迅速,也才足够高耸,能够盛满更多的水。
而这,又得到另外一个词语的感慨: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聚集在一起,彼此交流和沟通,形成思维认识上的碰撞,对于己身而言,形成反哺效应,去反思此前创作的内容,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此前创作的干货还有哪些空间需要改进。
一次次的砥砺,终归形成回响,让个人除了加减法和乘除法以外,还能认识开根幂次方高数之类的东西。同样,在其他创作领域,也会形成这样由一进二的递进式关系,才能将干货文章推向更高一种水平阶段。
综上,便是萧牧梵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希望您在阅读完毕之后能够有所启发,这即是这篇文章存在的最大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