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友侨
八一军旗红,烈士血染成。岭南的秋天,天蓝气清,彭士禄之子彭浩先生应邀从深圳出发,向东行车两个多小时,来到了“彭湃故里,东方红城”——海丰县城。这是一百年前,他的爷爷、奶奶和亲人壮怀激烈、抛洒热血的地方。
一家,两代,六张革命烈士证书。央视《故事里的中国》一段关于彭湃、彭士禄和他们家人的视频,曾令无数人热泪盈眶,肃然起敬。“愿将此身长报国!”彭湃和他的家人,用满腔热血,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和历史担当,他们无愧于“满门忠烈”的赞誉!
南海澎湃,百年不息。2023年10月22日,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隆重举办“传承红色基因,同讲红色故事”——纪念彭湃诞辰127周年主题朗诵故事会,以红色故事、诗朗诵、小组唱、舞台剧、快板等形式,生动再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有血有肉的彭湃,在故事会中向我们走来。
农民运动的播种者
世界上有两个红场,一个在俄罗斯的莫斯科,一个在中国的广东。这后一个红场旧址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海丰县城中心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彭湃主要的革命活动场所。这块热土,依山傍海,猎猎海风铸就了剽悍性格,为热血革命埋下了火种。
走近红场,以红色为基调的大门上红星高悬,门额浮塑“红场”二字,乃彭湃亲笔书写。走进大门,苍翠挺拔的塔松,如整装列队的士兵。再往前,一个双手叉腰,身着西装,神采飞扬的汉子,迎面站立,基座上“彭湃烈士铜像”六个字是徐向前元帅题写的。铜像的后面,就是海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庆祝大会的主席台——红台。面对红台,昔日汹涌的呐喊和如潮的掌声像大海波涛,滚滚而来。
◆海丰红场正门。
从开阔的红场侧门跨入,就来到了红宫,它们一起构成了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彭湃和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故事,就在纪念馆的一面面墙上,像一幅幅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彭湃,1896年10月22日生于海丰县城龙津溪畔的一个工商业大地主家庭。他少而聪慧,5岁开始读私塾,自小崇拜在海丰被俘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每次听老人讲起文天祥的故事,彭湃就握紧拳头激动地说:“好男儿就应该这样!”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彭湃东渡日本留学,接触到马列主义。1921年5月回国后,长期在广东从事农民运动。他组建“六人农会”,成立海丰县总农会,创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与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建立海陆丰苏维埃政府。1928年11月,彭湃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奉命到上海赴任。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出卖被捕,8月30日英勇就义。追随彭湃革命先后牺牲的还有他的两任妻子蔡素屏、许玉庆(许冰),三哥彭汉垣、七弟彭述、侄子彭陆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彭湃的生命,短暂而激烈,如火炬,照亮暗夜,像大海,激情澎湃,若高山,巍巍耸立!
红宫讲解员罗晓梅感慨说:“彭湃和他的家人,真的是公而忘私、为革命不惜流血牺牲!”她认为,彭湃的革命精神和对后世的影响,体现在八个字:敢为人先,无私奉献!彭湃短暂的一生,创造了多个第一: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县级农会——海丰总农会;召开了第一个县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最早开展了土地革命。另外,农民自卫军的成立、东江党校的创办、征兵条例的颁布、苏维埃劳动银行的创办、平民医院的创办等,都开了时代的先河。而他为了革命奉献一切,烧自家田契还地于民的壮举,更为时人和后人所津津乐道。
◆彭湃烈士故居,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彭湃故居门前,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馆长陈火金讲到,一百年前,彭湃以看戏为名吸引农民到他家里,然后拿出一大叠分家时分给自己的田契,说:“田不是彭家的,更不是我彭湃的,而是农民兄弟的劳动果实。”说完当众将田契投入火中,惊天地而泣鬼神,唤醒了沉睡的土地,赢得了农民的信任,民众发自内心称他为“彭菩萨”。
彭浩沉静地说:“彭湃的革命与别人不同,他是自我革命,让自己从有产者变成了无产者。”当时,彭湃家的家产在海丰县数一数二,统辖农民不下1500人,拥有“鸦飞不过的田产”。但彭湃的生母周凤出身贫寒,她勤劳俭朴,富有怜悯心,在她的影响下,彭湃从小种下朴素的民本思想,对分配不公贫富不均很不满意,喜欢和穷人家的孩子交朋友,被人们称为“富而能仁的少爷”。
古榕苍苍,犹记当年。海丰县城东镇桥东社区赤山约农会旧址门前的大榕树,是彭湃宣传农运遗址,1922年夏,彭湃带着留声机,在大榕树下向农民群众揭露地主豪绅残酷压迫剥削农民的罪恶,宣传革命的道理,发动农民组织农会,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播下了火种。从头戴白通帽、足蹬皮鞋、身穿白色学生装的公子哥,到头戴斗笠、赤着脚板、身穿粗布衣服的“农民”,彭湃在大榕树下、在田间地头,实现了从地主“少爷”,到彻底革命者的蝶变,古老的中华大地诞生了一个被毛泽东主席称之为“农民运动大王”的革命领袖。
1922年7月29日夜,酷夏如火,人心如火,经过一个多月的宣传发动,彭湃与张妈安、林沛、林焕、李老四、李思贤在他的住处得趣书室成立“六人农会”。“服从指挥,叫你去抓老虎舌、去钻刺丛、去下海,也是要去,有什么任务一定要完成;革命不要钱,不替有钱人做事;要严守秘密,不论父母、妻子、兄弟都要保守秘密,如果被敌人抓去,不许出卖同志”的“六人农会”会规,就是在彭湃主持下庄严宣誓的,从此,这里成为中国农民运动的发源地。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从这里迅速蔓延到东江和广东各县,渐成燎原之势。
◆彭湃创立的海丰县农民协会旧址。
十年树木,百年沧桑。如今的大榕树下,仍是市民群众聚集的场所。只不过今非昔比,当年的苦寒地,如今已成了真正的纳凉休憩处。当我们前来参观彭湃宣传农运遗址时,见到几位老者围坐闲聊,市声车声欢笑声,在榕树下街道旁飘扬。老者中有位姓曾的老同志,是1959年入党的老党员。他说,小时候听老人讲,当年彭湃就在这棵大榕树下宣传农运,为农户争取降租减租,得到民众的拥护。他们打土豪,分田地,犹如平地里一声惊雷,疾风骤雨横扫大地。
据史料记载,1926年5月,彭湃领导下的海丰、陆丰两县农会会员发展至25.9万人,占广东全省的41.4%;尤其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时,海陆丰地区的党员数量已达4000多名,占广东党员数的44%,占全国的7%。同时,彭湃极力主张武装农民,光海陆丰农民自卫军大队就有400余人枪,还有数以万计不脱产的乡村农军。这些都为随后的武装革命奠定了基础。
彭湃是中国农民运动的先觉者和先行者!
武装斗争的领导者
“农民运动大王”的标签,掩盖了彭湃在军队建设上的卓越贡献。其实,彭湃不仅仅是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也是武装斗争的杰出领导人。具有全局意义的南昌起义,中共中央指定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组成前敌委员会,在起义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党中央的这个决策,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起义成功后,前敌委员会按照原定计划,指挥起义军分批撤出南昌,沿抚河南下,计划经瑞金进入广东,先攻占东江地区,发展革命力量,争取外援,然后再攻取广州。之所以有这样的安排,与东江地区已有海陆丰农民军打下的基础大有关系。
风雨如磐,敢于亮剑。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1927年4月、9月、11月,海陆丰农民军密集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其中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工农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革命士气,也为接着发生的广州起义奠定了后方基础。同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部分起义部队风餐露宿,“奔向海陆丰”。彭湃在欢迎起义军大会上讲到广州起义失败时说:“这算什么,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畏困难,失败了再干,跌倒了爬起来,革命总有一天会成功的。”朴实而铿锵有力的话语,彰显的是意志的坚韧、信仰的力量。
◆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内展出的苏维埃政府成立庆祝大会照片(左上)。
虽然,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在敌人重兵围攻下,几经拼杀,终因寡不敌众,不得不撤往山区,但首创之举影响深远,它掀开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武装斗争、创建工农政府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28年春,以海陆丰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扩大到了东江南部地区,革命的火炬越烧越旺。彭湃领导下的中共党员人数快速增加,1928年光海丰就有党员1.8万人,陆丰也有6000人。
正因为海陆丰革命基础扎实,民众的革命热情高涨,城乡处处有同志,山海处处可藏人,南昌起义中我党我军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彭湃、李立三、恽代英、吴玉章、郭沫若、林伯渠、徐特立、张国焘、谭平山等等,都得以从陆丰安全脱险,通过海上渠道前往香港。说起这段历史,彭浩感慨地说:“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到海陆丰,没有一个人被捕、牺牲,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奇迹的背后,海陆丰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海陆丰在革命战争时期,被敌人杀害的革命群众达4万余人,有姓名查考的烈士4883人。海陆大地,洒满英雄热血,遍留烈士忠魂。
海陆丰的底色,是红的!海陆丰民众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义无反顾。
遗憾的是,南昌起义以及广州起义的部队撤退到海陆丰以后苦战多时,却未能发展壮大。彭浩认为,首先是因为当时的广东国民党势力强大,双方实力过于悬殊;其次是因为海陆丰地理位置蜿蜒窄长,游击半径不足。尽管如此,单凭南昌、广州两大起义均“奔向海陆丰”,彭湃和海陆丰民众在人民军队创建过程中的贡献就不容忽视。
汕尾红色文化研究专家魏伟新撰文提出,彭湃对人民军队创建的贡献有三:其一,彭湃为人民军队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基础,他最早明确提出了武装农民的思想,为毛泽东思想宝库增添了珍贵的财富;其二,彭湃为人民军队的创建提供了丰富实践,他创建了我党完全领导的第一支农军——“海丰农民自卫军”;其三,彭湃是我党早期武装斗争中一位杰出的军事领导人,曾先后担任过广东农民自卫军总指挥、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委员、东江工农自卫军总指挥、中央军委委员兼江苏省委军委书记等军事职务。
◆《红场会师》雕塑。
彭湃的军事才能,还不仅于此。作为军事指挥官,彭湃胆大心细,有勇有谋,累创奇迹。在随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中,他所在的农工委员会一行40人住在一所单独的庄院中,被国民党反共秘密组织AB团盯上。彭湃在巡视时发现可疑情况,单枪匹马深入敌巢,出其不意将手枪顶在为首的匪徒脑壳上,将在场的5名AB团同党全部缴了械。当朱德他们到达梅州三河坝时,彭湃亲自带领十几个人的短枪队,顺利解除镇上民团的武器,还搜捕了隐藏在镇子里十多个携带短枪的人。只用了两三个小时,起义军就控制了整个三河坝。
彭湃身先士卒,率领红2师、红4师和农民军在海陆丰及潮汕地区攻城略地的战例,更是不胜枚举。可以说,彭湃绝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而是一个既能够运筹帷幄,又能够跃马沙场的优秀指挥员。可惜,他没能活到我军兵强马壮、逐鹿中原的时候。家乡的父老乡亲每每说起这段历史,都会痛惜不已。
勇于牺牲的革命者
1928年的上海,各种势力交错,白色恐怖弥漫。当年11月,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彭湃离开熟悉的海陆丰,奉命赴上海就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江苏省委军委书记。他化名王子安,以经商作掩护开展工作,但危险就在身边,背叛者的魔爪,正向他伸来。
1929年8月,因叛徒出卖,彭湃被捕,被关押在上海龙华监狱。面对死亡,他慷慨陈词:“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推翻反动的统治,建立全国的苏维埃政权。”“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视死如归去,何等豪迈。
历史定格在1929年8月30日。这一天,正义再次蒙尘,彭湃与战友杨殷、颜昌颐、邢士贞4人高唱《国际歌》走上刑场。路过一间牢房时,见一名难友衣不遮体,彭湃脱下身上的衣服送到他手里,继续高歌而行。此情此景,感动了在场的人,有些人禁不住痛哭失声。在歌声和口号声中,彭湃壮烈牺牲,年仅33岁。从1918年在日本参加反帝爱国活动、从1921年回广东从事农民运动,彭湃短暂的生命像一颗流星划过天际,撒下的是工农武装革命的火种。
◆彭湃夫妇(左)与友人。
“冰妹,从此永别,妹努力向前,兄谢你的爱!”彭湃留下一纸诀别信走了,他的革命伴侣许冰肝肠寸断,谢绝组织上送她去苏联学习的安排,毅然回到广东大南山继续革命。后在战斗中落入敌手,备受酷刑,坚贞不屈。就义前她写下一首《怀彭湃同志》诗:“风萧萧兮秋意深,步高山兮独沉吟;思我哥兮泪沾襟,天地人间兮何处寻?”巾帼英雄,情深义重,魂归青山,令人感佩。
彭湃牺牲后,全党悲痛,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含泪写下《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屠杀工农领袖宣言》,宣言指出:“他曾领导海陆丰几万农民,开始中国农民反抗地主剥削的革命斗争;他曾指导着全广东几千万农民,不断反抗地主阶级残酷的榨压;他曾亲身领导东江海陆丰广大农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肃清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创立苏维埃政权。他并参加南昌暴动。他这样英勇的革命斗争的历史,早已深入广大劳苦群众的心中,而成为广大群众最爱护的领袖。谁不知广东有彭湃,谁不知彭湃是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是土地革命的忠实领导者!”
这是我党对彭湃短暂一生最好的评价,也是中国历史对彭湃最公正的评价!周恩来对彭湃可谓知之甚深,所以落笔鸣不平,惊风雨,出于悲愤,发自肺腑,终成历史定评。
志同道合的仗义者
彭湃与周恩来的友谊如高山流水,高洁而深厚。彭浩曾以《永远的怀念》为题,专门讲述了周恩来与彭湃的革命情谊——
周恩来与我爷爷相识于日本。当年彭湃去日本留学期间和周恩来经常在一起学习研究、讨论中国的未来,学习共产党宣言和苏联的十月革命。彭湃1921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事农民运动,周恩来1924年从法国留学归来,是彭湃亲自到码头去迎接,并把自己的房间让给他住。彭湃还组织广州农讲所的学员去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的黄埔军校军训,提高农讲所学员的军事斗争能力。周恩来则亲自为彭湃所著的《海丰农民运动》题字。
周恩来曾两次带队伍东征,在海丰彭湃家的小白楼里喝着当地的咸茶,对彭湃的母亲周凤讲:“我和阿湃是革命的好同志、好战友,你是革命的好母亲。”他们共同领导和组织了八一南昌起义,他们一起经过艰苦的战斗和行军,到达了海陆丰地区,在地下党的掩护下,顺利撤退到香港。后来他们又在上海并肩工作。彭湃在参加中央军委会议时被叛徒出卖被捕,周恩来亲自下令组织营救,可惜营救失败。彭湃在狱中给周恩来写了绝笔信,表达了为革命不惜赴难的决心。彭湃牺牲后,周恩来以党中央的名义奋笔写下了题为“以群众的革命斗争回答反革命的屠杀”告人民书,并在《红旗日报》上发表了纪念文章:“更痛切更坚决地继续着死难烈士的遗志,踏着死难烈士的血迹,一直向前努力,一直向前斗争。”周恩来还亲自下令让中央特科的红队严惩叛徒白鑫。
◆彭湃和他的两个儿子合影。
在我的祖母蔡素屏、祖父彭湃牺牲后,我的父亲彭士禄成了孤儿,国民党为斩草除根,到处追杀。他8岁就被叛徒出卖入狱,正是周恩来组织地下党积极营救,才使我父亲躲过一劫。周恩来亲自派他的副官龙飞虎将军护送我父亲从香港一路去延安。在到达重庆红岩村时,父亲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亲切抚摸着他的头对他说:“孩子,总算找到你了,你的父亲很伟大、很了不起,我和你的父亲是很好的朋友、战友和同志。现在党组织决定要送你去延安学习,你要继承你父亲的遗志,努力学习积极工作。”正是党中央和周恩来的关怀,我父亲和一大批革命烈士子女被安排到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周恩来要把这些烈士子女、革命后代很好地保护起来,让他们学习科学技术,建设未来的新中国。
解放初期,我的曾祖母周凤老人先后两次去北京参加全国烈军属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毛主席称周凤为革命母亲。周总理指示广东省政府在海丰县为她老人家盖了一个二层小楼,还送了她一辆在当地少见的人力脚踏三轮车,让她出行方便、安享晚年。周总理无微不至的关怀,令彭湃的家人倍感温暖。
彭湃与方志敏的交往也极富戏剧性。1926年5月,方志敏作为江西代表出席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第一次见到了彭湃。接着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方志敏入所学习,彭湃向学员讲授《东江农民生活状况及开展农民运动的经验》,成了方志敏从事农民运动的导师。
四一二政变后,政治局势危急,彭湃来到江西,与方志敏在一起住了几天。期间缪敏前来探望方志敏,方志敏介绍“这是我的未婚妻”。善解人意的彭湃说:“未婚妻?你们怎么还不结婚?”直奔主题的话说得方志敏和缪敏脸红耳赤。
彭湃哈哈大笑说:“共产党人又不是和尚尼姑,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就让我给你们做证婚人吧!”就这样,在彭湃的催促下,方志敏与缪敏于6月5日结为革命伉俪。缪敏后来回忆说:“彭湃同志同我们谈话很风趣。他和志敏有时在寝室里细心交谈,显得很亲切,就像兄弟一般。到今天我回忆起彭湃同志那和蔼可亲的态度,印象还是非常深刻的。”
无情未必真豪杰,仗义方为大丈夫。彭湃对阶级敌人的狠和对革命同志的爱,在让房给周恩来住、促成方志敏与缪敏完婚等诸多事情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彭湃的故事永流传
为历史作出贡献的人,江山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彭湃牺牲后,当时的中央苏区通过苏维埃代表大会,决定在江西宁都和福建宁化分别设立彭湃县,还把当时设在全国各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中的六所红军学校改名为彭杨军校,以纪念彭湃和杨殷。
◆彭湃
彭湃搞农运、烧田契、发动武装起义的故事,在海陆丰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彭湃自编的歌谣“咚咚咚,田仔骂田公,田仔做到死,田公食白米……”在民间广为流传。彭湃敢作敢为的行为,赋予了“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这句话以新的含义。在家乡人眼里,彭湃就是海陆丰的雷公,他惩恶扬善,刚正不阿,公而忘私,敢为天下先。海陆丰人以彭湃为荣,“天不怕地不怕”敢闯敢拼已成为海陆丰人的集体性格!
为了纪念彭湃烈士,海丰县立中学于1957年正式命名为彭湃中学。从彭湃中学出来的校友,以彭湃为榜样,情系乡土,心怀教育,慷慨解囊,自2013年成立奖助学金,每年坚持对彭湃中学品学兼优的学子予以褒奖。2023年度奖助学生25名,每人4000元,以鼓励优秀学子刻苦学习,早日成材,为社会多作贡献。彭湃中学校友会会长陈炳说:“要更加珍惜和守护好彭湃中学这张具有红色革命元素,沉甸甸的、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价值的名片,进一步弘扬彭湃革命精神,让彭湃中学这张名片更加闪光、庄重。”
应邀颁发奖助学金后,军旅出身、身材壮实的彭浩健步走上大礼堂的讲台,以《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初心使命——忠于理想的两代人:彭湃烈士与彭士禄院士的故事》为题,为彭湃中学师生生动讲述了他的爷爷、父亲前赴后继,为中国革命、建设所作的贡献。期间插播歌剧《少年彭士禄》片段,再现了彭湃的结发妻子蔡素屏受尽折磨、惨遭杀害的场面。
礼堂内,歌声含悲,催人泪下;礼堂外,风雨突来,天地动容。革命从来多艰险,人间正道是沧桑。
《少年彭士禄》片尾曲山呼海应:“滔滔龙津水为什么泛红?巍巍莲花山为什么哽咽?天空为什么乌云翻滚?南海为什么巨浪滔天?啊,是英雄的鲜血慷慨挥洒汇成河,是英雄的精神撼动天地泣鬼神。展眼看,红色割据潮席卷祖国大地,土地革命烽火遍地燎原。革命先烈应宽慰,革命自有后来人!”
是的,彭湃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黄旭华和彭湃中学热心学子等家乡后辈身上得以赓续。
面朝大海谱新篇,红色故土今胜昔。先烈的鲜血没有白流,彭湃的故事还在流传!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