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源自电影《敦刻尔克》
作者:北海 | 编辑:葛伟炜
“无论含着怎样的金汤匙,最终还得靠自己。”
虽说快时尚的凄惨几乎已经人尽皆知,但看最近的情形,其中的巨头HM可以算得上“惨上加惨”。
不久前,HM旗下中高端品牌COS位于北京芳草地的中国内地首店正式闭店,几乎同一时间,HM朝阳大悦城店也宣布撤店,位置将腾退给无印良品,后者将在此打造亚洲最大旗舰店。此外,HM西单大悦城店也会收缩,其2021年底才开业的男装概念店并入同楼层的常规店。
而在今年6月份,位于三里屯太古里的HM独栋旗舰店已经关门。据小道消息,这处高端商圈的门面将花落lululemon,成为一家体验中心。
快时尚颓势早显。尤其过去三年间,以HM和ZARA为代表的快时尚巨头们出现批量撤店潮,一方面,大量店铺租约到期,再难以低价续约拿到商业地产黄金位置,另一方面,则是快时尚本身被消费者抛弃,营收与利润的双重下滑,使其被迫收缩。
因此,HM接连闭店倒不是什么新鲜事,反倒是COS的闭店更值得探讨。
COS和芳草地COS是一家面向都市白领群体的时装品牌,风格偏简约、大气和文艺,全称“Collection of Style”,品牌理念则是“简约且不退潮流的美学设计”,衣服售价大多在千元上下。
从女装角度看,COS的设计感更适合身材修长的气质型消费者,这样的“筛选”让品牌积攒了一批忠实拥趸。一名此前是COS常客的消费者就表示,非常喜欢它的极简风格,没有大大的logo,走在路上也不容易撞衫。
图源COS Instagram
在普通消费者的认知里,很少会将这样一家颇有格调的品牌和快时尚HM联系起来。毕竟,后者常被吐槽产品质量差,是一次性衣服,设计土等。但它的确由HM集团于2007年创立,总部设在伦敦,成立后的短短几年内,COS就成为HM集团旗下得力的业绩贡献者。
此次撤离而引发大范围关注的COS北京芳草地店,在2012年正式开业,是COS中国内地首店,也是其全球第60家店面,请了著名建筑师William Russell专门设计,几乎可以看作COS在中国市场的象征。此后,这家门店在2020年重新装修。
针对这家首店的撤退,对媒体的公开回应中,COS提到,会根据不同市场的发展需求,评估、探索合适的门店位置,通过门店数量、空间规划、门店重建和迁移得到不断优化 ,确保门店优异的地理位置。
先不必唱衰COS本身,正如回应所提及的“评估门店位置”,的确,COS的离开与芳草地本身有莫大的关系。
这处位于北京东大桥地区的商业地产,由香港侨福集团于上世纪90年代拿地开发,2000年开始规划设计,历时十年才建设完成开放,独特之处是,侨福芳草地试图在千篇一律的购物中心中,走出一条艺术与商业结合的道路。
它也的确这样做了。外型如金字塔的商城,进入之后仿佛是一座开放型艺术展馆,缔造者——侨福集团原主席黄建华(1952~2017)不吝将自己的私人藏品分享,公开放置在商城。在芳草地,大到厅中雕塑,小到脚边摆放品,都是价值不菲的艺术品。也因此,直到今天,芳草地都是不少年轻人乐于打卡的小众景点。
图源侨福芳草地官网
先锋如斯,显然会削弱商业性。为维护芳草地的艺术格调,这家商城一直将餐饮比例控制在10%以下,且对入驻商家做了筛选,大众化的品牌显然不在其列。2012年,COS选择这里作为内地首店,是有其道理的。
今天,尤其经历疫情洗礼,线下购物场所早已迎来升级换代,还是以北京为例,三里屯向更加潮流奢侈的方向靠拢,并进一步成为首店“收割机”,而以SKP为代表的高端商场,改造过程中亦加入了“未来火星”等沉浸式艺术体验。
面对壁垒被打破、人流量缺失的境遇,芳草地亟待改革。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其负责人透露,后续将引入更多小众潮流品牌或设计师品牌,希望开拓出一条差异化道路。
无论出于主动抑或被动,COS都该撤离了。而在COS前后,芳草地商场内,始祖鸟、特斯拉等多家品牌都已先后闭店。
红利消失后只是,回到COS本身,即便没有芳草地,作为HM的第二增长曲线,经过起初几年的迅猛发展后,COS其实也有些后劲不足。
一方面,是一改其成立之初数年内拓店的高歌猛进,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COS全球净关店7家,较去年同期减少15家,门店总数为252家。
另一方面,作为除英国本土外最重要的市场,进入中国内地11年,开店37家,且在此前,COS在大连、济南等地都有过匆匆撤店的记录。
很难据此得出“COS内地生意不好做”的结论,但这样的步伐和节奏足见小心,起码从认知度上说,COS也远未深入中国市场。
做中产的生意,以及多元化品类,是面临业绩危机后,两大快时尚巨头HM和ZARA(母公司Inditex)不约而同的选择。
据统计,目前,前者集团旗下拥有包括HM、COS、ARKET、Other Stories、Monki、Weekday、Cheap Monday 和HM Home在内的8大品牌,后者则拥有ZARA、Pull and Bear、Bershka 、Massimo Dutti、Stradivarius、Oysho、 Uterque、Zara Home、Origins和RHU等10个品牌。
双方都分别涉入运动服、内衣、家居等品类。
在同步发力的方向——中高端上,HM有COS、ARKET和Other Stories,Inditex则有Massimo Dutti和Uterque。
同COS的问题相似,它们都没真正顶起集团的半边天。譬如Inditex,目前依然要靠ZARA和ZARA Home做顶梁柱,Massimo Dutti的在集团的营收排名还不如其他姊妹品牌,Uterque甚至因为业绩太差被并入Massimo Dutti。
是的,无论含着怎样的金汤匙,最终都会发现,中产着实有点难搞——店也是真的难扩。
一个大前提是,没有前人那样的红利了。
显然,如今,随着母公司第一品牌的颓势,不再享有光环笼罩后,这些品牌们需要靠自己披荆斩棘。
再者,服装,尤其是女装行业,竞争激烈的态势由来已久。
Mob研究院发布的《2023中国中高端女装消费洞察报告》显示,中国女装市场规模在2019年已达万亿元,经历疫情回落后,2022年重回万亿市场。其中,中高端女装占比增速明显,预计2023年,其零售额占整体女装市场的比例将达到23.4%。
行业的问题则是,因为女性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女装品牌向来市场集中度低,品牌数量较多。
事实上,HM分别于2012年和2017年推出新的中高端品牌Other Stories和ARKET,以期多战线支撑集团发展,但直到2021年,才选择在中国开设二者首店。
ARKET创立之初,面对为什么不进入中国市场的问询,集团首席执行官Karl-Johan Persson表示,中国消费者整体还不够成熟,因此暂无开店计划。
这是关于中产消费偏好的赌局。
回溯那项判断对或错已经不重要了——风向有变。
根据赢商大数据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购物中心品牌开关店数据,服装品类中,女装新开店数量增长明显,同时,开店品牌中,韩国品牌chuu有5家以上新店,高端小众品牌如高级成衣品牌TIE FOR HER、上海本土设计师品牌Mingsi、丹麦轻奢服饰品牌GANNI等有3家以上新店,此外,则是年轻人爱的新晋潮牌扩张。
中产穿什么?
借助社交媒体的营销和吹风,近两年,迪桑特、始祖鸟、拉夫劳伦、lululemon们成为都市白领的心头好,远离精神内耗——人人都爱运动休闲。
当然,这是全然不同的两条赛道,回到COS本身,作为一个本已成功的品牌,需要寻找自己的出路。
过去两年间,COS愈发注重秀场新品发布,如刚刚过去的COS2023春夏系列,选在巴黎旺多姆广场Hôtel d' Évreux酒店—— 一座18世纪风格的复古建筑,推出其适用于日常穿搭和晚宴派对的时装,并呈现品牌对艺术调性的追求。
这是COS给出的解题答案。
今日话题:你觉得HM在中国还能翻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