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的名字当年因为《青藏高原》传遍了大江南北,她的歌声在九十年代的歌坛几乎没人能比得上。
靠着嗓音和唱功,她拿了不少奖,收获了一堆掌声。
可就在1998年,事业正火的时候,她却去了天门山出家,法号叫释昌圣。
26年过去了,她跟八十多岁的母亲一起住在寺庙里,日子过得简单又平静。
她从歌坛走到了寺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李娜小时候日子不好过,她1963年出生在河南一个普通人家,那会儿家里还过得去。
可她5岁那年,父亲没了,家里就塌了天。
母亲一个人撑着,起早贪黑地干活,好歹让一家人能吃上饭。
李娜看在眼里,知道生活有多难。
她还有个妹妹,家里常常没啥余钱,连基本开销都紧巴巴的。
那时候她就想,长大了得让母亲和妹妹过上好日子。
这个想法在她心里扎了根,也成了她后来拼搏的理由。
她明白,家里没人靠,只能靠自己去闯。
她从小就喜欢表演,19岁那年,她在豫剧《百岁挂帅》里演“佘太君”。
这个角色不好唱,得有真功夫,她硬是凭着本事拿了奖,在当地有了点名气。
豫剧舞台让她有了起点,可她没停下来。
过了几年,她决定去做歌手。
这条路更不好走了,豫剧跟流行唱法差得远,技巧完全不一样。
她进了歌剧团,天天练嗓子,琢磨唱法,几乎不给自己喘气的时间。
但这样的努力没白费,1988年,她在全国歌手大赛拿了第一,从此进了歌坛。
她的歌开始到处传,为200多首影视歌配了音,慢慢站稳了脚。
1993年那年《青藏高原》火了,把她的名字传得更远。
这首歌给她带来了好几个奖,也成了她唱歌的招牌。
她的嗓子能唱三个八度,声音有劲儿,听的人都喜欢。
她给上百部影视剧唱了主题曲,像《好人一生平安》这样的歌,成了那时候的经典。
她的成绩让很多人惊讶,有人甚至觉得,后来的人都比不上她。
从豫剧到歌手,她靠努力证明了自己,可名气来了,生活里也多了些麻烦。
事业顺了,李娜心里却不完全踏实。
她总说,自己看重的是音乐,不是名气。
可出了名,日子就不单纯了。
出门有人认她,周围总有议论和期待,她觉得不自在。
她想多写歌,还计划研究少数民族的唱腔,把中国的民歌带出去。
可实际上,她忙着演出和应酬,留给写歌的时间少得可怜,感情上也让她头疼。
她小时候没了父亲,总想找个依靠。
长大后,她碰到个对她好的人,挺在乎她。
可她刚动心,却发现那人早有家了,这事让她放不下来。
后来又遇到一次,可让李娜没想到的是,这次这个让她心动的人竟然还是一个有妇之夫。
这两次感情上的坎儿在她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让她有点怕了。
李娜对音乐有自己的想法,她喜欢土家民歌、藏族音乐,想把这些唱给更多人听。
可出名后,她的时间都被占满,演出、活动没停过,写歌的事只能想想。
可外面的期待跟她心里的目标总对不上。
她开始想,这样的日子真是自己要的吗?
事业让她实现了小时候对家人的承诺,可她觉得自己离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
1998年,李娜做了个大决定——出家。
她先在天门山待了阵子,后来去了山西五台山,正式当了尼姑。
母亲听说后,已经六十多岁了。
她不明白女儿为啥这样,跑去寺庙劝她回去,可李娜没松口。
母亲劝不动,就留下来陪她。
寺里的日子挺简单,每天早上念经,吃素饭,跟过去的光鲜一点不像,李娜却觉得,这样挺好。
出家后,她不用为名利跑来跑去,也不用烦感情的事,寺里的清静让她安心。
她跟母亲一起过这样的日子,虽然苦点,但没了以前的吵闹。
出家对李娜来说,不是扔下东西,而是找个地方安顿。
她小时候想让家人过得好,出了名,她做到了,可名气和感情的麻烦让她累了。
她在歌坛混得开,可她更想要单纯的音乐和心里的安静。
感情上的事让她觉得人不好懂,事业上的事又成了负担。
天门山那次让她有了想法,她开始想生活的意思是啥。
出家是她找到的出路,她不再管别人怎么看,转而看自己的心。
她说过,出家是回家,这个“家”不是房子,是她心里的归处。
母亲陪着她,也让她在寺里不孤单。
26年过去了,李娜还在修行,她跟母亲后来去了好几个地方,最后在美国加州的一个寺庙落脚。
母亲现在八十多岁了,身体不行了,但还跟她一块儿过。
每天早上,她们一起念经,下午看看经书或者坐会儿,偶尔帮寺里干点活。
这样的日子没啥热闹,也没奖杯和掌声。李娜的歌不唱了,可她的生活有了新的节奏。
她不怕别人说啥,也不愁写歌有没有人听。
寺里的生活简单,她却觉得踏实。
她早年为家人拼,后来为音乐拼,现在是为自己心里的平静。
李娜这辈子,经历了从小时候过苦日子,到红遍歌坛,再到寺院里清修,大起大落。
她小时候想扛起家,艺术让她有了出路。
从豫剧到歌手,她实现了早年的心愿,可名气来了,她又觉得丢掉了自己。
最终在寺院寻回了自我,这期间母亲一直陪着,让这份清静多了点暖。
她不唱歌了,可她找到的平静,一直在她身边。
读到这里的读者朋友们,如果你们有这样的成就,会做出和李娜一样的选择吗?
信息来源:《出家歌手李娜近照曝光 出家为尼14年变昌圣法师》 2013-07-10 华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