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苦读成就中医名家!彭履祥独创“郁证学说”,攻克疑难杂症

老程聊几句 2024-12-08 16:47:10

彭履祥,一个在中医界响当当的名字,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医学传统,更以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开创了中医治疗的新篇章。

彭履祥的家族,那可是四川遂宁的中医名门,家里的长辈们都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彭履祥对中医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就萌生了。但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他的父亲希望他能有多方面的发展,所以让他去当老师。

然而,当家里的长辈们相继离世,家族的医术面临失传的危机时,彭履祥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承家族的衣钵,投身于中医的学习。

他的舅父徐立三,是位在当地颇有声望的老中医,彭履祥便拜他为师,开始了艰苦的学习之路。舅父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让他先读五年医书,不急于临床实践。

彭履祥就这样一边维持生计,一边利用空余时间拼命苦读。五年的时间里,他熟读了《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中医经典著作,对中医理论有了深刻的理解。

五年后,彭履祥开始跟随舅父进入临床实践。在舅父的悉心指导下,他的医术日益精进,慢慢地可以独当一面,单独临床出诊。但随着诊治病人的增多,他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于是,在32岁那年,他考入了四川国医学院继续深造。由于理论功底扎实,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他很快就在学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著名中医大师李斯炽、邓绍先等老师的青睐。

在四川国医学院的学习中,彭履祥对《黄帝内经》的理解日益加深,尤其是对“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的论述理解尤深。他撰写了《得谷者昌,失谷者亡》的论文,这对他以后的临床产生重大影响。在后来的临床实践中,他特别重视培土生金、调理脾胃,遣方用药,于平淡之中见神奇,治愈了无数疑难杂症。

新中国成立后,彭履祥历任成都中医进修学校教师,成都中医学院教授、医学系副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分会副会长。1956年,他奉调成都中医学院任教,先后主讲《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各家学说》等多门课程。1978年,被评为中国第一批中医内科学教授。

彭履祥治学十分严谨,医理精深,尤其对中医“痰饮学说”和“调气开郁”理论有十分独特的见解。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深入进行钻研,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郁证学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

彭履祥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医术,更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我们学习。

0 阅读:0

老程聊几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