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有一个同事是低嫁,让她低嫁的原因之一是,她觉得娘家条件比婆家条件好,会在婆家更有话语权,不会被欺负。
结果,婚后一年吃的苦,流的泪,比过去二十多年都多。
比如,婆婆趁她不在家的时候翻她卧室的柜子,一开始问婆婆,婆婆说不会进他们房间。
但同事老觉得东西被翻乱了,于是就在房间放了一个监控,没和任何人说。
监控就拍到,前脚同事刚走,后者婆婆就进他们的发房间来回翻。回来问婆婆,婆婆先倒打一耙,哭的惊天动地,倒像是同事欺负了她。
同事喜欢吃榴莲,经常买榴莲吃,婆婆看到她买就会说她乱买东西,乱花钱。
同事说这是花自己钱买的,婆婆就说你的不就是我儿子的!
还有更绝的,因为没理说不过同事,婆婆给同事跪、跪、跪下了……
这一跪,同事成了世纪大罪人,老公跟她吵的不可开交。
同事家的事情,引出了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越是经济条件差的婆婆,越容易对儿媳百般挑剔、处处刁难。
明明自己过得并不如意,为什么还要把怨气撒在儿媳身上?难道真的是“穷山恶水出刁民”吗?
这背后隐藏着两个扎心的人性真相。
1、心理补偿——她在用“欺负儿媳”来弥补自己的不幸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代际创伤传递”。
上一辈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压抑、贫困或不被尊重的环境里,她们往往会无意识地把痛苦转移到下一代身上,尤其是家庭中的“新成员”,儿媳。
典型的一句话就是:“我当年受的苦,你也得受”。
很多穷苦出身的婆婆,年轻时可能被自己的婆婆欺负、被丈夫忽视、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
她们心里积压了太多委屈,但又不敢反抗,不敢反抗欺压她的婆婆,不敢反抗忽视她的老公,更不敢对儿子有半句不是。
如果有女儿,女儿多半会先成为这个“出气筒”。等自己“熬成婆”后,再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儿媳。
就像《都挺好》里的苏母,自己年轻时被婆家欺负,后来就用更极端的方式控制女儿苏明玉,甚至说出:
“你是个女孩,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只有欺负你,我才能找到存在感”
经济条件差的婆婆,往往在社会上缺乏价值感。她们既没有事业成就,也没有经济话语权,唯一能掌控的,就是“家庭地位”。
于是,通过挑剔儿媳、干涉儿子婚姻,来证明自己“还是这个家的女主人”。
2、资源争夺——穷婆婆会把儿媳当成“抢资源的敌人”
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在资源匮乏的环境里,人更容易变得自私、算计、充满攻击性,他们需要牢牢抓住一切自己可以抓住的。
对于经济条件差的婆婆来说,儿子可能是她唯一的依靠和养老保障。
而儿媳的出现,意味着:“你抢走了我儿子”。
在很多贫困家庭,儿子不仅是情感寄托,更是经济支柱。
婆婆会担心:
儿子赚的钱会不会都给儿媳花了?
儿子会不会只听媳妇的,不管自己了?
这种“被抛弃的恐惧”,会让婆婆本能地排斥儿媳,甚至故意制造矛盾,来测试“儿子到底更在乎谁”。
《双面胶》里的婆婆就是典型,她看到儿子对儿媳好就嫉妒,甚至教唆儿子:“女人不能惯,越惯越混蛋!”
如果儿媳家境较好,或者能力较强,婆婆更容易心理失衡:
“凭什么我当年吃苦,她却能享福?”
“她是不是看不起我?”
这种“自卑引发的攻击性”,会让婆婆用刁难、贬低的方式,来“拉平”心理差距。
一位年薪50万的儿媳,每次给婆婆买礼物,婆婆都会冷嘲热讽:“赚这么多钱,就买这点东西打发我?”
后来她才明白:“婆婆不是嫌礼物差,而是受不了我比她儿子赚得多。”
遇到这样的婆婆,真的是可怜又可恨。
因为她不曾被好好善待过、偏爱过,一辈子都是围着厨房打转,就连枕边人也不尊重她,所以很可怜。
但也真的很可恨,因为这一切都不是儿媳造成的,却只会将利刃对准儿媳,不敢反抗真正伤害他们的人。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婆婆,不必恨她,但一定要保持物理距离,少接触。
面对无理刁难,你可以选择理解她的苦衷,但绝不接受她的伤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