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看鞍山法院庭审优质化:最重要是让老百姓满意

人民法院报 2024-11-14 16:32:26

11月13日,辽宁省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庭审优质化案例展示会。九位来自省内各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现场了解鞍山两级法院运用新型审判技术进行审理,并快速达到实质性化解纠纷效果的六起优秀案例。鞍山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陈林向与会代表就庭审优质化工作如何推动审判质量、效率、效果和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实现“四个最优”进行介绍。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新宇、省人大财经委经济监督处处长董晓华受邀参加会议。

据介绍,自2022年以来,鞍山法院以诉答文书规范化为先导,在民商事审判领域探索推行新型审判技术,构建“诉答文书规范化+书状先行、争点交锋”的庭审优质化工作体系,推动全市两级法院审判执行质效指标始终保持在全省合理区间,呈优态势明显。

为什么推行庭审优质化?庭审优质化具体怎么做?这两个在代表们受邀参会之初盘桓于心的问题,也正是鞍山市两级法院近两年来坚守人民立场,探寻追问的改革初心。陈林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司法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推行庭审优质化,正是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充分尊重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从起诉状和答辩状书写开始,引导当事人准确表达诉求、有效形成争点交锋,提前了解案件走势,对裁判方向形成合理预期,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当事人上诉率、申诉信访率高等问题,精准回应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落到实处。

展示会上,来自鞍山中院、台安法院、铁西法院、立山法院的六位法官通过各自办理的典型案例介绍,系统化展现了“争点确定前置”“聚焦式”庭审、释明权行使、心证公开等新型庭审技术在不同类型案件中的灵活运用。案件涉及劳动争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物权保护、建设工程施工、行政拘留及罚款等多个民生领域,引发了全国人大代表的强烈共鸣和热切讨论。

便民利民是代表们最明显的感受。“从几位法官的案例展示中可以看出,在回应群众司法需求方面,鞍山法院庭审优质化工作已经形成了独有的解题思路。诉答文书规范化和书状先行不仅提高了法院办案效率,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打官司的感受更好了,既清楚知道状子怎么写,也明白结果为什么这样判,不用跑多次,省时省力。”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党委书记马英说道,“最重要的是老百姓受益。”全国人大代表,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董事长,辽宁省营口市工商联副主席张晓文也表示,庭审优质化实现的是当事人实质解决纠纷与法院工作提质增效的“双赢”,“通过书状先行和心证公开,法官和当事人在开庭前把案件一起捋了一遍,审理方向更加明确,能够有效节省庭审的时间,对当事人也好,对法院也好,事实上都减轻了负担。而且在展示的案例中,也存在没有代理律师的情况,当事人也能通过各类文书模板独立完成诉讼。”守正创新是庭审优质化工作建立在于法有据基础上的底色。全国人大代表,沈阳新北燃气有限公司售后服务部售后服务班长李驰表示,鞍山法院坚持发扬基层首创精神,不断在司法体制改革“四梁八柱”框架下探索技术革新,以理念更新促推审判工作效能提升的工作做法,为他在本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带来很大的启发:“鞍山法院民事案件上诉率和申请执行率逐年下降,调解率逐年上升,从数据上能看到我们兑现司法为民承诺的决心和力度。作为人大代表履职的一部分,除了为法院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我们也有义务将先进做法向更大范围推广,让书状先行、释明权行使、心证公开等民事诉讼中‘沉睡’的法条进一步被唤醒。”

六个优秀案例集中体现了庭审优质化工作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司法公信力提升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几位基层代表对其中的农村土地纠纷感触颇深。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柳树镇西大平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智就谈到,在村里,类似的占地纠纷时有发生。“台安县人民法院魏来法官判的这个案子最终以调解结案,注重的是矛盾纠纷的疏导,真正让新型审判技术的作用凸显出来了。”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彰武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王秀英表示,“展示案例让当事人看到了新型庭审技术下,庭审的公开透明,从而更愿意相信法院裁判的公正性。希望鞍山法院能够加大宣传力度,让庭审优质化这样的审理方法家喻户晓。”

对于已经不止一次参加鞍山法院推介活动的本地代表们而言,可以说是亲身见证庭审优质化工作从种子萌芽到枝繁叶茂的探索过程。全国人大代表,鞍山市第十三中学正高级教师官启军动情地说道:“两年前,我有幸在同一间会议室,参加了鞍山中院组织的诉答文书规范化改革专家论证会,今天故地重游,看到了更多新成效,同时伴随着法官业务能力素质的显著提高。我们见证了序幕拉开后,'一件事儿,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的深耕不懈。相信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庭审优质化工作的'好声音'会传播得更远、更响亮。”

来源:辽宁省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

作者:黄绘如丨摄影:陈雪松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