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直播间和评论区跟球迷朋友们聊泰山股改话题时,总有些球迷朋友拿刚刚完成股改的浙江俱乐部,跟泰山俱乐部效果不太理想的股改进行对比。我理解这部分球迷朋友的动机,看到自家球队股改遇到问题,人家的股改大张旗鼓,难免心情复杂,希望用这种对比表达一下不满,同时给泰山股改增加一些舆论上的推动力。不过,浙江俱乐部的股改是否适合成为泰山股改的参照物和对立面,显然值得商榷。
为什么值得商榷呢?因为同样的股改,山东泰山比浙江整整早了四年,而且不仅比浙江早,比中国职业联赛所有的俱乐部都早。四年前,国家电网把鲁能泰山俱乐部交给山东,山东又交给济南,一家地方国企成为占股40%的大股东,两家央企各占30%股份,以小股东名义保驾护航。如此股权结构在中国足坛绝对独一份儿,让其他俱乐部都非常羡慕。这一模式不可复制。比之四年后浙江俱乐部两家地方国企分别占有60%和40%股权的股改,泰山俱乐部的股权结构无疑更合理更有底气。当时媒体把泰山股改称之为先河和典范,绝非夸大其词。四年过去了。泰山俱乐部当初看起来近乎完美的股改模式,遭遇了出人意料的坎坷,如今不得不直面二次股改的紧迫性和危机感,可见股改的难度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浙江俱乐部的股改比泰山俱乐部晚了四年,模式上亦不比泰山先进,有什么理由认为浙江俱乐部股改后的效果就一定会比泰山股改后的效果好呢?
说这些逆耳的话,不是要给浙江俱乐部股改泼冷水,我衷心祝愿他们的股改大获成功。只是,从泰山股改四年来出现的种种问题,还有河南俱乐部经历了三次股改才勉强企稳的经验教训看,中国职业俱乐部的股改之路不太可能一帆风顺。或许浙江比山东、河南的经济状况要好一点,有实力的企业更多一些,但这并不能保证股改方案就能够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江苏的经济比浙江更好,可是当年苏宁俱乐部中超夺冠后解散,照样找不到接手的下家。中国职业足球沦落谷底的症结,在于后金元时代,随着经济大环境的恶化和足球附加利益的消失,依靠大金主输血生存的模式走到头了,而俱乐部薄弱的自身造血能力根本无法支撑新模式的产生。股改的趋势是国企接盘,然而职业足球毕竟属于市场范畴,国企大多以临危救急角色入场,要求它们长期不计回报地大手笔投入非主业的足球,不符合规律,也难以持续。
探索一条既适合中国足球国情又不违背职业化规律的生存模式,可谓任重道远。泰山、河南和浙江俱乐部的股改,都是这种探索的组成部分。好事往往多磨,我们只能祝愿它们砥砺前行,早日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