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是平津战役中起义的国军二级上将,曾经拥兵60万,堪称一代枭雄,老蒋当年也不能完全掌控这位“华北王”。不过傅作义能屈能伸,起义之后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在西柏坡面见毛主席时展现出高姿态,主动提出“以后不带兵,专心去河套开发水利”。毛主席对这位曾经的劲敌心无芥蒂,任命傅作义担任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
傅作义跟毛主席讲话,自然经过深思熟虑。他有两个特长:一是带兵打仗,二是搞水利工程。早年傅作义就亲自主持过黄河测量工程,在绥远大修渠道造福一方,颇有经验和心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傅作义才敢向主席主动请缨,希望能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以弥补之前积极参加内战的遗憾。
出人意料的是,傅作义上任后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他在水利部的下属,大多来自人民军队,其中不少人对旧军官有一定的偏见。傅作义虽然是起义名将,但之前在华北与解放军交战多年,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战役中给聂帅的部队造成重大杀伤。此时很多同志认为,傅作义一直是我军死敌,他迫于形势才起义,并非真心,本质上还是罪大恶极的“反革命”。
傅作义为人沉稳、灵活。进入新环境了,他并没有因为同事和下属的异样眼光而沮丧,而是在审时度势不动声色。一些水利部的干部,背地里对这位部长讽刺挖坑,实际工作中也不配合,一些重要事项往往不请示傅作义,而是由出身人民军队的副部长来决定。后来傅作义干脆“放权”,文件也不签字了,每天喝茶看报,工作方面直接由这位副手代理。
然而这样下去终究还是要出问题。水利工作具有专业性,没有相关经验的军队干部,处理起来顾此失彼,拿不出最佳方案,部门内的工作进展缓慢。水利部部长受周总理领导,国务院的同志向他汇报:傅作义可能受到了排挤,送过来的文件,很多都不是由他本人签字。周总理接过来一看,果然是这样。一向儒雅的总理罕见发火了,他叫来水利部的相关人员:傅作义才是水利部长!你们是要“架空”吗?以后没有你们部长签字的东西,我也不签,不要往国务院送了。
水利部门的风气马上变了,再也不敢把傅作义当“摆设”。下级事事请示他,面对这种转变傅作义也有些诚惶诚恐。他感到后悔:之前自己为了明哲保身,面对不正常现象没有积极沟通,水利部在成立初期没做出什么成绩。当时可是自己主动向主席提出,要把水利、水电抓好的呀。傅作义顿时非常愧疚,去向周总理当面道歉。总理勉励傅作义,放手工作不要有任何顾虑。
不再“躺平”的傅作义,展现出了一代名将的水平,水利部很快步入正轨。傅作义是苦出身,不太喜欢在中枢部门发号施令,他有着丰富的水利工作经验,喜欢亲自跑工地、抓工程。一年365天,傅作义几乎有一半时间在全国各水利项目间东奔西跑,经常出现在条件恶劣的勘测、施工现场,给出专业的指导和要求。下属们转变态度,一开始只是迫于国务院的压力,到后来却是真心实意地佩服这位“实干家”,十分拥护自己的部长了。
傅作义是新中国在任时间最长的水利部长,由于成绩突出,中央有提升他的打算。但傅作义擅长、也热爱水利工作,希望多为国家做实事,便婉言拒绝了。他在水利部长的位置上干到了1972年,前后跨度达23年,令人吃惊。傅作义晚年还是爱跑现场,从松辽平原跑到珠江三角洲,一度心脏病发作倒在了工地上,经过抢救才醒过来。大难不死的傅作义睁开眼睛,只说了一句话:耽误你们工作,对不起啊。
战争年代的傅作义堪称一代枭雄,和平时期又能在专业领域做出重大贡献,是近现代史上一位十分特殊的人物。1974年傅作义去世,周总理主持了他的追悼会,叶剑英元帅对傅作义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人民不会忘记傅作义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