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最好的关系是让夫妻双方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七七追剧 2020-03-06 10:39:43

杨澜《世界很大,幸好有你》

01

在《世界很大,幸好有你》这本书中,杨澜有一段话给我印象深刻:“婚姻当然不只是游山玩水,卿卿我我。情人节的玫瑰和纪念日的礼物都曾带来美好的回忆,而比这些更长久的是共同的成长。有一种观点我很认同,那就是“最好的关系是让双方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段话其实真是杨澜和丈夫吴征婚姻生活的最真实写照。

杨澜和吴征相识于在国外时在朋友家的聚会。礼貌性的问候之后,两人渐渐深入聊起来,居然都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随着交流和接触的不断深入,两人渐渐坠入爱河。

没过多久,两人就走入了婚姻殿堂。

就像杨澜自己在书中所说的那样:“爱情的奔跑速度的确不慢。我跟他认识不到一年就结婚了,算是闪婚吗?”

“爱情就是这样一路狂奔,无所顾忌。整个世界都无关紧要,只要我们能在一起。”

随后的许多年,杨澜经历职场波折、创业不顺,但是不管外界怎么评价,怎么看待这一切,丈夫吴征一直都在身后默默支持着她。正如杨澜在书中所说的那样:

“如果没有吴征,我不会成为今天的我。是他在我挣扎于做一个主持人却不能掌握节目品质的时候,鼓励我学习当一名制作人;是他在我决定回国发展的时候,放下美国已有的生意,陪我一起回国重起炉灶;当我遭受谣言攻击,他抬起我的下巴说:“你要做一只高高飞翔的鸟。”

好的夫妻关系就是这样,可以让彼此都渐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甚至是脱胎换骨。

像这样的例子,娱乐圈中就有不少。

台湾著名女星贾静雯,第一段婚姻就不是很顺遂。后来为了离婚,为了争夺女儿梧桐妹的抚养权,又闹 沸沸扬扬,天下皆知,而贾静雯的事业,也因此大受影响。那个时候的贾静雯,出现在媒体镜头中的样子,就是一副不折不扣的“怨妇”模样。

可是如今你看,贾静雯自从嫁给比自己小9岁的修杰楷,日子越过越甜蜜,贾静雯整个人的状态,也是焕然一新,这几年,更是有逆生长的趋势。

可见一段好的婚姻,能让一个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一段糟糕的婚姻,说能毁掉一个人也不为过。

电影《万箭穿心》女主人公李宝莉的人生,就是被一段糟糕的婚姻给毁掉的。

李宝莉性格强势,嘴上不饶人,丈夫马学武每天都过得非常压抑,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马学武在外面秘密交往了一个情人。

当有一天,李宝莉一家终于住进新房的时候,她以后是新生活的开始,谁知竟是噩梦的开端:“不久丈夫就向她提出离婚,随后李宝莉发现丈夫在外面有人的事实”。丈夫在一系列事情的打击下自杀,儿子因为父亲的死和李宝莉断绝关系。

这一切对李宝莉而言,犹如万箭穿心,逃无可逃。

许多看了这部电影的人都感叹说:"如果当初李宝莉没有嫁给马学武,或许她的人生应该是另外一幅景况吧?”可是人生从来没有如果。李宝莉被生活万箭穿心后,人生还得继续。

所以你看,一段糟糕的婚姻,一个不合适的结婚对象,对一个人的影响会有多大。

但愿你我,都能从一开始,就遇见那个对的人,因为这样的人生,更值得过。

关于婚姻,杨澜还有另一段话流传甚广:“婚姻中的两个人的关系是多重的:恋人、朋友、亲人,有时甚至还会有父亲和母亲的角色。无论我们给这个世界一张多么坚强的面孔,在家里,我们可以放松下来,不怕暴露自己的恐惧、脆弱和挣扎。我们能够给予彼此的也是多重的(比恋爱时关系丰富得多):爱、理解、尊重、欣赏、同情、陪伴,还有义气”。

的确,婚姻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多层面的,这几年心理学界有一句广受认可的话:“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夫妻关系稳固,整个家庭才能和谐美满。就是因为夫妻之间,又太多的纽带和联系;也因为,好的结婚对象,对双方来说作用是许多个层面的。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说过这样温情脉脉的话:“爱情是奔跑速度最快的,却又是生长最慢的。在你纪念结婚20年之前,你很难明白一段好感情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结婚后的许多年里,走入婚姻的两个人之间,会渐渐生长出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结,将两个人越来越紧密的牵系在一起,最后渐成一个整体,并且越来越难以分割开来。

在这段关系里,两个人既可以是对方的铠甲,也可以是对方心底最温柔的所在,彼此依恋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联结也越来越深。

关于婚姻,马云曾在2004年的阿里巴巴年会上,说过一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话:“夫妻之间不应该是相互磨合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培训的关系”。

这就把我们认为的婚姻关系,又加深了一层,拔高了一个维度。因为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好的婚姻就是两个人彼此欣赏,相互理解。但是在马云看来,这还远远不够。

还应该更进一步,两个人彼此促进,彼此“培训”,从而将两个人都能带往一个新的高度。

马云的这句话,跟杨澜那句:“最好的关系是让夫妻双方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认为在一段关系里,双方都能变得越来越好,这才是婚姻该有的模样。

0 阅读:31

七七追剧

简介:专注剧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