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商行业最引人瞩目的新闻莫过于“二选一”。前有阿里巴巴败诉京东“二选一”案,并被判向京东赔偿10亿元。后有拼多多旗下的Temu在美国再度起诉竞争对手Shein,后者被指控非法留置供应商,威胁中小商家二选一等。
京东起诉阿里的案子主要是在2017年的双十一期间,前者认为后者通过签订“独家合作”等方式要求众多的品牌商家不得在京东参加促销活动和开店。京东认为阿里这种强迫商家“二选一”的行为侵犯了多方合法权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也比较清晰地认定了阿里的违规行为。
相比之下,Shein的案子则要显得略微复杂一些。
此前,Temu就与Shein有过多次司法交锋。例如今年的7月到8月,Temu分别在美国波士顿联邦法院和马萨诸塞州法院起诉Shein滥用其在美国快时尚(ultra-fast fashion)市场的支配地位。通过威胁、罚款,强迫签署“忠诚协议”等一系列手段,阻止与Shein具有合作关系的8338家中国服装厂家同时为Temu供货。
Temu认为Shein的行为阻碍了双方间的公平竞争,同时妨碍了厂家从多个平台渠道获取收入的权益,这将在提升市场价格的同时降低产品的多样性与质量,从而侵害消费者、厂家和Temu的利益。
因此,Temu主张法院立即阻止Shein的相关违法行为,并对Temu造成的经济损失予以赔偿。
而最近,Temu则是向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提交了一份长达100页的文件,指控后者针对自己提交了数以万计的DMCA(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的下架通知;强迫数千家供应商签署版权删除合同;要求商家签署独家交易协议、阻止并恐吓供应商接触Temu等等。
Temu的矛头直指Shein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比如向版权机构发起数以万计的虚假恶意投诉,有行“知产霸权”之嫌。
面对指控Shein自然不服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方才是那个“颠倒黑白”,企图抹黑的企业。
那么,各执一词的双方究竟孰是孰非呢?
如何判定“知产霸权”?在讨论案件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厘定一下“知产霸权”的概念。
“知产霸权”理论上是指拥有知识产权极多而达到绝对优势和垄断地位的状态。
我们试以此前在国内影响较大的两件“知产霸权”案件,视觉中国案和知网案为例。
2019年4月份,因为一张“黑洞”照片所引发的的舆论海啸使得视觉中国这家公司进入公众的视野。
■ 2019年视觉中国“黑洞”照片事件
因其对图片知识产业的垄断和“勒索式”的商业模式而被网信办约谈。同年12月,又是相同原因导致其直接暂停服务,全面自查整改。
最后,天津网信办决定给予视觉中国全资子公司汉华易美天津罚款30万元的行政处罚。而在资本市场上,视觉中国5个交易日累计跌幅为23.36%,市值蒸发46亿元,可谓损失惨重。
随后,具有相同知识产权行业垄断的知网映入公众眼帘。在经过近7个月的调查之后,2022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相关规定,综合考虑知网违法行为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和消除违法行为后果的情况等因素,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知网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其2021年中国境内销售额17.52亿元5%的罚款,共计8760万元。
可以看出,无论是视觉中国还是知网,都是符合具备“知产霸权”的垄断企业。
以知网为例,中国市场监管总局成立专案组,对知网进行现场检查,获取大量证据材料。对其他竞争性平台和大量用户广泛开展调查取证;对本案证据材料进行深入核查和大数据分析;组织专家反复深入开展研究论证。
认为其自2014年以来,通过实施不公平高价、限定交易行为排除、限制了中文学术文献网络数据库服务市场竞争,侵害了用户合法权益,影响了相关市场创新发展和学术交流传播。
知网在中国境内中文学术文献网络数据库服务市场具有支配地位,并滥用了该支配地位实施垄断行为。
2023年8月15日,视觉中国又一次引发全民关注。摄影师戴建峰在微博发文,称接到视觉中国电话,被告知其公众号侵权使用了视觉中国173张照片,索赔8万余元。然而,他却发现,所谓“侵权内容”,正是自己的摄影作品。
名为“版权保护”实则“索赔收费”,恐怕视觉中国的法务部才是真正的销售部。
无论如何,恐怕没人会认可视觉中国的处理方式,反倒觉得这样的做法对保护版权不利。
版权问题的核心是市场支配权争夺让我们回归到Temu和Shein的版权官司上来。在北美市场,版权大战的核心实际上是原创设计话语权和市场支配权的争夺。
在版权的问题上,Shein可谓罄竹难书。过去几年中,Shein早已对侵权诉讼见怪不怪,甚至成为常态。
■ 《南方都市报》报道
全球知名品牌、各国独立设计师频繁将Shein送上被告席,瑞典时装零售商H&M、西班牙服装品牌Zara、澳洲泳装品牌Tribe Tropical、美国牛仔裤制造商Levi Strau、英国品牌Dr Martens等全球公司都曾与Shein对簿公堂,美国、波兰、澳洲、意大利等国的设计师也先后联名发起维权。甚至连全家便利店都曾指责Shein抄袭一款冰淇淋的视觉元素。
之所以造成Shein无数版权官司缠身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源于其“小快单反”的商业模式。所谓“小快单反”就是指以更小的单量、更快的速度试水更多的SKU,销售见好就立刻扩产,达不到预期则马上停产。
同为快时尚品牌,Shein的上新速度是ZARA的80倍,后者每年上新不过1.2万款,而Shein一周就可以上新超过2万款。
根据招商证券分析,Shein的核心壁垒是供应链生产能力,通过自建供应链管理系统,入股工厂,形成完善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保障小单快返模式可以更高效、低成本地运行。
而要做到这一切,最核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有大量的原创设计版权,但版权又从哪儿来呢?
其实Shein也不是没有自己的版权团队。根据Shein提供的公开资料,其有三个主要的版权来源:一是遍布全球的买手团队;其次是自有的设计团队;另外就是上游供应商提供的团队。
在Shein推出得到全球设计师与艺术家赋能项目——Shein X 中,截至今年1月,全球近3000名设计师用了两年时间为Shein设计了25000原创作品。
但即便如此,要供养Shein庞大的胃口,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25000件设计只够Shein一周的上新量,而两年投入5500万美元更是杯水车薪。
相较2021年、2022年387亿美元的营收,设计版权费只占营收的0.14%也未免过于寒酸。
一方面是海量的上新需求,另一方面是耗时费力的原创设计,Shein采取了一条什么样的路径也就不言而喻。
根据公开报道,全球知名品牌、独立设计师都曾状告过Shein抄袭的问题。
事实上,Shein过去4年有50次坐上了版权诉讼的被告席。
在Temu最近起诉Shein的诉讼文件中,也详细描述了后者如何行使其“知产霸权”。
例如为了满足版权需求,2023年8月下旬,Shein利用其市场地位,修订了与商家的独家经营协议,强制商家转让产品的图像、照片或视频的知识产权,并授予Shein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可撤销的独家许可。同时还进一步扩大了协议中的排他性要求,也就是“二选一”。
Shein的针对目标很明确,就是Temu。
可这边刚要求商家签订“独家版式供应”,另一边Shein却将诉讼风险转嫁给商家。
在Temu起诉Shein的文件中,前者提出,2023年7月25日,瑞典时装零售商H&M在香港起诉Shein侵犯版权和商标,Shein在应诉时声称所有侵权产品和侵权图像均由商家提供,将锅甩得一干二净。
这样的知产霸权行为难免不让人感到愤慨。
要上市,先求变其实如果复盘全球互联网商战,往往会发现,企业的崛起与壮大始终伴随着竞争对手之间的反复竞争与对抗。无论是苹果与微软、联想与戴尔、阿里与京东、腾讯与头条,几乎都是在对抗与竞争中成长和成熟起来的。他们精通如何与对手竞争、对抗,并抓住对方的弱点,迅速成长。
在跨境电商这个领域,Shein和Temu也是这样的关系。毕竟,Shein和Temu现在都是最受美国年轻人欢迎的购物App。
2021年5月,Shein超越亚马逊成为美国下载次数最多的购物App;而2023年11月,Temu又夺得了iPhone美国免费应用榜的冠军。
和身在已经上市的拼多多旗下的Temu不同,Shein在近期谋求上市的动向是显而易见的,据传其已再次向纽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而660亿美金的估值也将创造一个新的独角兽。
只是Shein暴露的诸多问题,无论是版权还是法律问题,都将成为其上市的拦路虎。
对于用户来说,除了便宜好用之外,在一家合法合规的电商平台购买商品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最最重要的是,平台虽然强大,但更广大的中小商家们才是整个生态的基石。用“知产霸权”这样的手段霸凌它们,最终摧毁的是整个生态。
2023年12月29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京东诉浙江天猫网络有限公司、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二选一”案做出一审判决,认定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二选一”的垄断行为成立,对京东造成严重损害,并判决向京东赔偿10亿元。
或许东与阿里的官司的判决书中,“带头维护行业生态,公平有序竞争”的提醒能给Shein一些警示吧。
@以上内容版权归属「iNews新知科技 」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