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的崇拜,结局往往很惨!不信?你看建文帝

二楼象女士 2024-11-06 16:27:25

成功,到底能不能被复制。我认为,不能。

同样的事情,可被复制的只是成功的结果和表象,成功的过程、手段和内核,绝对是不可能被复制的。人有人的道,鬼有鬼的道。操作一件事的人和环境不同,采取的策略肯定也是不同的。

那些盲目崇拜、复制前人成功的人,往往结局都很惨。不信,你看建文帝。

建文帝的人生成败起落,全部得益于祖父朱元璋。

没有朱元璋,建文帝不可能成为明朝的第二代接班人。恰巧因为朱元璋,逆历史潮流而动,大肆给朱家皇室封王封侯,造成藩王做大,朱允炆削藩,削出大明朝最大的灾难——靖难之役。

朱元璋一口气封了九个手握重兵的子侄,燕王朱老四最凶悍。年纪轻轻的朱允炆,根本按不住这帮叔叔。于是,朱允炆面临西汉建文帝和汉景帝所面临的同样问题——藩王势力太大。

朱允炆年纪小,但心气不小。他知道,照这个局势发展下去,藩王失控是早晚的事儿。那该怎么办呢?

正在朱允炆焦头烂额时,他的老师黄子澄给他出了一道主意,效仿汉景帝削藩。用黄子澄的话说,藩王不足为惧,削他就是。西汉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短短数月摆平,我们照搬汉景帝的模式,怕他朱老四作甚。

从那会开始,师徒二人顾不上读四书五经,一门心思研究汉史,把西汉七国之乱的案例研究的稀巴烂。

朱允炆研究半天,得出的结论很直白,汉景帝削藩没有什么技巧,无非是“硬削”,削不动的,直接硬打完事儿。相比而言,明朝要比汉朝更具有优势。朝廷掌控200万兵力,而且各路藩王手中可以支配的财税权,也没法跟七国之乱的吴王刘濞相提并论。

人才力量方面,汉景帝只有一文一武支持,文的是晁错,武的是周亚夫,晁错还让汉景帝亲手宰了。大明王朝人才济济,文有黄子澄、黄子澄、方孝孺,武有常遇春和徐达两大军事家族支持。

这么一对比,朱允炆信心倍增。

曾经的懵懂少年,内心迅速成长为一位少年天子。刚登基不久的朱允炆,用它柔弱的双手举起削藩的大刀,高呼一声“削王叔们”。

朱元璋的遗体还没凉透,大明王朝的削藩大业拉开帷幕,孙儿和子侄之间的一场火拼开始了。

前期,朱允炆的思路没有任何问题,先拿最彪悍的四叔下手,把四叔按下去后,其他小卡拉米自然会树倒猢狲散。

问题是汉景帝这一套,已经过去千年,稍微读过书的人对此了如指掌,生搬硬套肯定不行。朝中仅有的明白人卓敬上书劝阻,说皇上这种气势汹汹的方式,会让藩王感觉不是削藩,而是屠戮,兔子急了也会咬人,把他们逼的太紧,他们容易做鱼死网破的困兽之斗,不如采取相对缓和的削藩方式,用迁藩推恩,让王爷们有一种换个地方享清福的感觉,而不是要他们的命。

朱允炆不理会卓敬,没得商量,“削”就完事儿。

最后,果然如卓敬所言。藩王用三年时间,打进了皇都,赶走了朱允炆,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朱允炆错在哪?错在用“单核”思维强行复制别人成功的经验。别人看似完美的人生,那是别人的方式活出来的。他只从史书上找到几页文字记载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文字是死的,史书是经过浓缩的,并不是当时的上帝视角。

好比,开同样一部车,走同样一条山路,人家有惊无险开过去,或许是技术好,运气好,车轮好。但不代表任何一部同样的车,都可以平稳开过去。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