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玉箫苒得笔记
还好韩国人不用汉字,要不他们估计又要说,汉字起源于韩国了,说不定还要改名字叫“韩”字。
毕竟韩国“偷”中国的东西可真不少。
这次韩国人是真破防了,而且破得彻底。
这下可好,韩国社交媒体都炸锅了,韩国网友集体高血压发作。
经过长期研究与历史比对,韩国现代文字谚文在本质上可归类为基于汉语发音的拼音文字系统,其形成路径与中国拼音方案具有高度相似性。
韩国人不愿提起的历史
没错,从公元前108年汉武帝设立汉四郡,汉字就登陆朝鲜半岛,一直统治到20世纪中期,直到新中国成立那会儿,汉字还是韩国的官方文字。
朝鲜王朝五百多年间(1392-1910年),韩国的官方文件、典籍、八股文、情书...统统都是汉字写的。
想当年,韩国读书人以不用谚文为荣,认为只有汉字才能装得下高大上的思想。
现在倒好,全盘否认祖宗用了2000年的文字,硬说自己的文字跟中国没半毛钱关系。
谚文的真相
韩国官方版本是:伟大的世宗大王(1397-1450)脑洞大开,于1443年独创了谚文。
这话忽悠忽悠不懂历史的外国人还行,在中国专家面前可不好使。
谚文明摆着是借鉴了蒙古八思巴字母和汉字六书原理,外加汉语朝鲜语发音特点,拼凑出来的一套表音文字系统。
这不就是我们汉语拼音的鼻祖。
这不是借鉴,这是照搬照抄。
韩国谚文的排列组合方式就是抄的汉字偏旁部首组合,只不过把表意改成了表音。
这不就跟咱们现在用的汉语拼音是一个套路吗,只不过人家比我们早整了500年。
韩国抛弃汉字后的悲剧
二战后,韩国被美国爸爸牵着鼻子走,民族主义情绪高涨,1948年宣布谚文为唯一官方文字,到1970年干脆全面禁止公共场所使用汉字。
结果,《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韩国年轻人彻底与自己的传统文化脱节了。
现在韩国大学生平均认识的汉字不到300个,连三年级小学生的水平都不如。
但讽刺的是,要看懂韩国古代文献,至少得认识2000个以上的汉字。
韩语中约60%的词汇都是从汉语借来的,韩国KBS电视台做了个实验,用纯韩语(不含汉字词)播报新闻,结果观众直接懵圈,听不懂自己国家的新闻联播了。
韩国人张嘴闭嘴用的词,约70%都是汉字词,不懂汉字,韩语词汇就是一团浆糊。
汉字 还是要学的
首尔不少中小学已经开始偷偷教汉字了,韩国教育部2018年的调查显示,超过65%的韩国家长支持在义务教育阶段恢复汉字课程。
研究人员对比了谚文和汉语拼音的发展历程,发现两者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都是为了解决汉字难学难写才发明的,都用了音节拼合的原理,词汇库里全是汉字词,创制过程都抄袭了汉字的结构。
韩国谚文本质上就是一种针对汉语语音系统的拼音方案,后来才被用来拼写韩语。
追根溯源,谚文与汉语拼音就是亲兄弟。
为啥韩国人这么敏感
谚文被韩国人视为文化独立性的象征,任何质疑谚文独创性的言论,都像是在质疑韩国的民族身份。
韩国现代民族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与中国文化划清界限的基础上,韩国拼命想证明自己不属于中华文化圈。
但现实很残酷:韩国文化从语言、文字到饮食、服饰、礼仪、建筑,哪样不是中国元素拉满。
到底该怎么看待这事
文字起源本来是学术问题,但在东亚这块风云变幻的地方,文化问题总是被裹挟着民族情绪。
文化本来就是相互借鉴、融合发展的产物,哪有什么纯粹的文化。
韩国通过谚文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学艺术特色,这才是值得尊重的。
说到底,文化交流本来就是你来我往,谁也离不开谁。
最后,送韩国朋友一句话,文化自信不是靠否认历史获得的,而是靠创造未来赢得的。
纠结于“谁是谁爸爸”的问题,只会越抓越痛。
与其纠结文化从哪来,不如思考文化往哪去。
信息来源:
汉字之争——围绕汉字使用的韩国文化之战-春秋-2007-01-03
“去汉字运动”五十年后,韩国人为何开始后悔了?-澎湃-20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