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文旅产业招商项目册》(2025年)显示,六安文旅将紧盯项目落地转化培育,通过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六安,建设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文旅项目,为游客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文旅体验,奋力谱写六安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号《舒城时窗》摘录我县部分):
乡村旅居类项目 | 山七镇“双养”文旅综合体项目

项目建设地点:舒城县山七镇小河村
项目建设性质:盘活闲置资产
项目占地面积:80亩
项目建设背景:山七镇“双养”文旅项目依托本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景点,推进山七镇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小河村皖东机械厂厂房旧址,将其转化为集旅游、研学、民宿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用地。

项目建设内容:总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米,包括新建民宿、竹筏漂流、改建研学基地等项目,利用皖东机械厂厂房旧址开发民宿旅游,修建生态旅游餐厅、民宿等。
项目投资估算:1.5亿元
项目效益分析:预计年营收1500万元
项目合作方式:由政府牵头,社会投资为主
项目联系方式:山七镇人民政府 程海玉
舒城史探 | 皖东机械厂铸写“三线”传奇!安徽的三线建设以小三线建设为主,主要建设区域为大别山区舒城县、霍山县、六安县以及淮南等地。
舒城是安徽三线建设的主战场,三线时期在该县布局有:晓天公社的皖中机械厂(942)、青山公社的皖东机械厂(9361)、大河公社的皖江机械厂(973)、燕春公社的江淮机械厂(9336)、五显公社的通用机械厂(9409)、河棚公社的先锋机械厂(6891),同时还有910所和皖中医院。

皖东机械厂旧址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14.5毫米双管高射机枪平射杀敌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厂区建设已经非常完善,生活区建有职工家属楼、单身宿舍楼、职工食堂、幼儿园、托儿所、子弟学校、灯光球场、露天影院、厂办商店等,职工1000多人,加上家属有近3000人生活在厂区,由于生活在一个大院,很多还是蚌埠老乡,职工们基本都认识,相处的也非常融洽,谁家做好吃的总会给邻居端一碗。
厂区附近的望母山每到四月份就会开满映山红、兰草花,子弟学校时常组织孩子去春游。

子弟学校旧址

厂幼儿园旧址
皖东机械厂附近有条河,河水非常大,每年七八月份雨季,山洪时有发生,厂区通往外界的舒晓路经常被冲断,这个时候非常难熬,因为厂里所有的生活、生产物资都靠这条路运进来,食堂的饭菜也开始单调,厂办商店基本空了。
很多职工在空地上开垦土地种上蔬菜,对于这些职工日子相对好过些。

1979年1月,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国际形势发生巨大改变,1980年我国结束三线建设,对三线军工企业进行改制,皖东机械厂认真贯彻中央“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精神,依托军工优势,先后研发生产有“兰花”牌自行车,还为“飞虎牌”微型汽车生产制动总成,1985年底自行车项目下马,五年间共生产18420辆自行车。
1986年皖东机械厂开始计划搬出大山,但一直没能成行,直到1997年搬迁工作才启动。
1997年5月,皖东机械厂整体搬迁到合肥市,2000年3月被江淮汽车兼并,皖东成为江淮汽车零部件厂,皖东机械厂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整个军工期间,共生产1.4亿发高射机枪子弹,为国防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的皖东机械厂老厂区建筑大部分都在,除了少部分被再利用的,大部分则荒废在那里,随着岁月的侵蚀,这些颇具年代感的建筑有些萧瑟,没有了机器轰鸣,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但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铸就一段三线传奇,在深山中践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誓言。
舒城时窗整理(来源:历史搬运工、舒城e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