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很多人都为了更好的生活,选择移民。
在这些人中,有的自愿,还有的则是因为灾难被迫移民。
美国成为了移民最多的国家,而在这之中还包含30万的苗族人。
他们通过背叛和鲜血获得了美国的居住权利,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并且他们心中早就对中国没有了认同感。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苗族的起源
苗族人的起源可追溯到遥远的炎黄时期,据史书记载,他们的祖先正是战神蚩尤所领导的九黎部落。
在远古的岁月里,九黎部落与炎黄部落一同生活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肥沃土地上,共同构建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篇章。
然而,历史的洪流中,涿鹿之战改变了九黎部落的命运。蚩尤战败后,九黎部落随即分崩离析。
苗族先民们也带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向南、向西的迁徙之路。
他们穿越崇山峻岭,历经风雨,最终在长江下游、汉江平原一带找到了新的家园,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篇章。
在这漫长的迁徙过程中,苗族人民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顽强生命力,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新的土地上开垦农田、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在苗族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家族则是重要的社会组织。
他们注重亲情和团结,形成了深厚的家族观念,彼此间互帮互助,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同时,苗族人民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和崇拜,他们认为自然是他们的母亲,与他们息息相关。
因此,他们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也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们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每到农历正月,苗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缅怀曾经英勇抗争的先祖蚩尤,这是他们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然而,苗族人民的生活并非从此一帆风顺。
在古代,中原王朝为了管理和统治边陲的少数民族,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政策——羁縻政策。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经济和军事手段,与这些少数民族保持一种合作与牵制的关系。
中原王朝与苗族等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往来,提供物资支持,同时也派遣军队进行必要的军事约束。
而在苗族聚居的西南地区,中原王朝则实行了土司制度。
土司家族就像是当地的“土皇帝”,他们负责管理苗族群众,并与中原王朝进行对接。
这种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边疆的稳定,但也给苗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压迫。
他们长期生活在土司和贵族的统治下,忍受着剥削和压迫,生活在封闭的农奴社会中。
但是,苗族人民并没有屈服于命运,他们也曾经多次发动反抗斗争,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而努力奋斗。
著名的“苗王起义”就是其中之一,只可惜,最终因实力悬殊而宣告失败。
这次失败的起义也给苗族人带来了更加沉重的灾难。
坎坷无比的迁徙史
为了躲避镇压,17世纪初,一批批苗族人踏上了背井离乡的迁徙之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中国的云南、贵州等地,踏上了前往东南亚国家的征途。
最初,苗族人选择在越南北部地区定居。
然而,陌生的面孔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遭受了当地人的警惕和排斥。他们被视为外来异族,遭受了诸多不公正的待遇。
尽管他们努力融入当地社会,但歧视和排斥依然如影随形,使得他们的生活环境异常恶劣,常常挣扎在贫困线上。
面对这样的困境,一些苗族人选择了继续南下,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他们穿过茂密的丛林,翻越险峻的山脉,进入了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然而,命运的捉弄并未因此停止。在这些国家,他们同样作为少数族裔遭受了歧视和欺凌。
他们被剥夺了应有的权利,生存空间日渐狭窄,生活质量一落千丈。
就在苗族人倍感绝望之际,二战的战火又无情地席卷了整个印度半岛。
无辜的苗族人在这场战争中成为了牺牲品,他们遭受了双方武装力量的无情屠杀。
战争的残酷让苗族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许多家庭破碎,亲人离散。一些幸存者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亡,成为了无家可归的难民。
幸运的是,在1975年越战结束后,一批苗族难民终于迎来了转机。他们被获准前往美国定居,于是,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他们踏上了新的征程。
然而,现实却远非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在美国艰难生活
初到美国,苗族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语言障碍,大多数苗族人英语水平几乎为零,这将他们与主流社会隔绝。
找工作、孩子上学,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对他们而言都成了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一时间,一个个苗族家庭陷入了贫困的泥沼,他们只能靠政府发放的救济金和补助度日。
每当看到孩子们光着脚丫在破旧的棚户区里游玩,苗族父母无不痛心疾首,但又无能为力。
更可怕的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他们在东南亚村落里的传统习俗判若云泥。
舍弃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去适应一个全新的环境,对大多数苗族人来说,简直是个无法承受的重担。
这种巨大的转变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有人因为无法忍受这种文化冲击而选择逃避。
然而,苗族人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们深知,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命运。
于是,苗族家庭们咬紧牙关,倾尽所有供孩子上学。他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学好英语,融入主流社会,找到更好的出路。
果不其然。经过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奋斗,情况终于有了转机。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苗族群体中已经有26人在攻读博士学位,50人在攻读硕士学位,这标志着苗族人在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可即便如此,他们在主流社会中依旧面临着种种偏见和歧视,在美国人眼里,苗族人是异乡来客,他们的文化信仰与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
这种观念造成的隔阂,让苗族人在美国社会中更加难以适应。
尽管如此,苗族人却并未气馁,他们依旧穿着传统的苗族服饰,讲着苗族语言,努力保持着苗族文化的延续。
与此同时,他们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其他族裔建立友好关系,努力打破主流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对中国没有认同感
随着时光的流转,苗族人对祖籍国的认同感也逐渐淡化,他们的后代们更多地被美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所吸引,更认同自己的美国国籍。
这种变化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悄然发生。
世世代代生活在异国他乡,苗族同胞们与主流文化的隔膜日益加深。
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忘记了家族的语言和谱系,这些曾经维系族群认同的纽带,如今只剩下残存的印象。
在这样的环境下,苗族人对于中国的认同感自然也就日益淡化。
然而,尽管他们对中国没有太多的认同感,但苗族人却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
他们依然保留着一些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如苗族的服饰、宗教信仰、节日庆典等。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让他们在异国他乡保持着自己的独特身份,也让他们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有了更多的自信和力量。
在美国的苗族社区中,人们可以看到苗族人穿着传统的苗族服饰,参加各种庆祝活动。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庆祝新年、新米节、跳月节等富有苗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并通过这些活动来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
此外,苗族人还通过音乐、舞蹈、手工艺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和情感。
许多苗族艺人,如巴·孟、比·王和梦露等,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将苗族文化介绍给更广泛的观众。
结语
对于许多炎黄子孙来说,看到数十万苗族同胞在异国他乡中渐行渐远,可能会感到无限惋惜。
但我们也应该理解,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苗族人的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让他们在美国社会中能够自由地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
毕竟,文化的多元性才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基石。
只有互相尊重、包容彼此,不同文化才能和谐共处,缤纷多彩的文明之花才能百花齐放、竞相绽放。
信息来源
1、澎湃新闻2020-06-17《黑人案中的苗人警察:在美国,为什么有20多万苗族人?》
2、观察者网2021-11-12《美籍苗族裔体操奥运冠军称遭仇恨亚裔攻击,被喷胡椒粉》
我们不缺人,离开了就不需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