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的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创作《横江词》组诗时,正值盛唐时期,但他个人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遭遇挫折。这组诗通过描绘横江一带的自然景色和渡江时的艰难险阻,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横江词 其一 盛唐 · 李白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首句“海潮南去过浔阳”,描绘了海潮向南流去,经过浔阳的景象。这里的“浔阳”即今江西省九江市,是长江沿岸的一个重要城市。海潮的流向暗示了横江地区与海洋的紧密联系,也预示着该地的水文环境复杂多变。
次句“牛渚由来险马当”,指出牛渚山历来以地势险峻著称,其险峻程度甚至超过了马当山。牛渚,即采石矶,是长江沿岸的一个著名险要之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险峻的山势闻名于世。
第三句“横江欲渡风波恶”,直接描述了横江之上欲渡江时的险恶风波。这里的“风波恶”不仅指江面的风浪大,还暗含了渡江之路的艰难和危险。
末句“一水牵愁万里长”,以“一水”代指横江,表达了诗人因渡江之难而生的愁绪。这愁绪如同江水一般绵长不断,万里之遥也难以排解。
横江词 其二 盛唐 · 李白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首句“横江西望阻西秦”,诗人站在横江边,向西眺望,视线被重重阻隔,无法触及远方的西秦之地。这里的“阻”字,既指地理上的阻隔,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某种阻碍或困扰,使得他对远方的西秦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与向往。
次句“汉水东连扬子津”,此句将视野拉向东边,描绘了汉水与扬子江的壮阔相连。汉水作为长江的重要支流,其东流之势与扬子江相接,形成了更加广阔的水域。这一描绘不仅展现了江河的壮丽景色,也为下文的险恶风浪埋下了伏笔。
三、四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部分,直接描绘了横江上的险恶景象和船夫们的艰难处境。白浪翻滚如同高山一般,这样的江面对于船只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而狂风肆虐更是加剧了这种危险性,使得船上的帆手们愁苦不已。这里的“愁杀”二字,生动地表达了船夫们在恶劣天气下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和生命威胁。
横江词 其三 盛唐 · 李白
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首句“海神东过恶风回”,诗人以“海神”为引子,赋予自然力量以神秘而威严的形象。海神从东方而来,带来了恶风,预示着即将发生的壮阔景象。这里的“恶风”不仅指风力之大,更暗含了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和难以预测。
次句“浪打天门石壁开”,天门山,以其险峻著称,而这里的“石壁”更是强调了其坚固难摧。然而,在巨浪的猛烈拍打下,这坚固的石壁仿佛要被打开一般,展现了自然力量的强大和震撼。这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巨浪的威猛和天门山的险峻。
三、四句“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诗人将笔锋转向八月的浙江潮水,通过对比和想象,进一步展现了江海的壮阔景象。八月的浙江潮水以其汹涌澎湃、声势浩大而著称,诗人用“涛似连山喷雪来”来形容其壮观程度。这里的“连山”形容浪潮之高、之大,如同连绵的山峰一般;“喷雪”则形容浪花之白、之亮,如同喷涌而出的雪花一般。这两个比喻生动而贴切地描绘了浙江潮水的非凡景象。
横江词 其四 盛唐 · 李白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首句“横江馆前津吏迎”,此句交代了场景和人物,横江馆是渡口旁的驿站或客栈,津吏则是负责管理渡口、保障安全的人。他的出现,为接下来的对话做了铺垫。
次句“向余东指海云生”,津吏通过动作(指向东边)和语言(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海云生”暗示了风暴的临近)向诗人传达了天气变化的信息。这里的“海云生”不仅描绘了海面上乌云密布的景象,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将给渡江带来极大的危险。
三、四句“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这是津吏对诗人的直接询问和劝阻。他首先询问诗人渡江的原因(或许是想了解诗人的紧迫性或必要性),然后明确指出当前的风浪状况极为恶劣,不宜渡江。这两句对话不仅展现了津吏的关切和责任感,也体现了诗人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无奈和妥协。
这首诗通过简短的对话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诗人欲渡横江却遭遇恶劣天气的情景。津吏的关切与劝阻不仅体现了人性的温暖和责任感,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自然力量的强大和不可抗拒。这首诗以日常生活的小事为切入点,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横江词 其五 盛唐 · 李白
日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首句“日晕天风雾不开”,此句以日晕、天风、浓雾等自然现象开篇,营造了一种压抑、不安的氛围。日晕通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而天风、浓雾则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的恶劣和不确定性,为后文的惊涛骇浪做了铺垫。
次句“海鲸东蹙百川回”,诗人以海鲸这一神话般的生物为喻,形象地描绘了海洋的浩瀚与力量。海鲸向东游动,仿佛连百川之水都被其驱使回流,这一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海洋的壮阔与威猛。
三句“惊波一起三山动”,此句进一步描绘了风浪的险恶。当惊涛骇浪涌起时,连稳固的三山都似乎为之震动。这里的“三山”可能是实指某三座名山,也可能是泛指稳固的陆地或自然屏障。但无论如何,这一描绘都强调了风浪的巨大威力和破坏力。
末句“公无渡河归去来”,在前三句充分铺垫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危险之后,诗人终于发出了劝诫之声。他直接对读者(或想象中的友人)说:“请不要冒险渡河,还是赶快回去吧!”这句劝诫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应该保持敬畏之心,不要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