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淞

在嵩山少室山的诸多峰峦之中,药堂峰以其独特的魅力,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隐者,静静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气息。它屹立于紫霄峰东南,海拔 1273.1 米,宛如大地伸出的巨臂,直插云霄,不仅以其雄伟的身姿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更因其丰富的草药资源,成为了一座蕴含着无尽奥秘的宝山。
药堂峰,这个名字本身就仿佛带着一股神秘的魔力,让人不禁对它充满了遐想。“山多药草,美而称之曰堂”,《嵩书》中的寥寥数语,便道出了这座山峰得名的缘由。这里,仿佛是大自然精心构筑的一座巨大药库,无数珍贵的草药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每一寸土地,都似乎蕴含着生命的密码,每一株草药,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

追溯药堂峰的历史,那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篇章。《神仙感遇传》引《舆地志》中记载:“少室山有自然五谷甘果、神芝仙药,周太子晋学道成仙,有九十年资粮,留于山中” ,又有《郡国志》称:“少室有王子晋垒,积有九千年资粮在山中” 。这些古老的记载,为药堂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时代。在古人的眼中,少室山,尤其是药堂峰,是一片充满神性的土地,这里的五谷、芝药,都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珍贵礼物。周太子晋在此学道,留下的资粮更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神秘的光辉。仿佛在这片山林间,随时都能遇见仙人的踪迹,感受到那超越尘世的气息。
而诸多医药典籍中,也不乏药堂峰的身影。《名医别录》中记载:“石钟乳,生少室山谷” ,《抱朴子》中也提到:“石蜜芝,生少室山石户” 。兰、蓍、天雄等,在《本草经》中也多言生于少室。这些记载,不仅证明了药堂峰丰富的草药资源,更让它在中医药的历史长河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从古代开始,药堂峰就已经成为了医药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这里的草药,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功效,为无数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春秋时被称为神医的扁鹊曾长期在嵩山地区行医。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亦生活行医于嵩山地区,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尊为医圣。嵩山也是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的重要行医地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长期在嵩山修行并研究医药,为其不朽名著《千金要方》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记录了大量的中药材,清康熙时嵩山名医景日昣,亦留下了著名医学论著《嵩崖尊生》。
北魏卢元明在《嵩高山记》中,更是对药堂峰的神奇之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山上有神芝:人芝者,状似小儿;地芝者,辟方一尺,如黄金色。复以五色云,有神龙守之,食之可以遐年。” 又载:“有大松树,或百岁,或千岁,其精变为青牛,或为伏龟,采其实得长生。取松柏、茯苓二斤,醇酒渍之,和以白蜜,日三服,乃通灵。”
这段话的意思是:“山上有一种神芝:其中人形芝,形状像小孩;地芝,有一尺见方,如同黄金的颜色。又有五彩云,有神龙守护着它,吃了可以延年益寿。” 还记载:“有大松树,有的活了百岁,有的活了千岁,它的精气变成了青牛,或者变成了伏龟,采摘它的果实能长生。取松柏、茯苓二斤,用醇酒浸泡,再加上白蜜调和,每天服三次,就能通神。”

读到此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奇幻的画面:在药堂峰的云雾缭绕之中,神芝闪烁着神秘的光芒,人芝如同天真可爱的小儿,地芝则如黄金般璀璨夺目。而五色云环绕其间,神龙威严地守护着这些神芝,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这里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这些古老的记载,让药堂峰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让人对这片山林充满了敬畏与向往。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缓缓向药堂峰攀登。一路上,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仿佛带着丝丝缕缕的药香。那是大自然最纯粹的气息,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山路两旁,各种不知名的野花肆意绽放,红的、黄的、紫的,五彩斑斓,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而在这些花丛中,偶尔能看到几株草药,它们或叶片舒展,或根茎粗壮,静静地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药堂峰的轮廓也越来越清晰。那雄伟的山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山峰上,植被茂密,绿树成荫,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而在这片绿色之中,隐隐约约能看到一些巨石突兀而起,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利剑直插云霄,有的像巨龟卧于山巅,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终于,来到了药堂峰的峰巅。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四周的山峦连绵起伏,尽收眼底。远处的村庄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升起,给这片宁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而在脚下,药堂峰的神秘面纱终于被彻底揭开。这里,果然是草药的王国。各种各样的草药,密密麻麻地生长在山坡上、岩石缝中,让人目不暇接。有的草药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洒下的珍珠。

在峰左,有一巨石格外引人注目。它高大而洁平,其旁无杂树,宛如一位孤独的巨人,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山林。这便是传说中的 “晒药石”。传说中,古代的药农们常常将采摘来的草药放在这块石头上晾晒,让它们吸收天地之精华。久而久之,这块石头也仿佛沾染了草药的灵气,变得与众不同。站在晒药石旁,仿佛能看到古代药农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在这片山林中辛勤劳作,采摘草药,为人们的健康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而这块晒药石,也成为了药堂峰的一个标志性景观,见证了药堂峰与中医药文化的深厚渊源。
事实上,少室诸峰皆产中药,而药堂峰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云笈七签》中记载的南烛,又名南续、后卓、惟那木,俗称草木之王,就生长在嵩高少室。“其树似木,而叶似草,故号南烛草木。太原先生《气经》曰:南烛每丛七十二茎,二十四枝,每枝五叶,以应七十二候,五行二十四气也。少室山有之。” 这种神奇的植物,不仅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存在,仿佛是大自然在药堂峰上写下的一首神秘的诗篇,等待着人们去解读。

药堂峰,不仅是草药的宝库,更是文人墨客们灵感的源泉。明傅梅在《药堂峰》诗中写道:“山中多药草,因有药堂名。不须求服食,无生即长生。”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药堂峰的特色,更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在诗人看来,药堂峰的草药虽然珍贵,但真正的长生之道,并非在于服食这些草药,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种对生命的哲学思考,让药堂峰的形象在诗歌中得到了升华,使其不仅仅是一座自然的山峰,更是一座精神的高地。

宋代诗人刘本元在《咏药堂峰》诗中也写道:“膏术参苓九节蒲,灵根种种识秦卢;闲登峰顶寻真味,举目疲癃得更苏。”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药堂峰上丰富的草药资源,膏术、参苓、九节蒲等,这些珍贵的草药,在诗人的笔下仿佛充满了生命力。而诗人登上峰顶,寻找的不仅仅是草药的真味,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在这片山林中,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也看到了草药为人们带来的希望与生机。“举目疲癃得更苏”,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草药治病救人功效的赞美,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药堂峰与人类健康的紧密联系。
在药堂峰上,时间仿佛变得缓慢而宁静。每一株草药,都像是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它们在这里生长、繁衍,经历着风雨的洗礼,也享受着阳光的照耀。而每一个来到药堂峰的人,无论是采药的药农,还是探寻自然奥秘的游客,或是寻找灵感的诗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收获。

药堂峰,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礼物,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更是一座承载着历史、文化与情感的精神家园。在这里,草药的芬芳与山林的气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药堂峰上,整个山峰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此时的药堂峰,显得格外宁静而美丽。在这片金色的光辉中,药堂峰宛如一位沉睡的巨人,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那些珍贵的草药,也守护着人们心中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随着夜幕的降临,药堂峰渐渐被黑暗笼罩。但在这片黑暗中,却仿佛隐藏着无数的希望与生机。那些草药,在黑暗中静静地生长,等待着黎明的到来。而药堂峰的故事,也将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流传下去,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药堂峰,去感受它的神秘与美丽,去探寻那些珍贵草药背后的故事,去领略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让药堂峰的药香,飘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让这份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因为,药堂峰不仅仅是一座山峰,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它将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向往。诗曰:
药堂峰韵

药堂峰上彩云间,奇药丛生满翠岚。
仙人遗种香飘远,晒药石上好闭观。
九十二度斜阳照,七千七百步云攀。
若问仙方何处有,少室峰头觅药坛。
趣游药堂峰

药堂峰里药香飘,传说天神种药苗。
巨石晒药成佳话,诸峰产药把名标。
我来寻宝心狂喜,草似仙人舞细腰。
若把奇珍都采去,长生不老乐逍遥。

相关链接:药堂峰:在紫霄峰东南,海拔1273.1米,距连天峰92°58'方向772米处。多产草药的山峰,亦称之为药匮峰。《神仙感遇传》引《舆地志》:“少室山有自然五谷甘果、神芝仙药,周太子晋学道上仙,有九十年资粮,留于山中”,又《郡国志》:“少室有王子晋垒,积有九千年资粮在山中”。故知此五谷、芝药皆在少室山上也。《名医别录》:“石钟乳,生少室山谷”,《抱朴子》:“石蜜芝,生少室山石户”,兰、蓍、天雄等《本草经》多言生于少室,即此亦可知也。北魏卢元明《嵩高山记》载:“山上有神芝:人芝者,状似小儿;地芝者,辟方一尺,如黄金色。复以五色云,有神龙守之,食之可以遐年。”又载:“有大松树,或百岁,或千岁,其精变为青牛,或为伏龟,采其实得长生。取松柏、茯苓二斤,醇酒渍之,和以白蜜,日三服,乃通灵。”
《嵩书》:“山多药草,美而称之曰堂。”在峰左有一巨石,高大而洁平,其旁无杂树,人称此石为“晒药石”。事实上,少室诸峰皆产中药。《云笈七签》载:南烛,又名男续、后卓、惟那木,俗称草木之王,生嵩高少室,其树似木,而叶似草,故号南烛草木。太原先生《气经》曰:南烛每丛七十二茎,二十四枝,每枝五叶,以应七十二候,五行二十四气也。少室山有之。明傅梅有《药堂峰》诗:“山中多药草,因有药堂名。不须求服食,无生即长生。”宋代诗人刘本元在《咏药堂峰》诗中写道:“膏术参苓九节蒲,灵根种种识秦卢;闲登峰顶寻真味,举目疲癃得更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