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第4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是这五年来,香港最为盛大的颁奖礼了。
从颁奖前晒出的大合照来看,群星云集。
她笑容满面,气质卓群,就像提前知道了颁奖结果一样,在红毯上熠熠发光。
杨紫琼身着一条金色的复古礼裙,从明星通道走出来的,周身金光闪闪,“影后”的buff可谓叠到了最大。
除了两位影后,还有很多许久不见的“老面孔”,也出现在了本届金像奖的红毯上。
两人颇有默契地穿了同样色系的礼服,在颁奖台上,也相得益彰,十分相配。
另外,梁咏琪一头短发干练出场。
梁咏琪状态绝美,西裤外加裹身拖地格子裙的设计,展现出了优越的身材曲线和肩颈线,让人惊呼美呆了。
而作为为数不多的“大陆元素”,《海的尽头是草原》剧组,也来到了金像奖颁奖红毯上。
阿云嘎英气逼人,马苏则穿了一件黑色抹胸晚礼裙。
小演员罗意淳更是一身白雪公主装,白皙可人,惹人怜爱。
比起之前几届金像奖,今年的红毯明星争艳,高潮不断。
两岸三地超过50位巨星云集,其中不乏刘德华、刘青云这样的大牌。
作为华语电影三大奖项之一,香港电影金像奖历来都是华语电影的风向标。
但随着香港电影逐渐没落,金像奖的影响力,也渐渐不再。
无论是红毯盛典还是颁奖典礼,从第41届金像奖的头头尾尾,皮哥看到了三重“喜和悲”。
而悲喜交加之间,冥冥之中似乎预示着香港电影并不光明的未来。
刚刷完金像奖颁奖过程,知晓全部结果,皮哥不妨先来跟大家谈一谈,这届金像奖“喜”在何处,“悲”又在何处。
官方也十分知趣,安排刘德华成为最佳女主的颁奖嘉宾。
两人友达以上,是整个香港关系最好的男女性朋友之一。
2018年,刘德华因失声取消演唱会。
只有刘德华约她吃饭,日夜开导,解开了她的心结,让她重生。
两人间的故事太多太多,每一个故事,都是他们友情的注解。
不少吃瓜群众,都曾希望两人修成正果,但他们始终在“恋人未满”的状态,关系如同亲人。
可站在她旁边,为她颁奖,脸上始终带有笑意的,正是刘德华。
两人在灯火阑珊中的世纪一抱,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
他们共同手握奖杯的那一刻,也是本届金像奖颁奖礼上,最让人动容,也最让人高兴到疯狂的时刻。
第二重喜:《海草》拿最佳亚洲华语电影,缅怀前辈显人情味
这个“最佳亚洲华语电影”的前身,是“最佳两岸华语电影”,表彰的是两岸三地的优秀影片。
而第41届最佳亚洲华语电影,由尔冬升导演执导,博纳影业出品的《海的尽头是草原》获得。
当马苏,阿云嘎一行人出现在红毯上的时候,皮哥就有种暗暗的激动,感觉本届金像奖,大陆地区的电影会有所斩获。
最终果然不负众望,当梁咏琪念出这个名字的时候,不知道填补了多少守在网上观看直播的大陆观众的期待。
导播也很调皮,《海的尽头是草原》获奖的第一时间,镜头就切到了尔冬升导演的脸上。
尔导也是微微一笑,好像在表示,对自己来说,拿金像奖就是小意思。
这里面既有作曲家坂本龙一,也有“关羽”陆树铭,既有动作指导徐忠信,也有最近离世的吴耀汉。
虽然是缅怀环节,但能有这样的环节,能在缅怀时不讲地域,不讲国家,只讲电影,对皮哥来说,也是香港金像奖带来的巨大惊喜之一。
第三重惊喜:吴镇宇火力全开,原来费曼的幽默感,有源有根
“准影帝”吴镇宇最火的日子,就是上《爸爸去哪儿》的时候。
这之后,吴镇宇的儿子费曼常常在网上爆梗频出,大家都在想,吴镇宇这么严肃的演员,怎么会有如此逗比的儿子。
看完本届金像奖颁奖礼,费曼幽默感的源头,终于找到了。
作为颁奖嘉宾,吴镇宇上台就火力全开,“炮轰”金像奖:
“多谢金像奖能够请我来颁这个最佳男主角,让我这个同这个奖六度擦身而过的人,都有机会摸一摸这个梦想。”
看着一脸委屈的吴镇宇,原因想必大家也清楚了。
而这一段幽默诙谐的自嘲,也瞬间引爆了现场氛围,场下的观众和明星大腕们,一个个都笑开了花。
这还不算完,颁奖前,吴镇宇还调侃了一把三封影帝的“普通市民”刘青云:
“香港电影之所以青黄不接,就是因为刘(青)云还在继续接戏。”
这一下,我们甚至从刘青云的脸上,看到些许尴尬。
新科影帝仿佛在心里默念:怪我咯?
吴镇宇的幽默,也让最重量级的奖项氛围,达到高潮,大家都很开心,费曼自然也要调侃一下老爸:
这个配图,皮哥实在忍不住。
父子的幽默感,看来都是天生的啊。
看完三重“喜”,皮哥不得不重整一下思路,理一理本届金像奖有意无意显现出的颓相。
而三重深深的“悲”,就孕育在这“颓相”中。
第一重悲:纪录片《给十九岁的我》获最佳惹争议
今年金像奖最佳电影的提名中,有四部重量级的电影,分别是《正义回廊》、《明日战记》、《神探大战》、《窄路微尘》。
可最后,获奖的偏偏是一部名叫《给十九岁的我》的纪录片。
片子本身的质量并没有问题,在豆瓣上甚至还有高达8.5的评分。
且不说作为一部纪录片,《给十九岁的我》有没有获得最佳电影的资格,即便是电影质量优秀,它背后的争议,似乎也不支持它拿到这个奖项。
本片用十年的时间,纪录了几位女孩的成长故事,但片子自从放映以来,就伴随着诸多“不确定因素”。
2023年2月2日,该片公映后,就招致片中的两名主角,以及香港自行车运动员李慧诗的批评。
因为她们均表示,自己最开始同意拍摄电影并出镜,是因为片方承诺只会“作校内放映或筹款用途”,根本没有公映计划。
并且,片中的有些情节,系偷拍行为,有违电影道德。
现如今的公映,显然违背了几位女主角的初心,她们甚至因为这部影片的潜在问题,到了需要找心理医生干预的程度。
随后香港教育局及时跟进,片方也明确表示,在公映前确实没有取得主人公的同意书,于是,影片上映四天后,就草草下映,搞得一地鸡毛。
2月9日,金像奖提名公布,《给十九岁的我》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剪接三个提名。
但因为之前的争议,涉事校方英华女校便发布声明,称经过慎重考虑,电影退出金像奖的遴选。
电影本身就有问题,片方又明确表示退出遴选,金像奖还偏偏将“最佳电影”这种重量级奖项颁发给《给十九岁的我》,显然有违常理。
就质量来说,其他四部电影,尤其是《正义回廊》,都有拿下最佳电影的充分实力。
也不知道金像奖如此偏执的操作,究竟为何。
这种操作也招来观众质疑:香港电影看重个人隐私和意志的(传统)究竟在哪里?
此番评选,也似乎给今后金像奖的评选,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第二重悲:老年组团拿奖,新人齐齐隐匿,港片未来在哪
细细看一下本届金像奖的获奖名单,会发现一个让人心酸的规律:拿奖的,都是“老人”。
影帝刘青云,15次提名,3次称帝,今年已经60岁。
最佳导演韦家辉,今年已经61周岁。
最佳女配王菀之,是所有重量级奖项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但也有43岁了。
这五个金像奖最重量级的奖项,获得者的平均年龄,是59.2岁。
这证明什么?证明撑起香港电影的影人,直到今天,还是60后一代。
而他们这一代人的黄金时间,是1980年代到1990年代。
吴镇宇说,香港电影青黄不接。
看似是一句调侃,其实是在说香港电影的现状。
并且,从这届金像奖的获奖名单不难看出,所谓“青黄不接”,程度到底还是轻一些。
因为今天的香港电影,其实已经完全“断代”了。
本应该作为现如今香港电影中流砥柱的80后和90后人才完全消失,00后又无法冒尖涌现,香港电影如今还是靠曾经那帮老家伙撑着。
周星驰拍戏重走套路,刘德华被攒关系局,成龙在电影正片里放起了片花,周润发也只能再用钞票点点烟卖卖情怀……
但“老家伙们”注定要老去,总有一天他们打不动了,拍不动了,香港电影又该何去何从?
当然,这不仅仅是年轻人的问题,自90年代之后,香港的电影人才就一直在流失。
整个香港电影就如一潭死水,除了偶尔冒出一两个颜值高穿着暴露的“女花瓶”之外,中生代和新生代优秀演员,几乎绝迹。
这也是为什么皮哥相信“香港电影只会越来越差”的原因。
当然,没有接班人,对香港电影来说,还不是最可怕的。
因为下一重“悲”,很可能置香港电影于死地。
第三重悲:故步自封,圈地自嗨,港片没有了格局,便没有了生命
在本届金像奖红毯上,大家都注意到了一个巴基斯坦小男孩,林诺。
他还如愿获得了“最佳新演员”的称号。
不少人奇怪,香港电影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的“国际视野”?
其实林诺出演的电影《白日青春》,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港片,与“国际”并无关系。
这么多年来,香港电影金像奖一直有三个很严苛的入围标准(至少符合2项),那就是:导演必须是香港永居,出品公司最少有一家是香港公司,最少有六个项目的工作人员是香港永居。
这也就意味着,香港金像奖只能在“港片”的范围内产生,其他电影挤都挤不进去。
即便是大陆拍摄的电影,也无法逃脱这个例外(比如《海的尽头是草原》)。
这么多年来,这条规定从未变过。
放在80年代,港片席卷东南亚,进军好莱坞的时代,以“香港电影”血缘为评选标准的金像奖,还能称为“华语电影第一奖项”。
但放在港片式微的今天,这种苛刻要求,已经成了香港电影的枷锁。
没有新鲜血液的引入,港产片就完全陷入了圈地自嗨的窘境。
到了这届金像奖上,这个最尖锐的问题,其实也已经摆了出来。
吴镇宇口中的“青黄不接”,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方面,把持香港电影核心资源的老人们,放不下香港电影曾经辉煌的傲气,对其他地区的电影,都怀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
可他们讲故事的能力,却早已与时代脱轨。
尤其在遭受好莱坞电影的冲击后,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急功近利,作品也渐渐浅薄,难看。
另一方面,故步自封的香港电影,一直用香港人,讲香港故事,很多在港人看来优秀的电影,在其他地区放映,则水土不服。
这直接导致香港电影只能自产自销,走不出去,面对大陆、东南亚甚至欧美广阔的市场,香港电影人也只能望洋兴叹,一声惋惜,吐槽观众不懂电影,不懂香港。
交流的阻滞,引发了全世界观众对港产电影的看低甚至抵制。
大多数大陆观众,包括皮哥这种以电影为生的人在内,每年几乎看不到几部公映的港产片。
新的导演和演员,看似在香港疯狂成长,但同步到港外的,却少之又少。
这条鸿沟,如果香港影人代表的香港电影不试图去填补适应,那香港的电影的格局,也只会越来越小,最后将自己锁死在香港11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其实,港片发展的路,80黄金一代的港星们,已经蹚出来了。
王晶说得好,没有香港电影,只有中国电影。
这才是港片曾让观众一眼万年的,念念不忘的“性感”元素。
这两种“性感”只要不丢失,再加上放开格局,打开思路的发展路径,“走出去,引进来”,给年轻人机会,给新人以信任,给菜鸟上升通道,香港电影或许还有机会重新迎来辉煌。
但如果继续像本届金像奖这样,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圈地自嗨,自减格局,靠着一堆60岁的老头子撑场面。
那即便金像奖有100,有1000甚至10000位明星云集,也救不了香港电影,这样的颁奖,也只是虚假繁荣的自我欺骗。
这样下去,距离香港电影的真正的落幕之日,或许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