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一粹说春联
文/孙利
春联,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和吉庆的表达方式。她的历史源远流长、她的手法对仗工整、她的寓意深刻含蓄、她的传统千家万户,是华夏国度的精粹之一,是传统文明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也是中华民族欢度春节的一种特有的习俗。
春联的历史源远流长。她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每逢过年,用桃木做两块大板即“桃符”,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在卧室门上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无数的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春联的手法对仗工整。春联是除夕所贴的迎春喜庆、祈祝吉祥的对联,是“对”与“联”,即“上联”与“下联”的合称。一联是幸福和吉祥,一联便是祝福和祈盼。多少年了,她一步一个脚印地在骈文和律诗基础上形成,并以对偶为基础特征,不仅仅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联对称地排列在一起,从而使迎春喜庆、祈祝吉祥具有独立意义的文学形式,而且重复一种古老的姿式,虔诚地、静静地守卫在门口,不断地抬升着每一年度的吉祥幸福和每一代人的心灵高度。有一则灯谜说得好:“两姐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每当除夕来临,一浪一浪的喜庆气氛仿佛从四面八方涌来,凝结成两幅鲜红的微笑,那么夺目、那么深沉、那么慰藉……
春联的寓意深刻含蓄。春联字斟句酌,讲究修辞、寓意,祈求鸿福时运、寄托美好情谊,各行各业精彩叠出、千家万户异彩纷呈。譬如一药铺门前春联:“百岁青山寿,一林红杏春”,不仅说明了药品对健康的保障作用,而且祝愿百姓健康长寿如春天般具有活力,可谓妙趣横生,读来回味悠长。又如一歌颂改革开放政策的春联:“醉我春光如美酒,惠民政策胜甘霖”,春光、甘霖均一语双关,千千万万的“我”得到了恩泽,意境深远。再如一理发店门前:“做天下头等事业,用世间顶上功夫”,虽然春意欠缺,却表明了职业,又宣传了手艺。自古以来,写春联颇具匠心;贴春联,已成习俗;赏春联,更有意味。明太祖朱元璋不仅微服出城,观赏笑乐,还亲自题春联成为佳话。有年除夕,他巡视途中,见一户门上未贴春联,得知阉猪的。朱元璋就特地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生动贴切,不乏幽默。
春联的要义迎祥纳福。春联,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形式,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春联被视为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象征。它通过简洁、对仗、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春联是中华传统诗词意蕴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它不仅继承了古代诗词的对仗、平仄和谐的特点,还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春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承载了勤劳、智慧、乐观、向上的民族美德。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热盼,以及对社会、家庭、事业的积极态度。
春联的象征道德教育。春联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和文化意蕴,是道德教育的良好载体。它通过吉祥的纹饰和寓意深刻的文字,传递了正能量和道德观念。春联的书写和张贴方式体现了个人的个性化特点,不受限于他人的审美取向。同时,春联的内容也与时俱进,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春联作为家庭和社区的纽带,不仅美化了居住环境,还增强了家庭成员和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它通过共同庆祝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团结。春联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文化、艺术和道德的体现。它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
春联的传统千家万户。春联是受华夏大地千家万户欢迎的特殊形式的诗。她的风格是千姿百态的,有的婉转含蓄祈年延寿,有的豪放粗犷求财请安,有的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有的借古喻今激浊扬清。于是,时值除夕,多少目光汇拢过来,刷新两联鲜红的微笑,红底汉字精神饱满,执着地抚慰共同的愿望。亘古洎今的习俗,从这肥沃的吉祥和祝福里找到了不朽,尽情地生长着诗意画意。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和年庆方式,已经传入越南、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也保留着贴春联的风俗,华夏精粹之一——春联名扬全球。
作者简介:孙利,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安徽日报》《辽宁日报》等媒体发表文学作品。获奖若干。此作者为大豫出书网特约作者。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转载时请务必联系大豫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