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春,大明江山危如累卵。在这场改变王朝命运的战争中,各路诸侯的命运也在发生着巨大转折。李自成的大顺军在清军的步步紧逼下节节败退,从襄阳一路撤退至武昌。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手握重兵的南明将领左良玉在这关键时刻却选择了不战而逃。这位曾与李自成多次交手、屡战屡败的老将,为何在手握重兵、占据地利的情况下放弃了九省通衢的重镇武昌?
南明暮鼓,群雄并起惊天下
崇祯十八年,大明王朝迎来了最为黑暗的时刻。北京城破,崇祯皇帝自缢煤山,三百年的大明江山轰然倒塌。
在这场改朝换代的大潮中,南明小朝廷仓促成立,但朝堂上下却弥漫着一股难以化解的暗流。马士英、阮大铖这两个魏忠贤的旧部,凭借着权谋手段爬上了权力的顶峰。
南明朝廷表面上高举抗清大旗,实则内部党争不断。马士英、阮大铖二人掌权后,把持朝政,疯狂打击东林党人和复社中人,将一批批忠臣良将推向对立面。
在这个危急存亡之际,南明最强的一支军队掌握在左良玉手中。这支军队战斗力强悍,装备精良,本应该成为抵御清军南下的中流砥柱。
左良玉与东林党关系密切,这让他在南明朝廷的党争中处境微妙。马士英、阮大铖为了巩固权力,不断排挤打压与东林党有关的将领,左良玉自然也未能幸免。
南明小朝廷在内忧外患中苦苦挣扎,北面是来势汹汹的清军,西面是虎视眈眈的李自成。朝廷内部却还在为党争倾轧耗费精力,实在应了那句"自作孽不可活"的古训。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自成的大顺军在清军的追击下一路南逃,直指武昌。这座九省通衢的军事重镇,成为了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
左良玉镇守武昌,手中握有重兵,按理说应该和李自成决一死战。但是多年的交手经历,让这位老将对李自成始终存有几分忌惮。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南明朝廷已经让左良玉看不到希望。马士英、阮大铖的专权独断,东林党人的处境日益艰难,这些都让左良玉对朝廷失去了信心。
李贼大军节节败退转战间
襄阳,这座千年古城,在1645年的三月初迎来了一场生死抉择。阿济格率领的满蒙汉联军如同一把利剑直指城池,而吴三桂的前锋部队已经兵临城下。
李自成站在襄阳城头,远望北方烽火,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大顺军在多次遭遇战中损失惨重,已经无力固守襄阳。
退路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德安。这座由大顺军将领白旺镇守的城池,此时成为了李自成南撤的重要支点。
白旺是一位难得的将才,他治军有方,将士用命。在他的管理下,德安城防坚固,各个关隘要寨都对他心服口服。
可就在这个时候,李自成传来了一道军令。这道军令要求白旺放弃德安,随大军一同南撤。
对于一个精心经营多时的根据地,白旺实在不愿轻易放弃。他的部下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完全有能力在德安城内与敌军周旋。
然而,形势比人强。李自成已经决定放弃湖北北部的广大地区,要带着所有能带走的力量向南发展。
在李自成的一再逼迫下,白旺不得不忍痛离开德安。他带着自己的部队,加入了这场大迁徙的洪流。
一路南撤的过程中,阿济格和吴三桂的军队穷追不舍。大顺军在这段路程中不知打了多少次遭遇战,试图阻挡清军的追击步伐。
这些战斗没有一次是成功的。每一次交锋,大顺军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仅人员损失众多,辎重物资也在不断减少。
三月初九,大顺军终于行至潜江。这时的李自成放出了一个声音:要攻打武昌。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武昌不仅是九省通衢,更是南明在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这里驻扎着左良玉的大军,是南明最精锐的力量。
两支大军在这片土地上对峙,一个即将展开进攻,一个严阵以待。这场战斗的结果,将决定着各方势力在江南地区的力量对比。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出人意料的转折。这场预期中的大战,最终并没有真正打响。
左将军突弃武昌东下去
武昌城的军事重镇地位,在明末的战局中举足轻重。这座城池不仅扼守长江要道,更是控制九省通衢的关键所在。
左良玉在武昌的军队,是南明朝廷最倚重的一支力量。这支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本应该成为抵抗李自成的中流砥柱。
可就在李自成大军压境的紧要关头,左良玉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以"清君侧"为名,率领全部军队离开了武昌。
这支强大的军队没有与李自成交战,而是水陆并进,一路东下。他们的目标直指南京,那里正是南明小朝廷所在。
南明朝廷的实际掌权者马士英、阮大铖,都是当年魏忠贤党羽的余孽。这两个人在崇祯年间侥幸逃过了清洗,如今却掌控了南明的朝政大权。
马士英、阮大铖上台后,立即开始为当年的"逆案"翻案。他们不计手段地打击东林党人和复社成员,在朝廷内部制造了严重的分裂。
南明小朝廷此时正面临清军和李自成的双重威胁。但朝廷上下却不思团结御敌,反而热衷于党争内斗。
那些被马士英、阮大铖迫害的贤良之士,不得不远离朝廷。这种内耗的局面,让南明政权的前景愈发暗淡。
左良玉虽是武将,却与东林党人交好。他对马士英、阮大铖这些阉党余孽的所作所为极为不满。
正是这种政治矛盾,让左良玉在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做出了放弃武昌的决定。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东进,实际上是要向马士英、阮大铖这些"奸臣"开刀。
武昌城就这样陷入了一种奇特的真空状态。守军主帅带着精锐部队离开了,攻城的大顺军还在来的路上。
一个月后,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毫不费力地进入了这座战略重镇。这座本该经过一场恶战才能到手的城市,就这样不战而降。
当时正值雨季,连绵的阴雨让道路泥泞难行。大顺军中还带着大量的家眷、老弱和伤病员,这让他们的行军速度变得更加缓慢。
李自成原本想在武昌修整一段时间,但很快就传来了清军前锋已经逼近城外的消息。这个休整的计划只进行了短短两天就被迫中断。
李贼穷途末路将尽时
武昌城的得来虽然容易,但李自成却没有多少喜悦之情。这座九省通衢的军事重镇,本该成为大顺军重新崛起的基地。
李自成立即开始部署,准备向附近的州县派遣官员。这些官员将带着军队进驻各地,开始治理地方。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清军的行军速度远超预期。前锋部队已经在武昌周边活动,大顺军面临着新的抉择。
李自成派出权将军田见秀,率领精锐部队出城迎击。这支队伍很快就在野战中遭遇了擅长骑射的清军。
战斗结果令人绝望,田见秀的部队被清军击溃。这场失败让李自成意识到,继续在武昌死守只会重蹈覆辙。
4月24日,李自成不得不再次带领大军撤离。此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顺江东下,或是挥师南下。
根据《绥寇纪略》的记载,李自成对部下说:"西北虽不定,东南讵再失之"。这番话透露出他已经把目光投向了东南地区。
战略方向确定了,但具体路线还需要权衡。是沿着长江水陆并进直取东南,还是从陆路南下湖广与江西的交界地区?
这时李自成获知了一个重要情报:左良玉的军队已经退到了九江以东。这个消息让他的决策变得更加明确。
李自成在武昌缴获了大量船只,加上左良玉军对大顺军一向有所惧怕,这成为了他最终决策的重要依据。
大顺军随即展开行动,顺着长江东下,直指九江。这支庞大的队伍沿江而行,声势浩大。
清军统帅阿济格在给朝廷的奏报中写道:"流贼李自成共计二十万,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进"。面对这种情况,清军也分出水陆两路,紧随其后。
从武昌到富池口,再到桑家口、九江,清军一路追击。这场追逐战,最终将决定各方势力在江南的格局。
文人墨客
此时,左良玉没有大局观,三国吴与刘备联合击败曹操,赤壁之战击败北军…如果闯王或左良玉哪怕有一人认识到这一点,清军就得不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