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苑柍
1853至1856年,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为争夺近东地区霸权,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由于英法军队使用的是远程大炮、新式步枪和蒸汽战船,而俄军装备落后,所以被打得落花流水,暴露出尼古拉一世的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确实不如西方。也就是在这场败仗期间,1855年2月18日上午,尼古拉一世突然死了。死因不详,大部分历史学家认为他服毒自杀。
尼古拉一世暴卒,由其长子亚历山大二世继位,成为俄罗斯帝国第十一位皇帝。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俄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利,根本原因在工业和政治体制落后。基于这个判断,改革陈旧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势在必行,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废除农奴制。
自从1649年以法典的形式确立农奴制以来,俄国的农民就丧失了自由迁徙的权利,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之上。农奴不能自由选择配偶,通常是同一地主管辖下的男女农奴结婚,以避免劳动力的流失。俄国地主的财富也是以拥有的农奴的数量来衡量的,在这一地广人稀的国家里,单是有土地而没有农奴,是没有用处的。
法律规定农奴不得进入中等学校和大学读书,不能拥有财产,不能自己订立契约而需由地主代理。地主可以任意鞭打和监禁农奴,可以在报纸上登广告买卖农奴全家人。亚历山大一世曾对此下令禁止,但收效甚微,而到尼古拉一世时,只禁止把农奴一家人分开卖。
农奴对政府的义务是缴纳人头税和应征入伍,对地主的义务则分为两种形式:在北部地区以缴纳地租为主,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贫瘠,地主通常让农奴在外工作,所得报酬归地主所有;另一种形式是服劳役,原则上农奴一个星期为地主义务耕种三天,还要做锄草、修缮之类的杂物性工作。
农奴的权利、地位得不到法律的保护,除了消极怠工、偷盗地主,他们只能以逃亡或暴动的方式进行反抗。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俄国中部地区农民暴动此起彼伏。另一方面,由于农奴制度的禁锢,当时的俄国工业也缺少足够的劳动力,解放农奴迫在眉睫。1856年4月,亚历山大二世在莫斯科召开了一个贵族代表会议,公开承认俄国有改革内政的必要,但农奴制的问题只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加以解决。
1861年2月19日,在亚历山大二世登基六周年的纪念日,沙皇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为了避免引起农奴暴动,政府还特意选择在四旬斋之前的星期天(谢肉节),在各地村庄的教堂里向农奴宣布解放令。该法令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农民获得了处置个人和家庭事务的自由权,但还需要向地主再执行两年的义务,主要是缴纳货币代役租和服劳役;他们在获得自由的同时,还得到一份份地和宅园地,但须缴纳赎金,分四十九年偿清;在各地建立一系列农村机构,管理和监督被解放了的农民,如村社、乡会、调停官署等。
该法令公布后,获得解放的农民有1025万人,主要是俄罗斯族的农民。亚历山大二世就此获得了“解放者”的称号。1863至1866年,又有100多万采邑农民和950万国有农民获得解放。其他非俄罗斯族地区的改革进行得特别慢,中亚部分地区的农奴制度一直保留到十月革命前夕。
除了解放农奴外,亚历山大二世在军事、社会、司法和行政体制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改革。但,1881年3月13日,他准备签署法令,宣布启动俄罗斯君主立宪的政治改革的这一天,再次遇到了暗杀。民意党人投掷的第一枚炸弹炸伤了他的卫兵和车夫,他不顾左右劝阻,执意下车去看看他们的伤势,结果刺客投掷了第二枚炸弹,将他双腿炸断,当日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