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常看见有人发文说中国的前三十年是被耽误的三十年,要不是有了改革开放,中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还是被会被人瞧不起。那时年轻,还真有些信了,毕竟说那些话的人都是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比一般人懂得多,说出来的话自然是有足够权威的。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现事实并不是如此,可那帮人为什么要误导百姓呢?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研奠基新中国成立之初,咱们的科研环境条件相对艰苦,基础设施落后,科研人员匮乏,专门从事科研工作人员仅有600来人。第一代领导人们清醒的认识到,科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开始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一方面争取海外人才回国,一方面争取“老大哥”的指导,再一方面自己培养。首先注重基础学科的建设。特别是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领域,国家通过引进外部资源和培养本土人才,逐渐建立起了一支初具规模的科研队伍。到了54年,科研人员就有3000人左右了,5年翻了几番。
核爆炸:打破封锁的科技突破1964年,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核试验,这一重大科学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核技术方面的独立自主研究取得了突破,也为国家的安全防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更值得一提的是,核武器的研发不仅刺激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还带动了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的发展。这一阶段,中国科学家通过不断探索,将原本稀缺的资源转变为国家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航天事业的启航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航天事业也逐渐进入正轨。1960年代,中国开始尝试研制运载火箭。1965年,长征系列火箭的研发正式启动,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风一号。
这一成就不仅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历史性一刻,也是展示中国科学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里程碑。随后,中国的航天科研不断取得突破,形成了以卫星为核心的完整航天技术体系。
医学卫生上的重大进展1949年至1979年间,中国在医学卫生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国家在抗击传染病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尤其是对小儿麻痹症、天花等重大疫病的控制。
1955年,中国成功研制出小儿麻痹症疫苗,正式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免疫接种工作,大幅降低了该病的发病率。此外,中国还积极开展草药与中医药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科研体系。
工业化催生的新材料随着国家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对新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材料科学研究逐步走向前沿。
特别是在合金材料、塑料以及橡胶等领域,中国的科研团队不断进行创新,研发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例如,1965年中国研发出优质的尼龙6,这一材料的引入为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计算机技术的萌芽至于计算机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1960年代中国就开始了计算机研究。随着国家对科技的重视,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陆续成立了计算机专业。
1970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981”,这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起点,并为后续信息技术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教育体制改革与科研人才的培养这一时期,教育体制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科研人才的培养。国家设立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鼓励学生选择科学专业,致力于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科研人才。通过不断的投资和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涌入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为国家的科技进步提供了动力。
除了培养科研人员外,还注重老百姓文化提升,大办特办“扫盲班”,由90%的人口是文盲到90%的人口能读书识字,多么浩大的工程,即使在今天也难以想象。相信很多在农村的朋友就知道,50、60两代农村人能识字都是得益于“扫盲班”。
前三十年除了以上的科学成就外,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的其他成就。比如经济发展,1952年人均GDP为119元,1978年人均GDP为385元,要知道咱们还要还债,而且还债的条件极其苛刻,以现在的眼光回看,真的难以想象;再比如人口发展,1949年中国人口5.42亿,到了1979年增加到了9.75亿,几乎翻了一倍,没有那时积累的人口基数,现在还有屁的人口红利;还有工业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而今成了最大最全的全工业体系强国,没有前三十年的重工业积累,可能吗?
所以,前三十年究竟耽误了什么呢?可能耽误了资本狂欢,可能耽误了权力泛滥,可能耽误了别人收割……前三十年也好,后四十年也罢,都是中国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前哪有后,为什么要割裂来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