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1978年高考恢复后,第一个批的高考状元。
她也是80年代第一批公费留美的研究生,并在美获得惊人成就。
可学有所成后,她却并未选择归国反而转身加入了美国籍。
随着她在生物科学方面的成就越来越高,人们对她的非议也越来越多。
然而在晚年时,她却又想返回中国“落叶归根”。
而她,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细胞死亡基因的发现者——袁钧瑛。
改革开放第一批公费出国研究生袁钧瑛的成长历程离不开国家的扶持和培养。她出生于一个学术世家,祖父是中国有机化学的先驱,父母是上海医科大学的教授。
然而,1960年代的特殊社会环境,让这个家庭一度陷入困境。父亲因病去世后,家庭经济状况急剧恶化,但母亲始终坚持供她读书。
袁钧瑛在逆境中展现了过人的学习天赋,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并迅速成为学校的佼佼者。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科研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迫切需要高端科研人才。
为了弥补国内科研环境的不足,政府启动了公派留学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科研骨干。
作为复旦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袁钧瑛成为这一政策的重要受益者。
1978年,袁钧瑛获得国家公派留学资格,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神经学博士学位。她的一切费用——学费、生活费、交通费,全部由国家承担。
对她而言,这是国家给予的巨大支持,更是一份厚重的期望。
选择留美,引发争议作为公派留学生,袁钧瑛在美国获得了巨大成就。
但她在美国完成学业后,却并没有像许多人期待的那样归国效力,而是留在美国,并最终加入了美国国籍。消息传回国内后,舆论一片哗然。
许多人认为,她的这一选择不仅违背了国家对她的期待,也辜负了对她的栽培。
国内的非议迅速蔓延。在报纸和杂志上,不少文章直接点名批评她“忘恩负义”。
舆论认为,她能够进入哈佛大学深造,完全得益于国家的扶持,而她在学成之后却将自己的成果奉献给了另一个国家。
这种“流失的科学家”,在那个年代被看作是“培养的失败”,甚至是“背叛的象征”。
“国家花费巨额资源培养她,而她却为别国服务,这不是赤裸裸的浪费吗?”某些激烈的批评言辞,甚至将她称为“叛徒”。
这种声音在学术界、媒体甚至普通百姓中都有市场。
一些人将她与钱学森等归国科学家作对比:钱学森不顾美国政府的阻挠,毅然回国投身中国航天事业;而袁钧瑛,却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选择为美国服务。
这种对比,让她的选择在公众眼中显得格外冷漠和功利。
袁钧瑛为何选择留美?袁钧瑛的选择并非完全没有理由。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科研条件决定着能否继续推进自己的事业。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拥有全球最顶尖的科研设施和最充足的资金支持,而彼时的中国,科研条件还远未达到现代化的标准。
她在美国的导师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霍维茨,为她提供了极大的学术自由和技术支持,而这些是国内无法给予的。
但这种理性选择无法平息国内的质疑。在许多人看来,无论科研条件如何,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她理应回到培养她的祖国,为国家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公众的批评不仅指向她的选择,更指向她对国家“感恩”的态度。许多人认为,她未能将自己所学回馈给祖国,违背了国家培养她的初衷。
公派留学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机会,它更是一种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契约。在袁钧瑛留学的那个年代,这种契约尤为重要。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科研资金紧缺,人才外流问题严重。
每一位被派往海外的学者,都承载着巨大的期望。而国家对袁钧瑛的培养,则是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与心血。
她留学期间的全部费用均由国家承担,而这些费用,在当时并不是一笔小数目。对于一个刚刚开放的国家来说,这些投入代表着中国在培养高端人才上的决心。
对于国家而言,她的每一步进展都曾被视为一种成功:从考入哈佛到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这些成就曾是国家公派留学政策的典范。
然而,她的留美选择让这一切成了“笑谈”。很多人认为,她用国家的资源为美国“添砖加瓦”,是对祖国“深情栽培”的无情辜负。
“培养一名公派留学生,要花费多少中国纳税人的钱?”这一问题成为当时社会讨论的热点,而答案无疑加剧了公众对她的批评。
落叶归根,晚年选择回国尽管她在美国建立了稳固的学术地位,年岁渐长后,袁钧瑛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她的丈夫俞强始终未更改国籍,并于2002年回国加入中科院工作。
他的选择,让她看到了国内科研环境的改善,也让她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对祖国有所帮助。
回国期间,她多次参与中科院的学术活动,与国内学者和学生交流。在课堂上,她看到年轻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感受到祖国在科研发展上的飞速进步。
那一刻,她明白自己不仅仅是一名科学家,更是一个中国人,无法真正割舍与这片土地的联系。
从那之后几年中,袁钧瑛就和丈夫开始频繁的返回祖国,落叶归根,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发自内心最深处无法割舍的情怀。
2023年11月,袁钧瑛当选了中科院的外籍院士,这也是国家对于袁老的认可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袁钧瑛
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 2023-11-06 《袁钧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12-15 《袁钧瑛: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科研路》
郭海
美国放心让他回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