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俄乌战争爆发,西方国家一致将俄罗斯定性为“侵略者”,并对其实施全面制裁。然而,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一样,坚持中立立场,未在联合国公开谴责俄罗斯,而是始终称其为“俄乌冲突”。
这一立场引发了西方国家的不满,甚至指责中国“暗挺”俄罗斯。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舆论亦严重分化,“挺乌”“挺俄”两派观点互不相让,部分人认为中国未站在“正义”立场反对俄罗斯,是与“人类文明主流”为敌。这些争论至今未曾平息。
假设当时中国顺应西方国家和部分国内舆论的呼声,公开与俄罗斯对立,甚至参与制裁、切断经贸往来,那么今天中国的处境可能会更加危险,而近三年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打压,相较之下也就显得微不足道。最糟糕的情况可能是美国与俄罗斯联手围堵中国,而这种可能性近年来在国际舆论场上屡被提及。
美国“联俄制中”的构想由来已久。早在2012年,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就在《战略远见:美国与全球权力危机》中建议,为应对亚洲崛起,美国应调整对俄政策,与其合作。
近期,美国与俄罗斯在沙特利雅得举行会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更是声称战争责任在乌克兰一方,而在即将召开的G7会议上,美国甚至拒绝在俄乌冲突三周年的声明中称俄罗斯为“侵略者”。
这一系列事件表明,美国对俄乌冲突的定性已悄然向中国立场靠拢。那么,若三年前中国选择“站到美国一边”,今日美国与俄罗斯联手针对中国,中国是否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地缘政治危机?
在外交决策中,必须兼顾道义与利害,但现实往往更强调后者。国家不同于个人,不能“杀身成仁”,而必须首先确保生存。
乌克兰的悲剧在于,其选择与西方靠拢,试图加入北约,但这一举动严重触碰了俄罗斯的安全底线,最终被卷入大国竞争的漩涡。
早在二十多年前,部分乌克兰学者就曾预见,一旦乌克兰试图加入北约,俄罗斯必然会采取军事行动。然而,乌克兰政客并未充分考量利害关系,而是屈从于国内政治斗争与西方承诺,最终导致国家陷入战争泥潭。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乌克兰自苏联解体以来,虽在国际法层面获得独立,但在制度体系、政治认同及国家权威方面仍存诸多问题。
库奇马曾坦言“乌克兰从来就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国家”,其政坛长期受内部分裂和外部势力操控,导致国家利益屡次受损。乌克兰的悲剧再次印证,在国际关系中,主权的行使范围受到现实权力格局的限制,国家意志无法脱离大国博弈而任意施展。
对于大国而言,维持大国间关系的平衡至关重要。任何针对某个大国的联盟都会对自身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大国应尽量避免轻易与其他大国为敌。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在19世纪的外交策略正是如此,他竭力避免欧洲列强对德国形成针对性军事政治联盟,从而为德国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使其得以迅速崛起。
在俄乌冲突初期,部分舆论认为俄罗斯经济总量仅相当于西班牙,挑战西方无异于以卵击石,注定失败,并建议中国应趁机与俄罗斯切割,以减少损失。也有人借鉴二战时期中国的外交策略,认为中国应站在“文明进步”的一方。
然而,事态的发展证明了这些判断的片面性。俄罗斯并未因战争而崩溃,反而在能源、军工等领域加速调整,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日益深化,西方的制裁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很庆幸,三年前, 中国没有与西方一道,如今想想,很可怕。
如果中国三年前真的选择站队西方,当前形势下,中国可能面临美俄联合施压的局面,地缘政治风险将大幅上升。
面对三年前的重大突发事件,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对全球局势的判断清醒而精准。这使得美国在当前试图调整对俄关系的背景下,中俄之间业已形成的战略合作关系仍将在可见的未来保持稳定。
中国对俄乌冲突的表述并非基于机会主义,而是基于对相关事务的历史认知和公正判断。
首先,这一冲突虽涉及全球政治格局,但并不直接关乎中国的核心利益,其是非曲直也并非绝对清晰,而是各方皆有立场。在此情况下,中国没有必要明确表态支持某一方。
其次,俄乌冲突的实质是美国及西方国家与俄罗斯之间的对抗。近年来,美国已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并不断强化围堵、制裁与施压,试图削弱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在这样的现实下,中国没有理由站在美国一边去削弱一个可能的战略合作伙伴。
此外,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俄乌冲突大多持中立立场,这反映了对美国霸权和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的不满。中国同样意识到这一全球性思潮的存在,因此在俄乌问题上,中国更倾向于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边,而非随西方起舞。
当然,国际关系往往具有复杂的双面性,任何两个国家之间都既有“阳面”也有“阴面”。过于计较历史恩怨只会妨碍现实中的合作。国家间的决策更多是基于当下的利益权衡,而非历史情感。
因此,今天中俄能够建立稳定的战略互信,是两国基于现实利益的共同选择,正如当年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一样。
当今世界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全球挑战,大国间的合作对于维护全球稳定至关重要。
如果未来中、美、俄三国能够像二战结束前那样开展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危机,那么当前因“全球化终结”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冲突与不确定性或许能够得到缓解,全球也可能因此避免更大的灾难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