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这部电影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啊,音乐配得太绝了,听得我都想去学唢呐了。真是厉害,国漫是真的崛起了。
侗族大歌这个东西挺有意思的,听说有2500多年历史了,也是非遗呢。电影里用它来配宝莲盛开那段,效果真不错,给人一种很空灵的感觉。我听了都觉得自己快要成仙了,哈哈。不过说真的,这种传统音乐放在现代电影里,还真是挺新鲜的。音乐团队还专门跑到贵州深山去找侗族歌手,也是够拼的。我在想,要是以后有机会去贵州玩,是不是也能听到这种歌呢?不过估计现场效果会更好吧,毕竟电影里的声音多少会有点加工。
话说回来,这种传统音乐能在大片里出现,也算是给它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吧。要不然平时谁会去特意听这些啊,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存在。不过我觉得吧,要是能多介绍一下这些音乐的背景就更好了,比如它们是怎么传下来的,平时都在什么场合唱之类的。这样观众看完电影,说不定还能对传统文化多了解一点。
其实我挺佩服这些音乐创作者的,能把这么古老的音乐和现代电影结合得这么好,真不容易。我要是做音乐,估计就只会用些流行的配乐了,哪能想到用这些冷门的东西。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创新也挺冒险的,万一观众接受不了怎么办?还好最后效果不错,要不然就尴尬了。
说到唢呐,我第一反应就是婚丧场合,没想到放在电影里也这么带劲。八支唢呐一起吹,那场面想想就觉得震撼。不过我在想,现场录音的时候,那些吹唢呐的人耳朵不得被震聋啊?哈哈,开个玩笑。说真的,用唢呐来配哪吒这个角色,还真是挺贴切的。毕竟哪吒给人的印象就是那种不服输、爱闹腾的性格,唢呐那种高亢的声音正好能表现出这种感觉。
不过我倒是好奇,为啥非得用八支唢呐呢?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含义?还是说就是为了声音更大更震撼?如果是后者的话,那我觉得完全可以用电子音效来模拟啊,何必这么麻烦。不过话说回来,用真的乐器演奏,确实比电子音效更有感觉。尤其是唢呐这种乐器,它那种独特的音色,电子音效还真不一定能模仿得好。
我突然在想,如果以后有机会,能不能搞个唢呐演奏会啥的?就像交响乐那样,几十上百支唢呐一起吹,那场面肯定相当壮观。不过估计邻居会投诉吧,哈哈。说到这个,我倒是挺好奇唢呐在国外的反响如何。毕竟这部电影应该也会在海外上映吧,不知道外国观众听到这种音乐会有什么反应。会不会觉得太吵了?或者觉得很新奇?
呼麦这个东西我还真没听过,听说是蒙古族的传统唱法。电影里用它来配天元鼎那段,效果确实挺惊人的。我看电影的时候都觉得头皮发麻,感觉就像有什么远古的怪兽在咆哮一样。不过仔细想想,用这种音的感觉,还真是挺有创意的。毕竟一般电影里表现邪恶,不都是用些阴森恐怖的配乐吗?用呼麦这种传统音乐,倒是挺新鲜的。
我在想,这种唱法是不是很难学啊?毕竟一个人同时发出两种声音,听起来就很厉害。要是我去学,不知道得练多久才能学会。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唱法在现代音乐里好像也挺少见的。我记得好像有个叫艾力亚尔的歌手会用这种唱法,但也不是很普及。也许这次电影能让更多人关注到这种音乐吧。
其实我觉得吧,这种传统音乐放在电影里,除了烘托气氛,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毕竟很多人平时哪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啊。看完电影说不定还会去查查呼麦是什么,怎么唱的。这样一来,不就起到了传播文化的作用吗?不过我倒是好奇,电影里用的呼麦是不是经过了特殊处理?毕竟电影效果要求高嘛,会不会和真正的呼麦有些区别?
说到龙王变人形那段的配乐,我觉得用弦乐和箫来表现还真是挺有意思的。弦乐给人一种宏大的感觉,正好能体现龙王的威严。而箫的声音又比较柔和,可以表现出父爱的温柔。这种搭配还真是挺巧妙的,既有气势又不失温情。不过我倒是好奇,为啥偏偏选择箫呢?是不是因为箫的音色比较特别?还是说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什么特殊含义?
说起来,我觉得给每个龙王都配上专属音乐这个想法挺有意思的。就像是给每个角色都设计了一个音乐标签一样。这样一来,观众听到特定的音乐,就能立刻联想到相应的角色,挺有意思的。不过我在想,如果以后出续集,是不是还得保持这些音乐标签啊?要是换了,观众可能还会觉得不习惯呢。
其实我觉得吧,这种音乐设计也是在帮助塑造角色形象。比如说南海龙王配上京剧武场的锣鼓点,就给人一种很有力量感的印象。北海龙王用二胡配交响乐,又让人觉得这个角色挺复杂的。这样一来,即使不看画面,光听音乐,观众也能对角色有个大致的印象。这种设计还真是挺巧妙的。
说到土拨鼠那段的配乐,我觉得用大三弦和埙来表现还真是挺有意思的。大三弦的声音挺欢快的,正好能表现出土拨鼠那种呆萌的感觉。而埙的声音又比较神秘,可以暗示土拨鼠可能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一面。这种搭配还真是挺巧妙的,既可爱又有点神秘感。不过我倒是好奇,为啥要改八个版本呢?是不是因为导演特别重视这个角色啊?
说起来,我觉得给一个小配角都这么用心设计音乐,真的很厉害。毕竟很多电影可能就随便配个背景音乐就完事了。这么做虽然费时费力,但确实能让角色更加立体。我在想,如果以后土拨鼠成为主角,是不是这个音乐主题还能继续用啊?感觉挺有意思的,就像是角色的专属BGM一样。
其实我觉得吧,这种音乐设计也是在帮助观众理解剧情。比如说土拨鼠的音乐既可爱又神秘,就暗示了这个角色可能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一面。这样一来,即使剧情还没有展开,观众也能对角色有个大致的猜测。这种设计还真是挺巧妙的,既增加了悬念,又不会太过明显。
说到电影的主题曲和片尾曲,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就是哪吒》这首歌听起来就很有力量感,正好符合哪吒那种不服输的性格。而《在故事的最终》又很温柔,像是妈妈在叮嘱孩子一样。这两首歌放在一起,感觉就像是在说,即使再叛逆,心里也还是有柔软的一面。不过我倒是好奇,为啥两首歌都是唐汉霄作曲啊?是不是因为他特别了解这个故事?
说起来,我觉得唐汉霄为了创作这两首歌也是挺拼的。为了《就是哪吒》,他居然录了600多遍,就为了找到哪吒的语气。这种专注精神真的很让人佩服。而为了《在故事的最终》,他还得不停回忆小时候和妈妈相处的画面。这种创作方式还真是挺特别的,感觉像是在用音乐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样。
其实我觉得吧,这两首歌也是在帮助观众理解电影的主题。《就是哪吒》表现了主角的叛逆和不屈,而《在故事的最终》又展示了温情和关爱。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其实正是整部电影想要表达的。这样一来,即使离开了电影院,观众听到这些歌,也能回想起电影的情节和主题。这种设计还真是挺巧妙的,既能让电影留下深刻印象,又能让音乐本身有独立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