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牛人发明沟渠成型机,一人完成10人工作,变当地致富红人

桃子说娱乐新闻 2024-11-01 13:46:21

从灵感到轰动:沟渠成型机的诞生

"师傅,这个数据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一位清华研究院的工作人员看着手中的检测报告,满脸惊讶。眼前这个看似普通的农用机器,混凝土回弹仪的检测数值竟然超过了30,远远超过28的标准线。

这台引发轰动的沟渠成型机,竟然是江苏盐城的一位普通零部件加工工人亲手制造的。更令人惊讶的是,它竟然能顶得上10个人的工作量。

这个叫孙建东的男人,站在他自己发明的机器面前,满脸的骄傲。此刻的他,大概也没想到这个机器会让他在当地出了名。

这事得从他一次偶然发现说起。

那时的孙建东正在从事他的老本行——零部件加工。有一次,他偶然看到工地上的工人们正在用铲子铺设沟渠,他们忙活了大半天,但是进度却微乎其微。

他的父亲告诉他要行动起来,他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开始深入研究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从设计图纸到组装零件,从料仓到挤压装置,每一个细节他都十分投入。

这台机器的设计理念很简单:顶部是混凝土料仓,中间是挤压区域,前面安装了液压系统推动压板来夯实。

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中,实则藏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门道。

“一个修理工居然能发明这么高科技的玩意儿?”当地的很多人都对孙建东的发明感到好奇。

但真正使这台机器成为“网红”的,是它的高效。普通工人铺设沟渠需要十几个人忙活,还需担心质量问题,而该机器只需一个人就能操作,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孙建东这台机器,不需要一群人,一个人就能轻松完成,而且做出来的工作质量非常高。

然而,这次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孙建东在这条路上走过不少弯路。再来讲一个几乎让他颜面扫地的小故事。

大家常说高手在民间,这次确实让大家大开眼界。一位普通工人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将疯狂的想法变为现实。

孙建东最难忘的一天应该就是机器第一次现场试验的那一天了。现场的情况尴尬得让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孙老板,听说你新出了个机器,今天能让大伙儿见识见识吗?”当地老板王师傅眼神带着期待,特意赶来看这台"神奇"的沟渠成型机。

工具车刚运到现场时真是让人瞪大了眼睛。厚实的底盘、闪闪发光的料斗,那种陷入机械王国的感觉一触即发。两个师傅在旁边帮忙调试,并且还准备了一场专业的讲座。

围观的人群中间,大家都在等待着这场精彩的表演。

“开始了开始了!”机器缓缓启动,混凝土从料斗中落下,液压驱动的压板也开始来回运动。孙建东的心都快跳到嗓子眼了,生怕出什么岔子。

刚走没多远的机器立刻就露出了问题,混凝土掉落得到处都是,浪费得不行。

更要命的是,做出的沟渠,有的地方裂裂的,像蜘蛛网一样,而有的地方的混凝土根本就没打实。

"这……这效果也太差劲了!"王师傅面色阴沉,他本以为能够用机器减轻人力负担,但没想到机器做出来的活儿还不如人工。

孙建东赶紧说:"师傅,我调整调整!"但他越调整情况越糟糕,有些地方甚至都没有铺上混凝土,简直是节节败退。

"算了吧,这还不如让工人们直接干呢。你这机器不行啊,还得人工去修,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王师傅失望地摆摆手。

孙建东用几个月的时间辛苦研究的项目全都泡汤了,看到这一幕,他的心情简直糟糕透顶。回到家,躺在床上思绪混乱,想着王师傅失望的脸庞,彻夜难眠。

"儿子,失败是成功之母。"父亲看出儿子的郁闷,拍拍儿子的肩膀鼓励道,"我们再好好琢磨琢磨,肯定能找到问题所在。"

是啊,既然选择了创新这条路,哪有一帆风顺的。孙建东从床上爬起来,打开图纸,重新研究起来。

看到儿子重新燃起斗志,老父亲欣慰地笑了。

创新并不一定要高大上,有时候就是这种接地气的发明,反而更加实用。只要不怕失败,就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天地。

凌晨三点,孙建东家的灯还亮着。桌上摊着一堆图纸,旁边是他画得歪歪扭扭的改进设计。自从上次在王师傅面前丢大脸后,他就开始像着了魔一样,一直琢磨怎么把机器改好。

突然间,孙建东眼前一亮,一个想法突然蹦出——安置振动器!

说干就干,他马上着手改进机器:他调整了入料口的坡度以使得上料更加顺畅,并且在机器的后部加装了振动器。

孙建东厚着脸皮找到王师傅,求他给自己一次机会。王师傅为人豁达,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这次较量真是够刺激的,王师傅特地用卷尺量了30米的比赛区域,要求一米宽、70厘米深,还得横平竖直、表面光滑!

听起来,这个标准可不低。

人工队这边也在全力以赴:一个在铲混凝土,一个在抹,还有人专门负责摆模具。他们的配合默契无间!

这次,孙建东的机器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强悍。经过改良的机器稳定地向前推进,所做出的沟渠平整且笔直,连经验丰富的王师傅都不禁多看了几眼。

尽管人工队人多势众,但比赛最终算是打平。然而孙建东的机器进步明显,众人有目共睹。

听到这话,孙建东差点笑出声来。但他心里明白,这台机器还有提高的空间。比如上料还需要人工辅助,这就说明自动化的程度还不够高。

王师傅也对此产生了兴趣,他主动找到孙建东说:"我们是否可以改进一下这个机器呢?我觉得它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看着王师傅从最初的质疑到现在的支持,孙建东内心感受到了温暖。这正是老一辈工匠精神的体现,他们严于律己,同时又能欣赏和鼓励后辈的进步。

虽然改良的道路仍未走完,但孙建东已经看到了希望。他明白,下一步要进行的改进必须让王师傅感到惊艳!

有人称他是技术控,他废寝忘食地研究新发明。然而,对孙建东而言,只要能够帮助工人师傅们减轻负担,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

毕竟,创新的道路上,没有一个词是容易的。

这次孙建东可是下了大功夫。不仅在入料口加装了脚轮,让混凝土能自动均匀下料,还在液压驱动的挤压装置上增加了金属垫圈,增大了和混凝土的接触面积,连振动器的功率都提升了一大截。

王师傅看了看眼前的阵仗,眼睛都亮了:"小孙,咱们这次就来个大的!就一个小时,咱们看看究竟能干多少活儿!"

现场气氛变得紧张起来,人工队那边如同精兵强将,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准备要大干一场。而孙建东这边就显得从容多了,他和挖掘机师傅两个人,让人看着都觉得几乎不可能赢。

但当机器启动的时候,所有人惊呆了。

混凝土从入料口稳稳地落下,经过挤压、振动,一条完美的沟渠就这么成型了。最绝的是,这回连人工辅助都省了,挖掘机往料斗里添料就完事了。

孙建东悠然自得地站在一旁,人工队却忙得汗如雨下,还在努力赶进度。

眨眼的功夫,一小时就过去了。

而这还没有结束。为了让王师傅能够实实在在的放心,孙建东主动提出等两个星期,等混凝土彻底凝固后再进行强度测试。

这下,终于有结果了!

王师傅用回弹仪反复测试,数字稳稳地超过了30,比标准线28还要高。这下,王师傅哑口无言了。

"小孙啊,你这个机器真的成功了!"王师傅用力拍了拍孙建东的肩膀,那份激动的劲儿,简直就差没当场表演个后空翻了。

看着自己的发明终于获得认可,孙建东心里不禁五味杂陈。从最初的质疑到现如今的肯定,其中每一步的艰辛都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正是这份坚定,让一个普通工人的创新想法,成为了真正能够解放劳动力的得力助手。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创新力量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提升创新能力,探索并实践新模式、新方法,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

比如,建设智慧乡村、引入社会资本,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促进农业生产、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提升乡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培育有才干、有责任感的乡土人才,共同参与乡村振兴事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回顾孙建东的创新之路,从最初的惨败,经过添加振动器的革新,最后走向了完美的蜕变。每一步都充满了执着和智慧。

现在的孙建东在盐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凡是谈论起发明沟渠成型机的他,周围十里八乡的人无不对他赞赏有加。

他的故事在当地传开后,不少农民都跑来看稀奇。一台机器能顶十个人的活,这在农村地区简直就是神器。过去需要七八个壮劳力忙活一天的活,现在两三个人就能搞定,而且质量还特别过关。

这不,连清华研究院的专家都被孙建东的发明吓到了。他们认为,孙建东的发明解决了水泥沟渠成型、夯实等工序的一体化问题,而且自动化程度高,大大减少了人工使用。

专家还建议他参考现有的水泥泵和传输结构,提升机器的性能。

然而,孙建东最自豪的并不是这些虚名,而是看到他的发明能够真正的为农民服务,每当看到他的机器在田间地头辛勤工作,他就觉得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这是乡村振兴路上最接地气的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小发明是最受欢迎的。并不是所有的发明创造都要惊天动地。

如今的农村正在悄然发生诸多改变。像孙建东这样的能工巧匠,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你可能不会在新闻联播上看到他们,但他们每一个小小的创新,都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老百姓的创新精神不就是这样的吗?从最实际的需求出发,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实际的问题。这就是基层创新的魅力,不只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把事情做好。

0 阅读:0

桃子说娱乐新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