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快到了,我问小蓝假期打算去哪里玩,她说哪里都不去,就在附近的公园转转。
我有点小惊讶,因为有钱有闲的她,经常一到假期,就带着孩子满世界去旅行,孩子才6岁,国内的大城市几乎都转过了,也出过几次国。
小蓝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轻叹了一口气,“没为什么,就是不爱了。以前带孩子去旅行,想法很单纯,就是想带他多见一下世面,希望他将来可以成为一个温和有力量的人。
可是几年下来,我发现孩子的格局还是没有打开,说话吞吞吐吐的,老师让他上台发言也不敢,总是怯生生的。”
小蓝在跟我唠叨的时候,我一边听一边回忆她的朋友圈。从照片上不难看出,大人玩得特别开心,感觉笑容快要屏幕上溢出来了,小朋友虽然每张照片都在比V,但是似乎没有那么的享受其中。
显然,旅行的主体是大人,而非孩子。
说真的,五一假期如果做不到这4点,还是别带孩子去旅行了,格局打不开,还耗时耗力浪费钱财。
1.深度参与
去旅行,鲜少有家长会问孩子的意见的,一般都是安排好一切,让孩子跟随。
如果你的目的是想带孩子去玩,想打开他的格局,就要让他参与旅行的计划和过程。
一起精心策划旅行,不但能创造有趣的亲子时光,还能培养他们思考和表达想法的能力。
我们可以把想去的几个景点罗列出来,了解一下每个景点的风土人情,让孩子自己选择,然后一起做好路线、日程安排和准备行李物品。
旅途中,因为某些原因,原定的日程可能会有变,我们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讨论后再进行调整。
孩子做事虽然没大人想得那么周全,但在日常生活(包括旅行)家长要逐渐放权,给到孩子一些选择权,他才有机会去锻炼、去成长。
2.深入体验
所谓格局,是对事物的认知。
孩子是依赖五感去完善大脑数据库(用白话说,就是积累经验)的,想要提升他的格局,就要给他能吃、能闻、能摸、能玩、能听的东西,
只有让他深入地去体验、探索和思考了,他才能在丰富多彩的的经验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孩子1岁多的时候,带他去过张家界,当我们都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的时候,他却在一旁玩起了沙子:两只小手捧着沙子,认真地看着细沙从他的指缝中滑落,玩了一遍又一遍,乐此不彼。
去年带他去大理看洱海,5岁多的他还是这样,不在乎眼前的万顷碧波,只在乎岸边的小石子。他一次又一次躬身去捡,然后用力一投,感受石子击打水面带来的奇妙体验。
看着孩子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我才明白:孩子想探索世界,而非走马观花看世界。
孩子可以对着一只蚂蚁看半天,他不在意这是广东的蚂蚁还是云南的蚂蚁,只知道这只蚂蚁激发了他的兴趣。
他能观察那么久,肯定是看到什么,想知道什么,然后想着去验证什么,这是发自内心探索的过程。
如果去了一个地方,就匆匆看见几眼,拍完照就走人,孩子没法深入去体验和探索,他能有多少感触,又能涨什么见识呢?
3.设定角色
让孩子积累成功的体验很重要,因为它能够激活大脑奖赏系统,获得成就感。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
在实际旅行中,我们可以创造机会给他锻炼,帮且积累成功经验。
小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帮些力所及的小事。比如,在外面露营,把找地方搭帐篷、捡树枝生篝火、加工蔬菜的任务交给他。
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充当“导游”的角色,负责研究坐什么交通工具到目的地,怎么换乘地铁等;或者让他做“会计”,负责管理交通工具、餐费、纪念品的预算。
孩子完成任务了,记得要表扬他。有了成就感的滋养,自然不用愁学习没动。
4.深度互动
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去一个新的地方旅行,孩子会看到很多新事物,也会许多不同的新体验。
这时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想去深入探索和了解,这是一个深化思维的好机会,我们要趁机种下这颗兴奋的种子,让它有机会生根发芽。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说,孩子问的问题很“刁钻”,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根本回答不上来怎么办?
跟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就行。
不过平常也要多积累一些知识才能跟孩子建立深厚的连接,才能更精准地寻找答案。
比如平常可以跟孩子一起读《跟爸爸一起旅行》这套书。书中的内容很丰富,涵盖了各地的风土人情、美食特产、自然奇景、地标建筑、历史遗迹等。既是儿童百科全书,又是地图,可以随时随地和孩子展开交流。
如果假期不打算去很远的地方,就在公园、山里转转,那可以读一读《DK树木大百科》和《昆虫记》这些科普类的书籍,让孩子带着问题去真实的大自然里探索,开拓孩子的思维。
总而言之,假期带娃去旅行,不要攀比花费多少、旅程的近玩,而是真心实意地挑一个孩子感兴趣的地方,让他深入去体验,唯有深入,才能带来触动,才能带来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