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恒星核聚变,其中隐藏着两大奥秘!

宇宙时空探索 2024-12-29 09:43:37

我们日常所见的太阳光辉,其实是太阳核心区域进行着剧烈的核聚变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

想要深入理解恒星内部核聚变的机理,你可能很快就会想到,正是因为恒星巨大的质量赋予了其核心区极高的温度与压力,足以支撑核聚变的发生。

这种解释虽无不妥,但未能揭示问题的核心。以太阳为例,核心的温度高达骇人的1500万摄氏度,压强更是高达约2650亿个大气压。这样的极端环境,在人类眼中无疑极度严苛。然而,即便是如此高的温度,依然不足以触发核聚变——实际上,要达到核聚变的条件,温度需至少在一亿摄氏度以上。

然而,现实中的太阳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核聚变,这是为何?

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原子核内部的神秘世界了。

在我们周围,煤炭、石油、天然气是最常见的能量来源,这些能量往往存储在分子之内,亦或是原子间通过化学键所形成的连接中。在适宜的温度与氧元素的参与下,原子们乐于重组它们的关系,转变成更为稳定的分子,并释放出能量。

然而,这种能量释放的效率实际上并不高,每个原子平均贡献不过几个电子伏特的能量,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反应,效率相当有限。这也解释了为何火箭推进力难以提升——其使用的化学燃料效率低下,必须依靠庞大的质量来产生足够的推力。但质量过大又会导致需要更强的推力来克服,因此存在一个微妙的平衡。

让我们继续深入探索,进入原子的内部。

在原子内部,我们能找到原子核和电子,而原子核则由质子与中子构成。从理论上说,将一个电子纳入原子使其与原子核结合,仅需几个电子伏特的能量即可。

但想要将一个质子或中子添加到已存在的原子核中,则需要多达数百万伏特的能量,这便是强核力作用的结果,它能够彻底改变原子核的结构,原子弹和氢弹释放的巨大能量即由此而来。

强核力的强大和释放能量的高效率,使得许多国家投入巨资研发可控核聚变技术,这也是其吸引力所在。

回到先前的话题,太阳核心区的温度虽高达1500万摄氏度,不足以触发核聚变,但现实情况下,太阳确实在持续进行核聚变,这是为何?

在恒星内部,当密度与温度超过一定阈值时,氢原子会融合为氘,进而形成氦3,并最终生成氦4,这一过程释放出约2800万电子伏特的能量,极为可观。

然而,根据理论计算,1500万摄氏度的温度并不足以引发核聚变。太阳之所以能够进行核聚变,要归功于量子世界的一个奇特现象:量子隧穿效应。

量子隧穿,就如同现实世界中的瞬移一般,即便能量不足,也能突破限制,达到另一侧。在量子世界中,你或许可以无视物理规则直接“穿越”,但这只是一个概率问题,能量越大,概率越小。

因此,在太阳内部,尽管理论上量子隧穿效应突破能量限制完成核聚变的概率极低,仅为10的28次方分之一,但由于太阳内部存在多达10的57次方个粒子,且每个质子每秒与其他粒子发生高达十亿次的碰撞,因此,每秒发生核聚变的质子数量依旧庞大,可达10的38次方。

进一步的问题是,当氢元素耗尽后,重元素是如何产生的?

一些朋友可能会说,氦元素在高温高压下会继续聚变,生成更重的元素。这固然没错,但并未详细解释具体过程。

这就牵涉到另一个宇宙奥秘:霍伊尔态。在恒星核聚变所需的温度和压强下,氦4进一步聚变几乎不可能,因为氦4无法直接接纳质子,且两个氦4也不足以结合,生成的铍8原子核也不稳定。

尽管如此,恒星核聚变可以通过量子隧穿效应完成,并释放巨大能量。前提是聚变后总质量小于聚变前,如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生成氦4,其质量小于四个单一粒子之和。

然而,两个氦4结合成铍8几乎不减少质量,因此铍8极不稳定,迅速衰变为两个氦4。物理学家霍伊尔推测,若三个氦4结合,形成的碳12将是一个稳定原子核。

但理论计算表明,三个氦4结合生成碳12是不可能的,因为两者质量差太多。

霍伊尔提出了处于激发态的碳12,拥有较高能量,其质量可通过质能方程与三个氦4的质量总和接近。

这种激发态的碳12即为霍伊尔态,后来被科学家证实,解释了恒星内部重元素的来源。

0 阅读:30
宇宙时空探索

宇宙时空探索

用通俗的语言诠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