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造极|左手高地,右手绿洲

商业科技咖 2022-08-05 09:59:59

文/王木

6年之后,面对窗外兴隆湖水面掠过的飞鸟,甘肃人潘思铭还会不时想起自己第一次被震撼的那个下午。

2016年,作为清华校友,计划回国创业的潘思铭受清华四川互联网研究院之邀,到四川天府新区“看看环境”。在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读完博士后,他先后在思科硅谷总部和苹果库比蒂诺总部从事研发。

最初,潘思铭没抱太高期望,心想国内环境可能大同小异。但当车从成都双流机场向东驶入天府大道,一路往南,最终停在离成都市中心30公里的兴隆湖边,他却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

水光潋滟、绿意盎然、飞鸟成群。但这个僻静之处又活力四射。尽管还在施工建设,湖畔已有了一些创业公司,来来往往的年轻人脸上写满“梦想”和“野心”。天府新区管委会的速度更让人惊异,“实验室已经给你备好了,办公场地也给你备好了,你随时可以开干”。

兴隆湖畔(成都天投集团/图)

潘思铭立即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不去其他地方看了,就在成都成立一家公司。”

于是,在政府协助搭建的临时办公室里,以模拟集成电路芯片为主导业务的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诞生了。三年后,潘思铭和团队独立设计完成中国大陆第一颗具有完整知识产权、具有量产能力的10Gbps高速信号调理类芯片。易冲由此成为国内无线充电行业领军企业,估值超过10亿元。

2019年,潘思铭把公司正式搬进兴隆湖畔的成都科学城——那个最初让他深受震撼、眼下正孕育着无限可能的新经济高地。

新经济高地

从硅谷到天府,潘思铭的“回归”,正是天府新区竞逐全球新经济产业的一个缩影。

“新经济”之新,在于信息技术革命的颠覆性变革和由此带动的产业、模式、业态的创新。

作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学高地、科学城创新策源地、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主阵地、国家实验室和天府实验室承载地,成都科学城正以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的虹吸效应,走在天府新区新经济发展的最前沿。

2021年12月,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告别了市中心“驻扎”了65年的老院区,集体搬迁到成都科学城鹿溪智谷科学中心,与天府实验室、中核系等其他24家国家级科研机构比邻而居。

作为基础科研的“国家队”代表,中科院成都分院8000多名科研人才,将参与筹建天府实验室,推动高海拔宇宙线研发中心、山地灾害链综合模拟平台等基础设施条件平台的建设。此外,成都分院还将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低碳、新型材料等方向,联动中科系其他院所,推动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中科院成都分院(中科院/图)

随着国家人才战略、中国科学院BR计划、西部之光计划的实施,中科院成都分院副院长刘庆预计,未来5年仅中科系的高能级人才就将发展到一万人。而后续伴随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的建成,中科系相关院所的入驻,人才集聚还将持续。

同时向天府新区聚集的,还有国之重器。与鹿溪智谷科学中心相对、距离兴隆湖东南角约2公里的区域,坐落着12个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最惹人注目的,是一颗闪耀科技和未来色彩的“蓝宝石”——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在“十四五”规划和东数西算的国家战略部署推动下,作为西部唯一的国家超算中心,它正依托每秒钟10亿亿次、全球前十的算力,成为支撑新经济发展的“最强大脑”。

据成都超算中心董事长顾勤介绍,中心已承接了13个国家级研究课题。但她强调,除了科学研究,最强大脑也服务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城市治理。自建成以来,超算中心通过超算+人工智能、超算+智慧城市等应用创新,为重庆、北京、上海等35个城市的700余家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用户提供算力服务,涵盖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灾害预警等30多个领域。

成都超级计算中心(成都天投集团/图)

基于科研实力、人才资源和基础设施,天府新区大力推动从基础研究转向应用创新,打造协同创新中心,引育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50余个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促成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同时,以产业生态圈为理念,以科学城为核心,天府新区建设起高效集约、有机协同的产业环境:西环兴隆湖建设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园,布局新经济产业园、央企研发中心和校院地协同创新区;南沿凤栖谷湿地建成数字经济产业园,布局天府无线谷、凤栖软件园;东北接天府新区龙泉汽车城,布局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随着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华为鲲鹏、海康威视、商汤科技、海天集团、易冲半导体等众多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入驻,以国家级院所高校为牵引、科技型领军企业为支撑的创新生态初见雏形。

得益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天府新区的新经济产业正成型成势。根据天府新区新经济局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新区已落地数字经济重大项目120余个、高技术服务机构60余家,全年仅软件业务收入就超过185亿元。

“孕育”独角兽

就在这片新经济高地的腹心地带,兴隆湖与鹿溪河的“怀抱”之中,一片岛屿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全球首个以独角兽企业孵化培育为主的产业载体——独角兽岛。

“项目以新经济应用场景构建为目标,以独角兽企业引进培育为根本,建成后将成为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最具标识度、最具带动力的新经济成长高地”,独角兽岛建设运营方——天府新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樊永宏展望。

面积达1006亩的独角兽岛,按照全周期培育、全要素保障、高品质生活的思路,聚焦数字、智能、绿色、创意、流量和共享六种新经济形态,打造独角兽企业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聚集地和生态创新区。

“这是一个创新型、复合型的产业平台,可以为初创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超级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多样化、可持续的办公空间。同时,将同步建设覆盖工商、税务、法律、投融资、公共技术平台等的综合服务体系,全面赋能园区入驻企业,”天府新区新经济局局长刘杰表示,“这对天府新区和成都科学城做大做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有很重要的助推作用。”

独角兽岛启动区实拍(成都天投集团/图)

人工智能企业商汤科技就是第一家拟落户“岛”上的“岛企”。早在独角兽岛启动建设之初,商汤集团就决定将聚焦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的“未来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总部基地设在天府新区。理由很简单,成都先后出台“智慧蓉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政策,为人工智能提供了用武之地。而天府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科研实力超群,相关产业已有集聚之势。

天府新区对独角兽企业的“无微不至”让商汤科技成都公司迅速度过了婴儿期——一对一的企业服务专员,特事特办的流程,2018年底还专门出台《关于支持新经济企业入驻独角兽岛的若干政策》,从企业集聚、科技研发、市场开拓、金融联动、人才招引、产权维护、平台共享、成长壮大、可持续发展、定制化政务服务等十个方面给与全方位支持。

以企业融资为例,新区设立伊始就成立了天府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定向投资优质科创企业。天府资本总经理覃琦表示,“建立良好的基金生态,本质上就是服务新区创业创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的聚集”。

但最让商汤科技“受用”的,是天府新区为新经济的应用场景提供的广阔空间,和独角兽岛周围高能级科研力量的强大支持。

“在天府华西医院、地铁、学校,都有商汤智慧软件的应用场景落地”,商汤科技成都公司总经理傅强解释,天府新区发展正日新月异,恰好给人工智能提供了难得的应用场景,“场景对于一个需要大量数据、需要不断迭代、不断优化的人工智能企业而言,非常重要。这比一次性的补贴、资金更为宝贵”。

另一方面,随着新经济领域分工日益精细化,商汤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软件企业,还需要结识盟友。“在天府新区,我们很容易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共同孵化未来可应用的科研成果。未来,我们在独角兽岛上也能方便地找到伙伴,研发攻克前沿问题。”

空间广阔、人才聚集、研发强劲,在傅强看来,共同助推企业成果孵化落地,更容易形成新经济产业的良性生态循环,“这是我们选择天府新区和独角兽岛的重要原因”。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绿洲”

商汤科技成都敢于“尝鲜”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预见到这里将诞生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

作为“公园城市”理念的首提地,天府新区摒弃竭泽而渔的传统发展方式,选择了一条生态与产业并重的绿色之路。

一方面,按照“突出公园城市特点”的要求,天府新区锚固“70.1%生态空间”,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初步形成“一山、两楔、三廊、五河、六湖、多渠”的生态格局。同时,按照“城市组团-公园片区-公园社区-公园街区”四级空间体系,天府新区邀请国内外顶尖设计师,整体设计和规划管控天际线、轮廓线、山水通廊,塑造出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兴隆湖湖畔书店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而另一方面,天府新区也在探索产业经济和绿色生态的相融相生。

独角兽岛就是一种尝试。“规划的灵感正来自兴隆湖及周边自然湿地”,设计方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将独角兽岛建造为“荷塘”,以一系列交互式的“荷叶”体现“聚集”,也寓意新经济企业在独角兽岛上聚合与生长。

一体化的建筑群围绕着中央广场和地铁站分布,放射状的布局使步行者或骑行者只需几分钟即可到达独角兽岛的任何角落,配合未来将建成的TOD项目,便利绿色出行;通过地下空间的整合开发与地上空间联动,加强土地垂直利用率,节约土地资源;以“绿”为底对整个园区进行规划,打造出具有观赏性的植物景观点位,助力亲近自然。

一个趋势是,在天府新区新经济产业中,绿色正成为一道亮眼的底色。

建设中的独角兽岛(成都天投集团/图)

2021年,天府永兴实验室揭牌成立,聚焦零碳能源、资源碳中和、地热能及固碳3大研究方向,围绕碳中和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投一体化的协同布局。

实验室揭牌成立之初,中国工程院院士、天府永兴实验室主任张远航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零碳能源主要研究氢能、绿色天然气以及绿色交通技术;资源碳中和主要研究生物质零碳利用、零碳燃料与减污降碳;地热能及固碳主要研究固碳与生态修复、地热能开发利用等。实验室设置了零碳能源系统、高分子碳中和等8个前沿研究中心,未来将赋能清洁能源、环保装备、绿色建材3大产业赛道,引领促进碳中和等新兴产业发展。

同时,海天集团等生态导向型企业也在聚集。作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21年四川首家A股主板上市的民营企业,海天集团将总部设置在兴隆湖南岸。“在生态可持续特性上,我们和天府新区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取向。”海天集团常务副总裁钟映海表示。除了提供供水和污水处理业务,让城市呈现清波荡漾的生态美景,海天集团还将其水务主业特征和绿色低碳文化特质融入兴隆湖景观,悬浮在空中的“冰山”科技展厅已成为沿湖的一道风景线。

海天集团总部(海天集团/图)

如今,当乘飞机掠过天府新区上空,4500亩水面的波光粼粼尽收眼底;也可步入兴隆湖畔中信书店,将水下生态一览无余;或造访湖心岛,在栖息的候鸟中寻回久违的野趣……

在兴隆湖畔工作3年有余的王磊站在湖边伸了个懒腰,心情惬意,“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心中的绿洲”。

未来新城

对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副院长刘庆而言,这片走出实验室就抵达的“绿洲”,正带给自己前所未有的体验,“每天来这里上班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周围走一圈,神清气爽,工作效率也高”。

当研究遇到瓶颈,刘庆说科学家们会去室外小花园走一走,“换个环境,遇见不同的研究人员,虽然不是一个专业一个方向,但可能会激发灵感,使问题一下就解决了”。

和刘庆类似,越来越多天府新区入驻者,迎来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跨过一条街,步行15分钟就能上班;下班后呼朋唤友,绕兴隆湖结伴慢跑;每到周五,一些公司甚至专设运动时间,组织员工集体到天府公园里打球。

兴隆湖(成都天投集团/图)

在“宜居宜业”“职住平衡”背后,离不开天府新区的巧妙规划——不再将城区分割成相互独立的孤岛,而是根据人的需要,巧妙地将居住、生产、生活区域有机融合,并促进人与人的交流。而规划背后核心逻辑在于,人,才是城市与产业成功的奥义。

问题是,怎么吸引人才?天府新区的策略是,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需。推出“天府英才”计划招揽高层次人才,为求职阶段的蓉漂提供免费的过渡驿站,建设天府华西医院、天府七中等优质医疗、教育配套资源……

天府新区在揽才上的“不遗余力”,让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人力总监汤琦记忆犹新。易冲草创初期,管委会曾在一个月之内就帮忙搭建好办公室和实验室,甚至让出了工作人员自己的桌椅。后来因为业务需要,易冲邀请一位业内顶尖的华人芯片设计工程师加入,工程师入境考察时签证却因疫情受阻,天府新区科创人才局多番协助,还通过市委组织部、省商务厅与领事馆斡旋,耗费了大半年,最终帮他获得了签证。

当这位迁居美国30年的工程师跟随汤琦参观完麓湖2100亩生态湖域,又围着兴隆湖跑了一圈之后,他决定留下,“30年前是举家往海外走,30年后没想到是举家往成都搬”。

汤琦分析,高层次人才愿意留下,一方面是企业提供的平台和支点,能成就一番事业。但更重要的是,天府新区以人为本的营城理念、从工业生产回归人文生活的规划逻辑,筑造了一个兼顾烟火气和未来感的“新世界”,形成了对高科技人才的核心吸引力。

一组数据或可做注脚。过去五年,四川天府新区青年人才落户17.8万人,居成都全市首位;引入高层次人才457名、年均增长34%。

恰如城市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揭示的那样,思想在居住于人口密集的城市空间里的人们当中交流,这种交流有时会产生人类创造力的奇迹。人才的集聚,最终也带来了创新的迸发、产业的集聚。

如今,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把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都设置在天府新区。这既因为和天府新区共成长的感情,更由于这里有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与生态。汤琦感慨,“落到这里,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今年已获E轮融资的易冲,除了志在全球芯片领域争得一席之地,还心怀一个更大的梦想。近年来,它不停游说产业链上下游伙伴也入驻天府新区,“挨在一起,彼此协同,咱们把产业生态做到百亿级”。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0 阅读:28

商业科技咖

简介:过去的事情就放下 未来的生活才会没有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