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战争火焰烧到了鸭绿江边,直接威胁到我国的安全,为了保家卫国,毛主席做出了一生最为艰难的决定,出兵朝鲜。
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不到一年,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组织几十万大军出国作战,面临的第一考验就是后勤保障问题,统管后勤的负责人尤为重要。
最终经军委总参谋长聂荣臻推荐,四野司令部副参谋长李聚奎将军紧急调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统管东北军区(包括边防军)和其他参战部队的后勤供给工作。
为什么选择李聚奎将军
1948年8月,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政委李聚奎将军率领东北野战军后勤部进驻阜新,具体组织攻打锦州的作战物资供应。
由于廖耀湘兵团的四十五师占领了彰武,切断了从齐齐哈尔到阜新的铁路线;同时又进攻到距阜新仅七八公里的东南山上,对公路运输线也造成了极大威胁。
就在这样的危险环境中,李聚奎每天晚上都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到阜新去一趟,检查作战物资运集、运送情况和侦察敌人的动向安排运输车辆,将大批粮食、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保障了前线部队攻打锦州的作战需要。
这从一定意义上标志着我军的后勤保障工作已由过去作战物资主要“取之于敌”,变为主要依赖于组织良好的后勤了。同年11月,东北野战军大举入关,李聚奎将军组织后勤部门运粮运弹,为平津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正是由于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后勤保障工作的一系列成绩,将志愿军出国作战的第一考验后勤供应交到了李聚奎将军手中。
李聚奎将军一到任,就立即组织后勤部人员开始向朝鲜北部突击运送各种作战物资器材,火车、汽车一齐出动,本着“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信念,将大批作战物资运过了鸭绿江,有力的保障了开战初期的后勤需要。
志愿军后勤工作面临的三难
1.开战初期战役频繁参战兵力猛增
开战初期,战役连续进行,间隙时间短;作战部队前伸迅速,运输线急剧延长;入朝参战兵力猛增;第一次战役志愿军入朝作战兵力约30万人,第二次战役增加到约45万人,后来,随着第三批和第四批志愿军的入朝,志愿军在朝作战的总兵力达到了76万人,然而后勤力量则增长不大,后勤保障任务大大加重。
2.战争初期志愿军没有制空权
再次,战争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投入各型飞机1100架,日夜不停地对朝鲜北部的桥梁、公路、铁路进行轰炸,每个交通路口甚至还有值班飞机。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飞机不间断地在空中盘旋,见人就打、见车就炸,而那时我志愿军空军尚在初创期,无法与联合国军空军抗衡,不间断的轰炸给志愿军后勤运输造成了巨大压力。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3年中,“联合国军”空军为轰炸朝鲜北方铁路线,共投弹19万枚,近10万吨,平均每7米通车线路就投弹1枚。
3.朝鲜半岛地形严重影响后勤保障
当时在朝鲜运输物资主要依靠公路和铁路运输,但朝鲜半岛三面临海,多为狭长山地、河多,气候多变,进而导致其公路南北纵线多,东西横线少,且多盘山跨水,桥梁密度大,加上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被轰炸后,抢修十分困难,仅有的几条铁路,多是日本占领朝鲜时修建,多在沿海,腹部地区少,非常密集,常常一处被炸各线瘫痪。
李聚奎三招应对繁重的后勤任务
1.建设兵站梯次储备把白天运输变为晚上运输
在李聚奎将军的带领下,东北军区后勤部积极调整了后勤组织和运输线的兵站,将作战物资沿兵站线梯次储备,将长途直达运输改为多段转运。原来的直达运输是物资装上车后要一直走上几百公里,且夜间行车,速度很慢。实行 “分段接运制”后,每段以一夜能打来回的距离为限。这样每一个班组的司机就能很快熟悉路况,极大地提高了运输速度和效率。
2.供应炒面解决志愿军基本吃饭问题
第一次战役以后,为了解决由于敌机轰炸和夜间作战部队不能生火做饭问题,成为困扰志愿军作战的大问题。
时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第一政委、负责志愿军后勤供应工作的李聚奎将军想到了1936年底,他所在的西路军受挫祁连山,部队被打散了,他沿途乞讨回延安时曾吃过老百姓给的一种炒面,这炒面的特点是食用方便,易于保存,这正符合目前志愿军作战的需要。
李聚奎先是制作了一批炒面到前线,因其既可避免做饭的炊烟暴露目标,且又食用方便,颇受指战员的欢迎。
彭德怀司令员和志愿军总部的其他首长看过样品后也都十分高兴,炒面样品在前线部队试用后效果很好。彭总专门让洪学智副司令员给东北军区后勤部发了电报,告诉他们:“送来干粮样子,磨成面放盐,炒时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并要求在每月为志愿军准备的口粮中,要供应三分之一的炒面。
于是东北和许多省市家家户户炒炒面。周恩来总理非常关注朝鲜战场的后勤供应,他也在百忙中抽时间和机关干部一起炒炒面。仅 20多天,第一批 200 万公斤炒面就送到了前线。
后来,负责后勤工作的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说:“如果没有炒面,就解决不了部队最低限度的物资保障。”
3.建立防空哨应对敌机轰炸
为了应对联合国军近千架次飞机昼夜不间断的狂轰乱炸,李聚奎利用人民群众的智慧,以信号站的原理,在运输站前方设立防空岗哨,监视美国军机的活动。
同时,他还向彭老总建议在防空岗哨部署兵力和高射炮等武器装备,以保护我军的运输线。由于李聚奎的这一建议,我军在公路运输线的两旁增加了万余名哨兵。
一旦发现敌机出没,哨兵会立即鸣枪示警,在这样的保护措施下,我军运送的军粮损耗率从最初超过40%降低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当时被誉为奇迹!
1952年5月31日,美军第8集团军军长范弗里特在记者招待会上也不得不无可奈何地说:
“尽管‘联合国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军的供应,但共军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了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彭德怀曾不止一次讲过: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应归功于后勤。”
聂荣臻在他的回忆录中讲道:
“严格地说,我们是从抗美援朝战争中,才充分认识到后勤工作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的。”
正是由于李聚奎将军在朝鲜战争中的巨大贡献,1951年10月,他荣获朝鲜政府颁发的自由独立一级勋章。
1952年9月,李聚奎将军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筹备和创建我军第一所培养后勤专业干部的学府,并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想,为我军后勤建设的现代化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和专门人才。
1953年,刘伯承邀请各军兵种的领导人员到南京军事学院去授课,后勤课则请李聚奎去讲。李聚奎结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后勤保障的经验进行讲授,反应“顶好”,连那位60多岁的苏联首席上将顾问也当面对李聚奎说:
“你讲得好,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联系中国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