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临失利后:大家都批粟裕,年轻小将撰文替粟出气,从此平步青云

小众说视 2023-12-09 07:17:44

南临失利后:大家都批粟裕,年轻小将撰文替粟出气,从此平步青云

1947年8月,当时的情况相当紧张。南麻临朐两次战役的失利使得内部局势雪上加霜,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让人费解的小事件。在这段时间里,出人意料的是,粟裕将军竟然遭受了一番集中批评。

南临失利的背后

1947年七月,中央下令对华野将军的主力部队进行分兵,这个决定彻底颠覆了原本的战争节奏。

华野将军此前率领部队在莱芜和孟良崮战役中获得了重大胜利,这些胜利的关键在于他能集中优势兵力。然而,当华野准备延续这一成功策略时,中央却下达了分兵的命令,要求他扰乱敌人的阵线。

这个命令着实让人费解,但华野将军毫无选择,只得照办。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似乎都指向了粟裕。

随着部队的分离,粟裕能够直接指挥的部队数量急剧减少,这直接导致了南麻和临朐两次战役的不顺利。在南麻的战斗中,面对整编的11师,在临朐对阵第八军,都演变成了一场漫长的消耗战。

这局面令人难以置信。我军的伤亡居然比敌军还要高,这在解放战争中实属罕见。更为震惊的是,我军四个纵队竟无法击败一个整编师,这对华野的领导团队造成了巨大冲击。

曾经取得辉煌胜利后,败退引发的领导层动荡,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正常的。而粟裕的震惊可能仅限于对战局突变和我军实力的深刻认知。他或许认为,军团以下部队的战术能力略逊于国军,我军攻坚战术也存在缺陷等等。总之,粟裕可能对南临失利持有“胜败乃兵家常事”的看法。

但最意外的是,华野领导团队的动荡并不仅限于军事层面,而是涉及到自身的指挥能力、领导品质甚至是意志力的深刻质疑。

陈毅和谭震林首先对粟裕起草的战役检讨电报表达了不同意见。接着,在谭震林率领二、七、九纵向胶东转移时,他给粟裕留下了一封充满批评的信。

这封信铺陈了一连串关于粟裕的观点,每一个都是对他在军事指挥上的质疑。

首先,指出粟裕经常在军事上犯粗心的错误,这是一种致命的弱点。其次,强调他缺乏远见,只看得到眼前一两步而忽略了更长远的战略。在南麻和临朐的战役中,他过于乐观自信,以致轻敌。更为重要的是,谭震林指出他缺乏谦虚,只要求下属表现出色,却从不自省。

这些观点完全扭转了粟裕自苏中七战七捷以来指挥表现的光辉形象。谭震林毫不留情地列举了每次战役中粟裕的缺点,无所保留,直指要害。

但这样的批评并非旨在盲目指责,而是提醒人们,即使粟裕是军事领域的天才,他也不是毫无瑕疵的。他在某些战役中的缺陷值得深入讨论。然而,这些言论对于粟裕本人来说难以接受,对于我这样的旁观者和军事门外汉更是难以认同。

军事指挥的缺点谈何容易,即便毛主席都可以批评粟裕,刘帅、徐帅和彭总或许也能提出一两句意见。但是,除此之外,其他人对粟裕的批评战斗指挥不佳,甚至结合具体事例来进行批评,难道不显得有些班门弄斧之嫌吗?

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对信中的批评产生了疑问。如何解释南临战役的失败与孟良崮战役的成功之间的差异?究竟是孟良崮的情况特殊,还是南临战役中发生了什么意外的变化?这些问题开始困扰着人们的思维。

挺身而出的年轻将领

谭震林送交给粟裕的那封批评信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将华野领导层推向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而谭震林离开后的匆匆之举,则让人们纷纷猜测他对这份信件的影响和深远意义。

这封信对一向谦虚谨慎的粟裕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他被指责过于乐观,而他直言对方的乐观更为过分。于是,他毅然撤回了原先起草的检讨电报,独自撰写了一份全权承担所有失利责任的报告,甚至拒绝了陈毅和谭震林的联署。

这种极端的举动极为罕见,激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毛主席也察觉到了粟裕情绪的波动,并及时回电安抚,鼓励他不要过度自责,关心他的身体状况。

在这个关键时刻,年轻的副司令员张震挺身而出。他不仅以公众能够观察到的事实来揭示我军失利的主因,而且在于他并非站在对立面,而是试图在情感上与粟裕建立联系。

张震的文笔巧妙且容易被接受。他的观点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深入分析了南麻临朐战役的细节,论证了子母堡防御战法的威力。他指出这种策略源自国军在湖南对付日军时的应对方法,强调其在短时间内构筑、易守难攻的特点。

这样的分析和论证展示了张震强大的逻辑思维和战术洞察力,这使得他在领导层内部的争议中成为了粟裕的支持者。他的观点既深刻又不与粟裕为敌,反而在情感上与他建立了联系,这种独特的角度和态度为领导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张震的分析超越了简单的战役结果,他深入探讨了国军在配置兵力方面的精妙布局。国军采用了一种灵活而坚实的方式,在每个地堡只配置少量兵力,而将大部分兵力放置在二线。

这种布局方式展现出了远见和对步兵战术的深刻理解。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种灵活的兵力配置方式后来被我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采用,取得了铁原阻击战和上甘岭战役等战斗中的惊人效果。

他的分析几乎涵盖了指挥、战术组织、通信、保障以及士兵战术水平等各个方面。通过精准的数据计算,他突显了我军士兵在消耗子弹与敌军伤亡比例上的不对等。这种全面的分析使人不得不承认,我们之所以没有取得胜利,根源在于战术和指挥上的实质问题,而非简单的乐观或粗心所致。

面对谭震林指出的战役缺陷,或许可以反思,那些战役取得胜利,是否需要过分挑剔所谓的缺陷?毕竟,战争最终取决于胜负。这些所谓的缺陷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瑕疵,无法掩盖整体胜利的辉煌。就像太阳即使有黑子,也无法掩盖其辉煌的光芒和炽热的能量一样。

深情知己:粟裕与张震的默契与敬意

在谭震林的传记中,他的叙述相对较少,言语也更为缓和,仿佛在暗示着他自发地承担责任,与粟裕一同面对困境。这种态度暗示了他对合作伙伴的支持和理解,强调了他们共同应对挑战的决心。

然而,尽管粟裕和谭震林一直是良好的合作伙伴,这次事件却在粟裕的传记中少有记载。这引发了人们的猜测,这样的记录缺失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原因?或许当事人已经模糊了记忆,但后来者或许能看得更加清楚。

粟裕一直对张震有所了解,认为他思路清晰,擅长做参谋长的工作。然而,这次事件让粟裕更深入地认识了张震的品质。他对张震的义气和胆识倍感感激与珍惜,认为这是难得的珍贵品质。

除了对张震的深刻洞察和清晰战术思维外,粟裕也对张震提出的观点和行动表示钦佩。在华野战略层面远胜于战术层面的情况下,张震却提出了一项有关我军射击技术不如国军的观点,并主导了二纵的兵教兵训练计划。

尽管华野诸将在战术上稍显粗糙,粟裕本人也对基层战术研究有所欠缺。然而,这并非完全应该归咎于粟裕。作为一军统帅,他的职责主要在于总体指挥,而深入研究基层战术并非他的重点。相较于其他将领,粟裕在这方面显然有所欠缺,但这是否与各级主官的情况有关呢?

华野的将领们多数是大老粗,缺乏深入研究军事规律的专业人才。因此,张震的出现无疑让粟裕感到欣喜。南临战役的总结让粟裕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张震的工作风格,细致、务实、全面、严谨。对于注重实际事务的粟裕来说,他对张震的好感进一步加深。

战友情深

在胶东保卫战后,粟裕急速提拔了张震担任华野副参谋长。此时,榘参座外出率部作战,司令部的领导工作便落在了张震身上。他辅助粟裕指挥了豫东、济南等战役,甚至在淮海战役时,张震和粟裕共同商讨着解决战局的策略。这段合作成就了张震在军史中崭露头角的时刻。

粟裕对张震的赏识与提拔给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这个机会让张震在开国将军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中央军委副主席,成为了军史上的佳话。

在战役指挥层面,能与粟裕形成默契的人并不多,而张震绝对是其中之一。他们之间的合作与默契为我军的胜利和战局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提到帮过第一次再帮第二次,张震两次的支持与助力让人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在南临战役后为粟裕发声,第二次则是在粟裕去世十年后,与刘华清副主席共同署名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上。

这样的行动,许多人难以做到,但张震的倡导下,最终成功发表,以此来悼念粟裕大将的遗志。这份深厚的战友情谊和历史回忆,让人们永远铭记。张震与粟裕之间的情谊和支持不仅是一段佳话,更是历史的见证和珍贵的战友情谊。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听说现在流行爆改#

14 阅读:1626

小众说视

简介:带上自己的梦想远行,与你分享精彩的影视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