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疗愈身心亦知时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7-23 20:35:21

大暑刚过,明日又进中伏,正是一年中蚊蚋最扰人的时候。蚊香可是这会儿人们不可或缺的宝贝。这个源自华夏祖先用香智慧的驱蚊利器,只是中华芸芸众香中的小小一种,而电蚊香的工作原理也与古时国人发明的隔火熏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上,香不仅被国人用来祭祀神明、滋养心灵,也是预防、治疗疾病的医家“上药”,还是能精准计时的芳香“钟表”。

焚香以礼祭神养心

香的起源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紧密相连。据考古发现,华夏祖先可能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懂得用香了。1983年,位于辽宁省凌源市和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被首次发现,发掘出了距今6500至5000年前具有礼制雏形的“坛、庙、冢”建筑群和独具特色的玉器(如人们熟知的玉猪龙)、陶器,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有力实证。其中的女神庙遗址,被考古学家初步确定为红山先民用于祭祀的“庙堂”,出土了目前已知最早的陶熏炉器盖。这个陶熏炉器盖直径11.7厘米、高8.4厘米,为细泥红陶质,形如倒置的豆(豆是古代像高脚盘的盛器),盖面有四组长条状镂孔,质地坚硬,外壁磨光。这说明在5000多年前,红山先民们已经造出古朴精致的陶熏炉来点燃香料祭祀神明了。

“香”的文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上。这个古文字的下部像一个“口”字形容器,上部成熟的禾黍颗粒正纷纷掉落,意为成熟谷物的芳香。后来,香的含义被引申为芳香的气味和有芳香气味的物品。我们今天所说的香,就是后者。

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香最早被重礼的古人用来祭祀。西周人在记述始祖、农神后稷的史诗《诗经·大雅·生民》中写道:“载谋载惟,取萧祭脂。”意为慎重考虑祭祀大事,用燃烧香蒿和牛肠脂的香味来祭神。这里提到的“萧”就是青蒿,因为青蒿有香气,所以也被人们称为香蒿。战国时期,还出现了由礼器改造制作的“高档”熏香炉,如江苏涟水县三里墩出土的“银鹰座带盖玉琮”熏炉,就是由礼器玉琮改造而来,可见当时熏香已较之前有所普及。

汉代时,得益于丝绸之路的打通,来自西域的沉香、苏合香、枫香等进入中国。更加多样的香可供选择,使得熏香逐渐成为宫廷和王公贵族间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衣物、被褥、室内、车内甚至所到之处都要熏香。这在当时不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让人欲罢不能的神仙享受。迷恋修仙的汉武帝,不仅自己喜爱熏香,而且还把自己喜爱的熏香器具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赐给了姐姐阳信长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军卫青。这个铜熏炉就是后世闻名的汉代博山炉精品,炉上精雕细琢着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在香气袅袅腾起的时候更加仙气十足,让人身心愉悦。

熏香还在汉代上升到了宫廷礼制。据《汉官仪》记载,“尚书郎入直台中……女侍史絜被服,执香炉烧熏”,大致意思是说,在尚书郎进宫值班的时候,有侍女在旁熏香侍候。同样,在《汉官仪》中还记载了一则“含香”的宫廷礼仪:“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意思是说,尚书郎口中含着鸡舌香,俯卧在地向皇帝陈述事情。书中谈及的鸡舌香,是当时产自印度尼西亚等地的一种香,为桃金娘科丁香果实,形似鸡舌,含在口中可令人“呵气如兰”,称得上是古代的高端“口香糖”。关于这项礼仪的由来,还有则趣事。相传汉桓帝时有一名叫刁存的老侍中,得皇帝信重,但是近距离汇报工作时嘴中有口臭。汉桓帝于是将鸡舌香赐给他,命他含在口中。因鸡舌香属外来香,老侍中不识,含在口中又苦又麻,以为是毒药,回家后便告知家人自己命不久矣。恰巧此时老侍中的同僚友人来访,听后感觉蹊跷,便让老侍中把赏赐之物吐出查看。见多识广的同僚友人一看便认出那是枚上等的鸡舌香,而老侍中此时也感觉到了口中生香,这才明白原来是闹了场“乌龙”。后来,“含鸡舌香伏奏事”就渐渐成为汉代的宫廷礼仪。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带来了香料贸易的繁荣和香料总量的大幅增长。檀香、龙脑香、安息香等来自异域的香在都城长安等地都有售卖,重要场合的礼制用香也更多,如早朝、进士考场、大朝会等都要焚香。在大量用香的实践中,人们熏香的方式也有了改进,出现了“隔火熏香”。隔火熏香就是将香与燃烧的木炭用一个导热的薄片隔开,通过慢慢熏烤的方式让香味舒缓地释放,这样可以消除直接焚烧的烟气,让香的味道更纯更悠远。

到了宋代,熏香进一步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皇家、文人士大夫和普通百姓都离不开它。在文人推崇的品香、斗茶、插花、挂画四大雅事中,打头阵的就是焚香。诗词大家苏轼就十分喜爱焚香,还常常亲自制香,馈赠亲友。不过要说其中最有名的,还得数黄庭坚,他不仅坦承自己“爱香成癖”,还写下了流传至今的《香十德》,精要总结香对心灵世界的滋养:“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障。”

博采众香的“上药”

在以香成礼、滋养心灵的同时,华夏祖先也很早就开始用香来驱虫祛秽、治疗疾病了。《周礼》“翦氏”条记载:“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yíng)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大致意思是说,负责给周王家驱虫的官唤作翦氏,通过祈祷神灵和点燃莽草来熏虫驱虫。这可能是古人通过燃香来驱蚊虫的最早历史记录了。莽草是一种气味比较强烈的本土芳香植物,就是熏起来烟大且有微毒,如果控制好用时用量的话,想必在当时的驱蚊虫效果应该不错。到了汉代,熏香被派上了祛秽的用场,曹操就曾告诉家人,“房屋不洁,听得烧枫胶(即枫香)及蕙草”可以祛秽。

在我国古代,很多知名的香同时也是名贵的中药,在《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药典籍里被列为“上药”。魏晋南北朝时期,香的药用价值被进一步发掘,如上文提到的祭神香草——青蒿,就被东晋医药学家葛洪用作治疟疾的方法载入《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种被记入医学古籍的香草,还在后世助力我国首次问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让中国传统香药名扬天下。196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科研人员屠呦呦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与全国60家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一起开发新型抗疟药。在收集整理我国2000多种医药古籍名方过程中,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有关青蒿治疟疾的描述给了屠呦呦灵感,她从青蒿这种香草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世界上每年都有2亿多疟疾患者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站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奖演讲台上,将神奇的中国中医药隆重介绍给世界。

唐代时,由于外来香的增加,治疗疾病的香药变得更加丰富,很多中外名香都被收录进了当时的医药典籍,如《唐本草》中就记载了龙脑香、安息香等。香药的芳香开窍等功效受到医家的重视,内服、外用香来治病的都有。如名医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中提到,“头痛额角如裂,即服两枣许紫雪立止。”这里提到的紫雪就是唐代有名的香药,主要原料是犀角、羚羊角、寒水石、甘草等,可治头痛、咽喉肿痛。孙思邈同时有“闻香祛病”的理论,他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就记载了以香药做枕疗疾的方法:“用蚕屡次、废茶叶装枕头可明目、清心。”唐代香药的疗愈功效很受肯定,以至于皇帝在逢年过节时,也会将当时有名的香药紫雪、红雪等与面脂、口脂一起赏赐给官员以示慰问。诗人杜甫就在《腊日》诗中写下了被赏赐香药等物的喜悦:“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在历史上香的鼎盛发展时期宋代,几乎达到了“万物皆可香”的地步,繁华街道上有门脸很大的香铺,酒肆里也兼售香药,在点心、茶汤等饮食中加香养生十分常见。比如当时著名的北苑贡茶“龙凤团茶”,其中就含有龙脑香,不仅芳香扑鼻,还有缓解头痛、心绞痛,提高记忆力的功效。香药更是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发展,许多中药直接以香命名,如苏合香丸、安息香丸、调中沉香汤等。其中的苏合香丸,就是融合了10味知名香、被古今医家誉为“急救圣药”的传奇香药。

据宋代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苏合香丸出自唐代玄宗开元年间《广济方》,原名吃力伽丸,也叫白术丸,后编入医书《外台秘要》。到了宋代,吃力伽丸被收入宋代官办药事机构所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改名为苏合香丸,并记载该药的治疗范围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种疾病。苏合香丸含有苏合香、安息香、麝香、冰片(龙脑香)、木香、香附、丁香、沉香、檀香、乳香等10味中外知名香,具有芳香开窍、行气止痛的作用。关于苏合香的神奇药效,宋代医书《苏沈良方》中沈括用它救治濒死病患的记述令人拍案称奇:“予所亲见者,尝有淮南监司官谢执方,因呕血甚久,遂奄奄而绝,羸败已久,手足都冷,鼻息皆绝,计无所出。唯研苏合香丸灌之,尽半两遂苏。又予所乘船,有一船工之子病伤寒,日久而死。但心窝尚暖,不忍不与药,弃已不救。试与苏合香丸,灌之四丸乃醒,遂瘥(音chài,意为病愈)。”

便携易得的“香钟”

香可滋养身心、治病救人,还能用来计时?是的。我国专门论“香”的古书——《香乘》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制香计时,以准昏晓。中国古代发明了四种计时工具:日晷、漏刻、锟弹类计时器(利用滚动速度计时)和香篆类计时器。香篆类计时器俗称“香钟”“火钟”,最早在唐代被国人发明出来。“香篆”也称印香,是将香粉用模具压制成篆字的形状,在香盘中点燃,香粉就会按篆字的笔顺燃烧,既可以香气飘飘,更可以利用香的燃烧速度来计时。

香篆类计时器比起日晷、漏刻这两位知名老前辈来,是有一些优势的。日晷是利用日影的变化计时,但易受天气变化的影响,要是赶上阴天下雨或者到了晚上就无法提供计时服务了。漏刻是利用水流速度计时,对时间的把握比较精准,但是体积一般都比较庞大,需要占用不小的空间,价格也不菲。香篆类计时器相对来讲就十分便携和易得了,只要在制香过程中把控好品质,就可以不受天气、昼夜或空间的影响,轻轻松松掌握时间。而且在香非常普及的中国古代,“香钟”的价格也是普通人都能接受的,因此燃香计时在民间得到了广泛使用,人们常以“一炷香的工夫”来形容一段不长的时间。

在宋代,印香是生活中常见的计时工具,商船航行、更夫报时也会用到它。那时制印香的“香印”很多,印香也很是精致,其中一款形如篆字“心”的印香深受文人们喜爱,诗文中常常能见到它的身影。如宋代词人蒋捷在《一剪梅·舟过吴江》中写道:“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元代时,“香钟”在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的手中变得“高大上”,精巧的柜香漏、屏风香漏被设计制作出来,用于皇家祭祀。柜香漏是因将计时用棒香放进柜子内而得名,主要用于皇帝祭祀天地或祖先的大典中计时。柜香漏的柜体可保持棒香燃烧速度的稳定,保证计时的准确性。屏风香漏则是因将计时用棒香放在屏风状柜子内而得名,也是主要用于皇帝祭神或祀祖时放在神庙内计时。

古时民间流行的“香钟”还有盘香、龙舟香漏等。盘香呈螺旋形状,香体上有刻线标识,燃烧至相应刻线,就可以知道对应时刻。龙舟香漏就更有意思了,长得好看还能报时。龙舟香漏是在金属托盘上方放置一个龙舟形的金属盛器,龙脊背的位置放线香,香上横向挂数根两头都系有金属球的线。每隔一段时间,香就会烧断一根线,线上的金属球就叮当作响地掉到下面的金属托盘里,用来报时。在元、明、清三代报时中心——北京钟鼓楼的鼓楼上,有个《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展》,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制作精美的龙舟香漏、柜香漏、屏风香漏等各种香篆类计时仪器,还可以深入了解北京钟鼓楼历史上的“时辰香计时”。

国香传承名扬海外

五千年的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制香得到了新生,北京的香畅销海外。1962年夏天,北京广内人民公社制香厂生产的熏香——“龙涎香”,远销到了被誉为“世界香水之都”的法国巴黎。点燃一支龙涎香,随着清烟缭绕,室内散发出芬芳馥郁的香气,还能驱除秽气、兴奋精神。在室内使用熏香,比使用香水更方便和经济,因此当时北京产的熏香在国外市场很是畅销。

近几十年来,随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具有悠久历史和科学人文价值的传统香文化得到了更好的重点保护和传承发展。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藏香制作技艺、药香制作技艺、莞香制作技艺、清苑传统制香技艺、福建香制作技艺、寮步香市等10个与香有关的项目榜上有名。其中的药香制作技艺项目就来自北京,李时亮是代表性传承人。

李时亮是北京药香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人,祖上在清代时就以手工制作药香闻名,并为清宫所用。在李时亮手中,传统药香制作技艺得到传承,还新研发了熏燃类、家居类、饰品类、美容类、口服饮用类五大系列药香。传统药香不仅使人享受芬芳,而且富有诗意、禅意,更兼具祛病养生功效,因此深受国人喜爱,也让用惯了香水的外国人感到神奇。2010年,李时亮参加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国粹非遗展示,来自各国的参展友人都对他带来的中国药香特别感兴趣。因为想买的人太多,后来只好一根一根卖,一欧元一根,依然被抢购一空。北京的传统药香就这样逐步走向了世界舞台。

如今,东莞寮步镇已恢复昔日“香市”美名、香博会每年举办,保定清苑区有超过5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香品生产,中国传统香制作技艺(药香制作技艺)发展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古老的中国香,在今天国人的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延续发展,声名远播,造福世界。

非遗名片

传统香制作技艺

(药香制作技艺)

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公布时间:2014年(第四批)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西城区

传统药香具有祛病除邪、防病保健等多种功能,制作工艺包括煮、蒸、炒、灸、炮、烘焙、水飞、炼蜜、煆炭、合香、捣香、收香、窖藏等几十道工序,整个过程都是手工选料、制作。

药香的成方很多,原料也很丰富,香白芷、香附、桂枝、肉桂等一千多种中草药都可以用来制作药香。

供图:视觉中国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