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福田CBD的某个清晨,西装革履的白领们踩着七厘米的高跟,在共享单车的缝隙间不断跳跃;上海静安寺,盲人走在突然中断的盲道上,急得导盲犬原地转圈。
文明社会本不该出现这些现象,可是这些问题就这样出现了,不禁要问了,到底是哪里出来问题。

细细想来,似乎我们的城市正在经历的一场静默的空间革命,而代价便是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的人行道。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202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内环线内人行道平均宽度已从2000年的3.2米缩减至1.8米。在北京CBD核心区,38%的人行道被划为机动车临时停车位,这个数字在早晚高峰会飙升到67%。
广州珠江新城的行道树池里,生长出外卖电动车的钢铁森林,每平方米人行道承载的通行压力达到东京银座的2.3倍。

别说一座城市的人口压力如何,如今人行道的压力已经是它所能承受的不能承受之痛。这一切归根结底就是公众停车的出现。
而且这种空间侵占呈现出了一种"圈地运动"特征:先是市政设施侵占路缘带,接着是共享单车围剿通行区,临街商铺用花箱、广告牌实施"领土扩张",最后连行道树的根系都成为争夺空间的战士。

就连寸土寸金的天津五大道路边的人行道,也以最低的资本成了企业经营的场所了。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汽车文明时代下造就的不文明现象。
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4.3亿辆,道路资源不管如何分配都不能够满足一二线城市的停车需要。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一个标准停车位所占用的道路资源,相当于20辆自行车的停放空间或50人的步行空间。
马路人行道改为公众停车,本质上就是在侵占非机动车的行驶空间,于是就有了抓电动车头盔、车牌的事情出现,为的就是挤占非机动车道空间。

这种空间掠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排斥效应。更触目惊心的是,全国每年发生在侵占人行道区域的交通事故中,逐年攀升。
要知道,城市的终极使命不是让汽车跑得更快,而是让人走得更有尊严。

当公众停车不断的在逼迫车主缴纳停车费的时候,他们并不关心,因划线非机动车道空间严重压缩,而导致的交通事故的发生次数,毕竟,这和他们收费没有一点关心。
似乎,今天的城市道路,已经成为资本的印钞机,一个无本的买卖,造就一个商业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