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鲳越冬覆膜法,保温效果实测,加工淡季应对,切记防寒潮

小翼养殖 2025-03-26 01:51:06

白鲳越冬覆膜法,保温效果实测,加工淡季应对,切记防寒潮

白鲳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类,肉质鲜美,在市场上颇受欢迎,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在白鲳的养殖过程中,越冬是个关键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冬季气温较低的地区,像北方一些平原地区,冬季干冷的气候对白鲳养殖是个不小的挑战。

我有个朋友在山东的养殖场养白鲳。之前每到冬天,他就特别发愁。传统的越冬方法,比如加深水位、搭建简易温室,但是效果总是不太理想。有一年,他听说了覆膜法,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这种覆膜法简单来说,就是在养殖池上覆盖一层特殊的膜。这膜可不是一般的膜,它有很好的保温性能。我朋友开始尝试的时候,心里也是直打鼓。

从开始覆膜到大概一个月后,他就发现水温的下降速度明显变慢了。之前没覆膜的时候,水温可能一天就下降个一两度,覆膜之后,三天可能才下降一度。这就给白鲳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而且这膜还能阻挡一部分冷空气直接接触水面,减少了热量散失的途径。

在南方的一些山区,像福建的一些小规模养殖户。那里虽然冬季不至于像北方那么寒冷,但也有湿冷天气。当地的养殖户也有自己的困扰。有个小养殖户,家里散养了白鲳。他之前也遇到过越冬难的问题,后来也采用了覆膜法。他跟我说,这膜对他的帮助很大。他之前总觉得冬天白鲳不好养,产量也上不去。

在覆膜法中,不同材质的膜保温效果也有差异。有些比较厚重的塑料膜,虽然结实,但是透气性差。而有些带有特殊涂层的膜,保温的同时透气性也较好。这就好比给白鲳住的房子,既要暖和又要通风好。我朋友在山东换了一种透气性好的覆膜后,发现白鲳的活力似乎更好了,病害也减少了。

再说说这加工淡季应对的事儿。白鲳加工淡季的时候,市场价格不稳定。如果能在越冬的时候保证白鲳的健康生长,到了旺季就能有更多的鱼上市,获得更好的收益。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广东的养殖户分享,他说他在加工淡季的时候就会特别关注鱼的健康状况。他的养殖场采用覆膜法越冬后,鱼到了旺季品质都特别好。

而且防寒潮也是必须要注意的。寒潮来袭的时候,气温会急剧下降。在江苏的一个靠近湖泊的养殖场,那里地形比较平坦开阔,寒潮一来,鱼池里的水温就像坐过山车一样直线下降。以前没有好的应对措施的时候,损失惨重。自从采用了覆膜法后,寒潮来的时候,只要提前检查好覆膜的情况,鱼受到的影响就小多了。

还有一些养殖户会担心覆膜法的成本问题。其实从长远来看,它虽然一开始可能要投入一些钱买膜和安装设备,但是因为减少了鱼苗的损失,提高了鱼的品质和产量,最后算下来还是很划算的。像湖南的一个养殖户,他算了笔账,以前冬天因为低温损失不少鱼苗,每年的收益都在下降。后来采用覆膜法,成本很快就被赚回来了。

不同的养殖场、养殖户采用覆膜法时,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在北方的大型养殖场,养殖面积大,覆膜的时候就要考虑整体的密封性。他们可能会采用拼接技术,用专门的连接设备把膜连接得严严实实的。而在南方的一些家庭式小养殖场,可能更注重灵活性。他们采用的覆膜可能更容易拆卸和安装,方便日常管理和观察鱼的情况。

像在养殖场的场景中,覆膜法的应用也比较多样化。有些养殖场会把覆膜的高度设置得很高,几乎是完全把整个养殖区域都包裹起来。这样做虽然保温效果很好,但是也需要更强大的通风设备来保证水中的溶氧量。而在一些农场旁边的养殖户,可能会采用半覆膜的养殖方式,就是只在鱼池的上部覆膜,这样做通风相对容易一些,但在低温的时候保温效果可能稍差一点。

我还认识一个东北的养殖户,那里冬季特别寒冷,零下二三十度都是常事。他养白鲳采用的是双层覆膜法,中间还填充了一些隔热材料,就像我们冬天盖房子用的棉芯一样。这种双层覆膜法让他的养殖池在冬天就像一个温暖的小窝,白鲳在里面茁壮成长。而且这种覆膜法在春天温度开始回升的时候也很容易拆除,不会对鱼造成什么伤害。

另外,在养殖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在养殖池周围种植一些植物来辅助调节温度。比如在南方的一些湿热地区,像贵州,养殖白鲳的地方可以种一些鸭脚木。鸭脚木这种植物比较耐湿,在冬天可以起到一定的防风作用,而且它自身的蒸腾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空气湿度。还有像广东的一些潮湿地区,散尾葵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它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对鱼类生存的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在一些北方干冷地区的养殖场周边,像黑龙江,还可以种植紫叶李。紫叶李是一种比较耐寒的植物,在冬天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防风作用。还有白皮松,在北方的一些养殖场周围种植白皮松,它可以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对鱼类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好处。另外,像花椒树在北方的一些山区养殖场周围种植也不错,它的枝叶有一定的挥发物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

而且覆膜法的实施也和当地的地形地貌有关系。比如在山坡上养殖白鲳的农户,他们覆膜的时候可能要考虑坡面防止雨水积聚的问题。如果雨水在膜上积聚过多,可能会影响膜的保温效果,还可能渗透到养殖池里影响水质。像在山区的云南某些地方养殖白鲳的农户就会特别注意这一点,他们会在膜上设置一些排水通道,保证雨水能及时排走。

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之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也很重要。我看到论坛上有一位山东的养殖户分享他采用覆膜法越冬的经验。他说他在刚开始的时候,覆膜的接口处总是漏气,导致保温效果不好。后来他听了其他养殖户的建议,在接口处加固了一圈橡胶条,问题就解决了。这种养殖户之间的交流可以让更多的人少走弯路。

还有在养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白鲳的生长阶段来调整覆膜法的具体操作。比如在白鲳的幼鱼阶段,它们对温度更加敏感,这时候覆膜要更加严密,保温效果要好。而当白鲳生长到成鱼阶段,可以适当调整覆膜的通风性,让水质更好一些。就像贵州的一些养殖户,他们根据白鲳的生长阶段来调整养殖池的各项参数,包括覆膜的情况。

覆膜法在应对不同的天气情况时也要灵活调整。像在连续的阴天里,即使是冬天,气温也不会太低,这时候可以适当打开覆膜的一角,让阳光照进来,既可以提高水温,又能补充一些自然光照。而在大雾天气的时候,空气湿度很大,这时候要注意防止养殖池的水质恶化,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排水量来保证水质。

在长距离运输白鲳的时候,覆膜法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从广东运输白鲳到北方的一些大城市。在运输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小型的覆膜运输袋,这种袋子可以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让白鲳在运输过程中减少应激反应。而且在一些短途运输中,如在一个省内的不同城市之间运输,也可以用这种覆膜运输袋,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白鲳的存活率。

在养殖场的日常管理中,覆膜法也需要和其他管理手段相结合。比如水质监测和调控,要根据覆膜后的环境变化来调整水质的酸碱度、硬度等参数。像在江苏的一个养殖场,他们安装了先进的水质监测设备,和覆膜法配合使用,随时掌握水质的情况,根据水质的变化来调整养殖的策略,包括覆膜的维护和鱼的投喂等。

在养殖场的生态系统中,我们也可以考虑引入一些和白鲳相生的微生物和藻类。例如在一些南方的养殖场,像广西的一些养殖户,他们在养殖池中培养一些硅藻。硅藻是一种比较容易养殖的藻类,它可以提供一定的氧气,还可以作为白鲳的食物来源之一。而一些有益的微生物,像硝化细菌,可以把水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分解成无害的硝酸盐,对改善水质很有帮助。

而且覆膜法的成本和使用的材料也有很大关系。有些高端的覆膜材料,它的保温性能非常好,而且耐用,但是价格比较贵。而一些普通的薄膜,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可能需要在短时间内更换,综合成本也不低。像在广西的一个小型养殖场,他们经过对比后选择了一种性价比高的覆膜材料,既保证了保温效果,又控制了成本。

在养殖场的布局方面,如果采用覆膜法越冬,养殖池之间的距离也要合适。不能距离太近,否则一个池塘出现问题,比如覆膜破损或者水质恶化,很容易传染给旁边的池塘。像在山东的一些养殖集群,他们在规划养殖池布局的时候就考虑到这一点,池塘之间有合适的间隔,并且设置了隔离带,防止疾病的传播。

对于不同的鱼种和白鲳混养时,覆膜法也要做出调整。例如和鲫鱼混养时,鲫鱼的耐寒能力相对较强,但是在冬季也需要一定的保护和适宜的温度环境。这时候可以在覆膜的基础上,再划分不同的区域,给鲫鱼提供适合它们的生存空间,同时保证白鲳的正常生长。

在养殖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一些废弃物来改善覆膜下的养殖环境。比如一些废弃的农作物秸秆,在东北的一些养殖场,他们把秸秆粉碎后铺在覆膜下的养殖区域内,秸秆在分解的过程中会释放热量,一定程度上辅助保温,同时还能改善水质,给白鲳提供一个更丰富的生存环境。

覆膜法的实施还和养殖场的能源供应有关系。如果养殖场有自己的发电设备,就可以更灵活地控制覆膜下的温度。像在山东的一个大型养殖场,他们利用自己的沼气发电设备,在寒冷的夜间或者极寒天气下,额外的加热设备配合覆膜法,能够确保白鲳在最佳的温度环境下生长。

在养殖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关注环保问题。有些覆膜在使用后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在选择覆膜材料的时候,也要考虑它的可降解性和环保性。像在云南的一些养殖场,他们选择了一些新型的环保覆膜材料,这些材料在使用后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慢慢降解,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那么问题来了,在你的养殖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和白鲳越冬相关的问题呢?你是怎么解决的?是采用了和文中类似的覆膜法,还是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呢?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0 阅读:0
小翼养殖

小翼养殖

分享养殖知识,传递正能量,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