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一个名为柳卓寿的台湾老兵借口去美国旅游,几经辗转回到阔别34年的家乡青岛探亲。
然而,回到心心念念的老家后,他才发现母亲已是老年痴呆,记忆中早已没有他的身影。这让他心寒不已。
不久后,柳卓寿再次回到台湾,临别时,为其操守家业三十余年的妻子说:“孩他爹,你在台湾已有了新的生活,下次就别再回来了!”
话说,柳卓寿几经转辗后才回到家乡,回到让他日夜牵挂的故乡,妻子应该高兴才对,为何不让他再回家了呢?他在台湾经历了什么?
一、柳卓寿辗转回乡1979年元旦,中共中央发表让两岸关系破冰的《告台湾同胞书》,其中指出两岸应该探讨和平统一方针,争取让两岸人民早日“三通”,就此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而后,邓公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向蒋经国示好,希望双方能就两岸问题早日达成统一协定。不久后,叶剑英又在《告台湾同胞书》的基础上提出“叶九条”原则,释放一系列友好态度。
随着中共在两岸关系上的努力,台湾当局的态度也愈发友好。而滞留在台湾的百万国民党老兵,也十分激动,他们渴望两岸早日互通,早日回到大陆老家探望失联多年的亲人。
此时的柳卓寿也渴望早日回到家乡的怀抱,此时他已是西装店老板,事业有成,生活无忧,儿女双全,但唯独牵挂青岛老家的父母、姐姐以及原配妻儿。
可因台当局迟迟不表态,两岸关系仍处在冰封期,台湾老兵想要回乡探亲难上加难,柳卓寿的多次期望也变成了失望。
不过,1982年台湾老兵姜思章返乡的启示让他看到回乡的希望。原来,姜思章为了回到家乡,先是借口去香港旅游,再办理签证回到故乡宁波。
因柳卓寿是一个商人,认识的朋友比较多,其中不少人在美国做生意。考虑当时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柳卓寿经常会拜托美国的朋友打探老家消息。
果然,1982年冬的一天,柳卓寿收到美国朋友寄来的书信,信中写到:你的父亲因身体羸弱早些年去世,母亲、姐姐依旧安在,原配妻子没有改嫁,担负起对儿子、婆婆照顾的重任。
尽管这封信寥寥数语,却让柳卓寿肝肠寸断,他回乡的念头愈发强烈,接连数日都难以入睡。
只不过,此时的柳卓寿已在台湾成家立业,台湾妻子贤惠善良,儿女学业有成、事业进步,他不知该如何开口,生怕妻儿不理解自己。尤其是得知原配始终没有改嫁后,他的内心更是愧疚、自责、惶恐。
其实,来到台湾的多年来,柳卓寿一直没有再婚的打算。每当别人要为他介绍婚事时,他总是推辞道:“我在老家有妻儿,万不可结婚,我还想早点回去和妻儿团聚一堂呢。”
然而,大家摇摇头道:“两岸想要互通,恐怕要等上下辈子了,你还是早点为自己打算,别耽误了青春年华。”
就这样,柳卓寿29岁那年,经别人介绍,他认识了现在的台北太太,当时太太才20岁,地道的台北农村人,为人贤惠善良,柳卓寿对其很有好感,两人一来二去也就谈起恋爱、举办婚礼。
尽管柳卓寿和妻子相差九岁,可彼此并没有什么代沟,两人生活幸福恩爱,婚后又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女们学习出色,让夫妻俩很是欣慰。
但80年代开始,随着三个儿女渐渐长大,柳卓寿开始将心思放在寻亲身上。他的变化引来了台北太太的注意,在其不断追问下,柳卓寿说出自己想要回乡探亲的想法。
只是,对于丈夫柳卓寿的回乡,台北太太起初是有顾虑的,严肃问道:“你离家34年,我知道你归乡心切,不过我们一家老小都在这里,你不会去了就不回来了吧?”
柳卓寿知道妻子的担忧,他说道:“你想什么呢?我只是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再见上亲人一面,如此我就知足了,你别担忧。”
其实,柳卓寿对台北太太一直感激不尽,毕竟他在台湾生活的时间远比在老家要长,而在台湾这些年来,正是有太太的支持,才让他走过最困难的时刻,他又怎么会离开太太?
台北太太心细而聪明,并没有继续为难丈夫,故作大方道:“你离家三十余年,是应该会去看望家人了。”
当时海峡两岸还没有通航,柳卓寿想要通过正常途径返乡并不容易,他决定效仿台湾老兵姜思章的做法,通过旅游签证前往美国关岛,又在美国朋友的帮助下办理去往日本的签证,再从日本前往中国大陆。
临走前,台北太太仍然恋恋不舍,拉着他的胳膊,哭着问他:“你走了后,确定还会回来吧?”
柳卓寿知道台北太太担心自己和原配和好如初,就此留在祖国大陆。他再次认真解释了一遍,说明自己的初心和立场,台北太太内心这才安定下来。
二、踏上返乡之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983年,时年56岁的柳卓寿踏上返乡之路,来到阔别34年的故土青岛赵哥庄。
当真正踏上魂牵梦绕的家乡后,柳卓寿这才发现家乡已是大变样,记忆中的落后小乡村早已消失不见,眼前围观着他的面孔也变得陌生,但熟悉而亲切的口音让他倍感亲切。
34年前,柳卓寿还是一个青春懵懂的热血青年,而如今他已两鬓白发,不知妻子、母亲还能否认识他。
原来,当年柳卓寿离开时还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当时他正在青岛一家被服厂工作,尽管收入不多,但也能养活一家老小。解放前,经媒婆介绍,柳卓寿娶了位任劳任怨的妻子,两人婚后又生了个儿子。
不过自1948年开始,国民党前线战场吃紧,特别是三大战役后,为了补充兵力,四处抓壮丁。
1949年5月,此时山东全境只有青岛、长山列岛、即墨被国民党军占领。而国民党军以查户口为由,挨家挨户抓壮丁,上到五十余岁男性,下到十几岁青少年,一夜就可抓上千名男子。
一时间,青岛不少百姓为了避免被抓壮丁,连夜逃荒,到处人心惶惶。此时的柳卓寿才22岁,孩子没满周岁,妻子贤惠持家,他自然不愿意上战场,一旦被抓壮丁,那可就是生死未卜。
当时,柳卓寿姐夫在国民党部队中担任连长一职,他为了不被抓壮丁,躲到了姐姐家,希望能在姐夫的庇护下避开国民党特务耳目。
只不过,姐夫也只是一个连长,人微言轻,那些特务岂会看在他的面子上放过柳卓寿。因此,姐夫劝道说:“现在风声太紧了,总躲着也不是办法,还不如主动加入国民党军,我听说蒋介石要把国民党军撤往台湾,你先跟我过去,不久后就能回来。”
柳卓寿不愿意离开妻儿身边,可他没什么主见,听姐夫这么一说,就决定先跟着姐夫去往台湾。只不过,因走得太急,柳卓寿没能来得及见父母、妻儿最后一面。
本以为来到台湾省后,要不了多久就会回到大陆,回到亲人身边。
可很快前线战况恶化,国民党军在战场上一败涂地、溃军千里,纷纷撤离台湾,想要在宝岛蓄积力量,以期卷土重来。柳卓寿知道,短时间内自己是回不到故乡了。
在台湾的一年里,柳卓寿在部队接受严苛的军事化训练,日子过得十分艰苦,本就瘦弱的身躯再也忍不住了,只好提前申请退伍。
初来台湾时,柳卓寿十分想念远在故乡的父母、妻儿,每天翻来覆去睡不着。
他先是来到被服厂担任缝纫工,每天辛辛苦苦也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难题。而不久后,因经济不景气,被服厂倒闭,柳卓寿被迫下岗。
失业后,柳卓寿决定用手里的积蓄开一个裁缝铺,可尽管手艺不错,但因不懂得经营,接不到太多订单,收入非常不稳定,没两年就干不下去,只能将店关了。
生活还需继续,柳卓寿又先后找了五六份工作,但每份工作都不是太长久,再这么下去,大好青春都浪费了。
姐夫见状恨铁不成钢,说:“你今天换一份工作,明天换一份,啥时能稳定?听我的,你去做点生意,给咱们留一条后路。”
就这样,在姐夫的资助下,柳卓寿在台北西城区开了家西服店,当时是他们来台湾的第四年,此时台湾经济开始复苏,西服也成为香饽饽,柳卓寿凭着出色的手艺获得一大批客户,很快在台北站稳脚跟,收入日益增多,生活水平也在提升。
收入稳定后,柳卓寿的思乡之情再次生起,他始终没能忘记父母、妻儿,也不知道他们过得如何,可又有什么办法?当时两岸关系异常紧张,回大陆的希望微乎其微。
不久后,姐夫的病逝更是让柳卓寿惊愕、孤独,他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每天浑浑噩噩,直到台湾太太的陪伴,才让他对生活有了期待和信念。
柳卓寿一边回忆过去,一边沿着模糊的记忆往家中走去,当站到家门口时,他忍不住痛哭起来。
三、睡在母亲身边却遭“嫌弃”原来,他看到了朝思暮想的母亲,此时母亲已是82岁高龄,尽管容貌已变,可柳卓寿仍一眼认出来,他“扑通”跪在地上,说:“娘,我回来了,寿儿回来了,我对不起你,你还认识我吗?”
然而,老母亲对柳卓寿的所作所为不为所动,反而是望着儿媳妇,嘴里嘀咕着什么。
旁边的原配妻子解释道:“咱娘年龄大了,老年痴呆了,过去这些年走丢了好几次,幸好平安无事。你多和娘说说话,说不定她能记住你。”
柳卓寿又看向妻子,他这才发现当初的妙龄少女已年老色衰,岁月的痕迹已挂在脸上,而旁边则是已成家立业的儿子一家。
看到这里,柳卓寿愈发惭愧,他将发妻抱在怀里,说:“这些年辛苦你了,要不是你,这个家早就完了。”柳卓寿发妻听了后泣不成声,她连忙说:“没事儿,赶紧回屋去,好好叙叙旧。”
就这样,一家人来到屋子里,回忆起了这么多年来的经历。
原配妻子说道:“你走了34年,家里可谓是大变样。记得当年你走的时候儿子不满周岁,但如今儿孙满堂,我也成了‘老太婆’,不过老爷子早在多年前就因得病离世,咱娘头脑不清醒,时而恍惚时而清醒。”
“咱娘年龄大了后总喜欢四处瞎溜达,可自从老年痴呆后,总是找不到回家的路,几次好不容易才找到。为了怕咱娘出问题,我就将大门关上,让她在院子里溜达,她有时候看着天空发呆,不知道在想什么,是不是想她最疼爱的儿子寿儿。”
柳卓寿听了后更是心疼,他哭着说:“娘,我是寿儿啊,你认识我吗?要是认出我,就喊一声吧。”
可不管柳卓寿怎么喊,老母亲仍然不为所动,被问烦了后,直接甩开儿子的手,朝着里屋走去。看着母亲的样子,柳卓寿自责不已,浑身也抽搐起来。
发妻安慰道:“咱娘犯糊涂不是一天两天了,哪能你刚回来,她的病就好了?你先别急,多陪陪娘亲,和她聊过去的事情,没准能记得你,毕竟她是太思念你了才疯的。”
就这样,接下来十多天里,柳卓寿日夜陪伴在母亲身边,回忆和母亲生活的点点滴滴,又述说了在台湾的日子。
一天,老母亲浑浊的眼睛多了一丝神采,对着柳卓寿说道:“你是寿儿吗?是不是我的儿子寿儿?”
柳卓寿十分激动,连忙说道:“是啊,娘亲,你是不是记起我了?”紧接着,他又将在厨房做饭的妻子喊了过来,准备和其分享这份喜悦。
然而,当发妻刚赶到后,老母亲的眼神再次失去神采,并站起身来,颤颤巍巍地走向屋子里。柳卓寿见了后,神情没落,内心很不是滋味。
发妻见状,安慰道:“咱娘是病得太久了,一时半会还没彻底恢复,你多陪在她身旁,她会记起你的。”
为了让母亲尽快想起自己,柳卓寿决定晚上陪着母亲入睡,可他守了好几夜,却发现了一件怪事。母亲总是背着他,衣服也不脱掉,身体比较僵直,一动不动,甚至连说话也不乐意。
起初,柳卓寿并没有放在心上,以为这是母亲的入睡习惯。可几天后,发妻找到他,轻声细语道:
“今天咱娘找到我,问我睡在她身边的人是谁,怎么在咱家这么久了还不走,白吃白住,还睡我旁边,弄得她不敢脱衣服睡觉。”
这席话让柳卓寿内心百感交集,没想自己努力了那么久,母亲不仅没记起他,反而将他当成串门的亲戚,对他产生厌烦感。
四、“你下次别回来了”因怕影响母亲休息,当晚柳卓寿搬到发妻的房间入睡,睡前两人各自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临睡前,柳卓寿诚恳而又带着惬意的语气道:“我对不起你,这么多年来,我在台湾又娶了个妻子,还生了三个孩子,这事憋在我心里很久了,我想我不能瞒着你,希望你能原谅。”
发妻听了后心痛如割,自己守寡34年一直盼望着丈夫回来,却没想丈夫早就再婚生子。想到这里,她的泪水直流,却又强装镇定道:“不能怪你,你在台湾人生地不熟,身边确实需要人照顾,我很欣慰。”
柳卓寿并不是神经大条的人,他能感受发妻浑身在颤抖,可他只能将实情告诉发妻,这才是对她的尊重。而柳卓寿知道,自己亏欠发妻、亏欠这个家太多,他只能选择沉默。
一天后,姐姐也来探望柳卓寿,姐弟俩一番寒暄后,姐姐问起了姐夫在台湾的情况。柳卓寿哭着说:“我们去了台湾后,姐夫对我一直很是照顾,支持我创业,还资助我一笔钱开店。只可惜姐夫命不好,去台湾的第四年就因病离世……”
听了我说这么说,姐姐早已泪流满面,她边哭边说道:“我为他守寡了30余年,却什么也没等到,我命苦啊!”自回去后,姐姐就受不了这份刺激而中风,几个月后更是因病离世,柳卓涛对此十分自责。
因柳卓寿是以旅游为借口回来探亲的,不能在老家待上太久。更何况他在台北已有了新的家庭,妻儿还在翘首以盼。
几天后,柳卓涛就计划回台湾,离别前的下午,母亲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包糖果,说:“拿着,回去带给孩子吃。”
柳卓寿以为母亲记得起自己,连忙喊道,可母亲没有半点触动,只是将他当成亲戚看待。
一旁的发妻说道:“你在台湾不容易,回去后要好好照顾台北太太,她当年能嫁给你是你的福分,可别让她遭罪了。”
柳卓寿听了后感慨万千,他没想发妻如此豁达大方,自己却无法弥补,只能多给她留了一笔钱,让她生活上能够富足,并承诺几年后再回来探望。
临别时,发妻将柳卓寿送到村口,看着他上车后,发妻依依不舍地说道:“孩子他爹,你要是觉得为难,今后别再回来了,就当忘记这个家,我和儿子会照顾好娘亲的。”
柳卓寿知道这是妻子特殊的挽留方式,他心中的愧疚之情更是浓烈,恨不得立马放下顾虑,留在故乡。可他实在是无法抉择台北的亲人,只能选择和妻儿告别。
五、没能为母亲送终回到台湾后,台北太太十分高兴,她这么多天的顾虑化为泡影,可柳卓寿脸上没有了笑容,整天魂不守舍,发妻离别时的话语仍在他耳边萦绕着。
台北太太见了后很不高兴,抱怨道:“让你回家,本是想了却你想家的念头。可没想,这回了一次家,你却更是坐立不安。”
为了不让台北太太有太多抱怨,柳卓涛只能强颜欢笑,尽量不和太太有言语上的冲突。
因思乡之情强烈,次年后柳卓寿再次故技重施,以旅游的方式返回家乡青岛。可这次回家,他发现母亲更是糊涂,别说不认识我了,就连原配妻子也不认识。
每天吃了饭后,母亲就站在院子里发呆,一站就是半天,只不管他怎么呼唤,母亲都没有回应。柳卓寿知道,母亲病情加重,连忙将其送往医院,可医生表示年龄太大,治疗下去也没太大效果。
从医院回来后,母亲病情更重,连走路都变得困难,多数时间只能躺在床上。柳卓寿每天都会搀扶母亲走上半个小时,让她四肢得到锻炼。
一天,母亲冷不丁问道:“你这次离开后,会不会再回来?”
柳卓涛听了后不假思索道:“肯定回来了,娘啊,只要你还活着,我一定回来。”
本以为母亲恢复理智,想起了他,可不一会儿母亲面容再次变得木讷,柳卓寿看着心疼,不知该如何是好。
离别的那天,柳卓寿预感此次一别恐怕再也无法见母亲一面,他刚走出门又回到房间内抱着母亲痛哭。
果然,来到台北后不足半年,他就接到老家的来信:“母亲病危,速归为其送终。”
然而,当时两岸仍没有通航,柳卓寿短短2年内先后两次借旅游名义回家,他担心故技重施会被台当局注意,进而影响台北太太和儿女们,只能忍痛没能回去。
子欲养而亲不待!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这对柳卓寿打击巨大,他就此一直无法原谅自己,甚至连生意也不愿意干了,再加上孩子已陆续成家立业,他索性关门大吉,过几天清闲日子。
六、渴望落叶归根却不得1987年两岸破冰,台湾居民可自由奔赴大陆探亲,然而柳卓涛身体出了问题,无法经得起长途跋涉,一直没能回到家乡。
1997年,已七十余岁的柳卓涛思乡情绪再度浓烈,回乡的遗愿强烈。不过台北太太考虑他身体不适,主动提出让大陆太太过来住上一段时间。
柳卓寿早就有此想法,可一直担心太太不愿意,如今太太主动提出,这让他十分兴奋,连忙邀请发妻来台湾团聚。
不久后,发妻就在儿女的安排下来到台北,全家人对她的到来报以热情相待。儿女们亲切称呼她为“大妈”,柳卓寿也天天陪着发妻游山玩水。
可过了三个月后,台北太太就开始不乐意了,一是不乐意柳卓寿对她冷落,二是不乐意听见孩子叫发妻“大妈”。
发妻很是要强,自然受不了台北太太的冷眼相待,在台北住了半年后就执意返回青岛。
发妻离开后,柳卓寿内心失落落的,因上次回大陆已是1984年的事情,他希望台北太太能跟着他回大陆生活,但遭到拒绝。
1999年,柳卓寿再次回到故乡青岛,这次他提出回家乡定居的想法,发妻听了后十分大度,说:“不如你们都来这里吧,只要你们来,这套房子让给你们,我去儿子那里住。”
只可惜,台北太太对回大陆生活反应平平,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大陆对我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我在台湾有儿有女,干嘛要过去住?你忍心我背井离乡、举目无亲吗?”
无奈之下,柳卓寿只好打消回大陆定居的想法,直到他离世之时也没能落叶归根。
“一朝离别苦,再见已白头”!柳卓寿的人生经历只是百万台湾老兵的缩影,看似宽宽的一道海峡,岂能挡得住割舍不断的骨肉亲情,希望两岸早日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