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k'k'k'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初那个缝缝补补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
那些传统的民间手艺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这些曾经四处可见的民间手艺人们,如今却像褪色的老照片,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补锅匠
补锅匠顾名思义是指那些专门修补各种锅具的手艺人。
当时的那个年的锅都是由生铁打造,众所周知生铁不耐用,再加上当时大多都是柴火做饭。
铁锅非常容易穿孔、漏水,于是补锅匠这个职业应运而生。
“补锅佬的扁担,两头翘”
记忆中,那些补锅佬们都是一根木匾,两头固定这一个多抽屉的木质工具箱。
他们会沿着大街小巷叫卖,走村串户,遇到有需要的,便会就地工作。
而补锅也并非人人都能胜任,这里面的道道很多。
想要补好一口锅,需要非常好的手艺,那些手艺好的,补完之后的锅如同新的一般。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水平的日渐升高,我国的钢铁产量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钢铁早已不是紧俏货。
人们也越加富裕,买个锅再也不用攒很久的钱。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如今的锅坏了,就已经没有修复的必要了。
没有了需求,补锅匠这个行业也就逐渐成为了历史。
纹脸师
纹脸师可与那些如今的纹身师不同,他们可不是在脸上纹上图案的师傅。
以前的纹脸师是指那些“修脸”的师傅们。
这个行业在各地叫法不同,上海称为“开面”,在海南叫做“满面”。
他们可是当时女性美容的“秘籍”。
他们会用线在修脸者的脸上划动,将脸上那些汗毛给清理干净,据说线条在脸上摩擦,还有促进血液循环,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一个线团、一支眉钳、一盒干爽粉、一块毛巾几个板凳,就是修脸师工作所用到的全部工具。
在那个缺少化妆品和护肤品的年代,纹脸师受到了万千妇女的喜爱。
在之前,“开面”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那些还未结婚的小姑娘都不能开面。
只有当她们结婚时,才会请来纹脸师前来开面,寓意新娘别开生面。
如今伴随美容院与护肤品的普及,从事纹脸师这个行业的人早已是凤毛麟角。
老式爆米花
爆米花大家都吃的多了,但你们还记得街头老式爆米花吗?
嘭”的一声炸出了几代人的回忆,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个味道?
爆米花师傅一定是你们童年记忆中最温暖的一抹色彩。
说起来我已好久没在听到这一声“嘭”了。
不禁想起小时候,每到秋冬季节,便会有老师傅挑着担走街串巷,带着小火炉、爆米花机、和材火在村口驻扎。
当时一声响亮的“嘭”,能给围观的大人小孩带来喜悦和欢笑。
金灿灿的爆米花会从口中喷出,进入到麻袋当中,白雾四起。
在哪个物资短缺的时代,幸福就是来的如此简单。
如今,传统的爆米花师傅早已不多见,但是每每看到都会让我想起曾经那个物资贫乏,但极易幸福的时代。
弹棉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当临近婚嫁大喜之时,都会到那些作坊里弹上一两套体面的被褥。
在当时那个年代,棉被使用久了会变硬不透气,这个时候,都会去到弹棉花店中,将棉花弹一下。
对于那些老一辈来说,“弹棉花咯”抑扬顿挫的吆喝声,木槌敲击牛筋的弦下响以及如雪花般纷飞的棉絮,是他们难以忘去的回忆。
2020年,李子柒的一条微博,将我们再次回忆起了从前。
如今的棉胎作坊,都已经发展为了半手工、半机械化的运作方式。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便已经出现了机器代替了传统的弦弓、木槌。
锔匠
“锔匠”这一职业,除了那些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之外,相信很多人都没听说过。
如今这个职业在城乡之中早已彻底消失。
何为锔匠?锔匠便是在之前为人们用手钻打眼再用锔钉固定,上腻子修复那些不慎破裂的陶瓷类生活用品的人。
在当时那个经济不发达的时代,万物皆可缝缝补补。
以前的日子和现在当然不能比,在当时,哪怕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陶瓷碗都用的十分小心。
在那个年代,一个家用水缸的价格可不便宜,重新买一个的价钱,可以修复十几次。
所以在当时锔匠这类行业可从来不缺生意。
如今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景象早已不复从前。
人们对待那些不慎破碎的陶瓷,早已不会花费时间去找人修补,没有了需求,锔匠这个行业也随之成为了历史。
篾匠
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俗话说慢工出细活,篾匠挣得都是辛苦钱。
他们用竹篾编制筲箕、箩、筐等。
篾匠所用到的工具看起来非常简单,非常简单的几样东西,便做出了如此精细的手工农业用品。
篾匠这个词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十分陌生,毕竟如今编制而成的用品早已不多见。
在大城市中可能已经绝迹。
篾匠的消失,顺应了时代的变化,伴随着更加轻便的塑料制品的出现与普及,木制品和篾制品逐渐在日程生活中淘汰。
不仅如此,篾制品的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篾制品无法像塑料用品一样量产,这也是篾匠逐渐消失的原因之一。
直到近些年,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高,篾制品又重新拥有了一定的市场。
而那些精巧的工艺,也受到了一大批人的喜爱。
篾匠的“逆袭”为那些传统工匠们开辟了一条新的生路。
在保守旧手艺的同时,他们能否做出新的突破和改进,这将是这些传统工匠能否重新回到舞台上的重点。
我们相信,这些传承多年的手艺,一定能够做出自己的创新,再次回到舞台的中央。